“民生问题也不用担心,中间有锦衣卫和统计司等一系列监察部门管着,百姓过得怎么样,通过七日奏章一看便知。”<br/>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br/>按照朱雄英的理解,皇帝是不能太忙的。<br/>像老爷子这种工作强度,大明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并且效率也不是太高。<br/>朱元璋点点头,随后笑着说道:<br/>“大孙,你果然厉害!”<br/>“看到你有如此见解,咱也就放心了。”<br/>“日后朝堂的事咱也就不管了,这下终于能享两天舒坦日子了。”<br/>朱元璋起初也有顾忌,但私下调查一番后才发现大孙的这个法子完全可行。<br/>不仅官员勤快了不少,总体效率还比之前高了。<br/>其实朱元璋也不想每天埋头于工作之上,只是大明刚建立时,可不像现在这般稳定。<br/>许多势力都等着自己去处理,政局还远远谈不上稳定。<br/>自己只能不断地处理政事,才能堪堪稳住朝局。<br/>现在老朱家政权已经稳定,大孙想干什么就放手去干吧。<br/>……<br/>几日后的早朝之上。<br/>朱雄英宣布了四条国策。<br/>第一条便是鼓励生育。<br/>朱雄英很清楚,要想提升国力就必须先提升生产力。<br/>人是生产力的根本,这毋庸置疑。<br/>因为古代医疗制度落后,粮食问题严重,所以人口数量普遍不多。<br/>此时大明,也堪堪只有六万万人口。<br/>大明的繁荣肯定离不开人口,这点朱雄英非常清楚。<br/>朱雄英把赋税和生育挂钩,这样便能一定程度上刺激生育。<br/>简而言之就是,生的越多减的越多。<br/>这个时候的百姓并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生了根本没有钱养,并且粮食也根本不够吃。<br/>现在经过朱雄英的一番改善后,整个大明的出生率有显著的上升,但还是远远达不到朱雄英的要求。<br/>这项政策只要一经颁布,生育率绝对会有质的飞跃。<br/>第二项国策便是大力发展农业。<br/>大明现在本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仍然是整个大明经济的支柱。<br/>现阶段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维持整个大明的稳定。<br/>粮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发展的资本。<br/>虽然高产作物已经在大明普及,但现在每亩地的产量还是远远达不到现代水平。<br/>没有化肥和农药,现在大明作物的产量基本上全看土地肥力。<br/>这就导致虽说种田的人很多,但粮食产量却迟迟上不去。<br/>朱雄英已经专门派人钻研农学,争取能找出高效培养作物的法子。<br/>第三条国策就是兴修水利。<br/>治水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大事。<br/>水利建设关乎着大明全体百姓的利益,不可谓不重要。<br/>朱雄英为此也专门从国库调出了大批钱财作为兴修水利的专款。<br/>由蓝家庄带头,对大明的各处水利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缮。<br/>工部在其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br/>未来十年,工部可能都要在大明各地奔波。<br/>此次水利建设波及的范围要比之前所有的都要广,一度涉及到乡镇村寨。<br/>在这些地方兴修水利,主要还是为了保证作物的产量。<br/>水利和农业息息相关,二者缺一不可。<br/>直到第四条,朱雄英才提及经济。<br/>大明现在的经济结构没有太大改变,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业经济为辅。<br/>朱雄英要做的便是大力发展商业经济。<br/>首先就是海上贸易。<br/>朱雄英大力鼓励海上贸易的发展,打算对民间的海上贸易行业进行一定补贴。<br/>凡是百姓愿意出海经商的,每个月都可以从官府那里领取补贴。<br/>包括在赋税上,朱雄英也会给出一些减免。<br/>为了维护海上贸易的秩序,朱雄英还专门成立了舰队在海上巡逻,以防海盗和一些海贼。<br/>只要涉及到大明周边海域,朝廷都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舰队二十四小时巡逻不停,舰队上更是配有火炮等火器,只要海盗敢在海上出现,舰队第一时间就对其进行消灭。<br/>大明水师的投入,朱雄英同样也追加了不少。<br/>除去这四大国策,朱雄英还列出了很多发展方向。<br/>比如普及教育和普及官话。<br/>教育方面,朱雄英仍坚持在大明各地设立免费的学堂,并且普及范围会越来越广。<br/>现在大明想要实现义务教育基本上不太可能,只有等到二十年后才有一点机会。<br/>只有通过免费的学堂,先消灭大部分地区的文盲,然后再谈义务教育问题。<br/>其次便是官话。<br/>目前大明的官话和普通话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百姓之中仍然还有很多人不会说官话。<br/>中原地大物博,语言自然也各不相同。<br/>正所谓十里不同音,在当今的大明也是如此。<br/>但官话可就没有传播的那么广了。<br/>许多人生活一辈子,可能连一句官话都没有听过。<br/>听都没听过,就更不用说学了。<br/>朱雄英为此也费了不少功夫。<br/>所有普及到各地的免费学堂,朱雄英统统下令命所有教书先生必须用官话讲课。<br/>这样也有助于官话的传播。<br/>若是官话不普及会给大明带来诸多麻烦,就比如说做官。<br/>许多读书人寒窗苦读数十载就是为了能在朝中谋个一官半职,但如果都不会说官话何谈去朝中任职呢?<br/>就算最后是真的考取了功名,到最后大概率也不会被录取。<br/>现在大明的中心主要还是放在人口和教育上。<br/>但这两项最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等。<br/>就算急也没有用,人口又不能凭空产生,教育也不能凭空普及。<br/>……<br/>朱雄英主理朝政不到半年,就下发了许多政策。<br/>这些政策加到一起,甚至都要比去年一整年的多。<br/>但这些政策同时也给大明带来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钱。<br/>政策可不是光说就能实行,朱雄英在早朝上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要用到钱。<br/>就算蓝家庄的家底雄厚,但这些政策可不是小打小闹,动辄就关系到整个大明。<br/>光是修缮水利一事每年就要差不多花出去好几十万贯的宝钞,还不说学堂等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