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鹰令分为阳令和阴令,阳令在历任皇帝手中,阴令则在某个家族手中,至于是哪个家族,无法确定。”虞凌夜说。
“你手上的这只飞鹰令,正是阴令。”
谢莺眠惊愕:“竟是这样?”
虞凌夜点点头:“对。”
“按照正常的流程,阳令该由先帝传给皇帝。”
“皇帝在特定的时期,按开飞鹰眼的机关,机关启动,持有阴令的人前来相见,阴阳飞鹰令合二为一,用以调动暗军。”
“现在的情况变成了,皇后将阴令给了你,阳令则由先帝传给了某一位楚家人。”
谢莺眠听懂了。
先帝将原本该给皇帝的东西给了别人。
谢莺眠感叹:“先帝如此不喜皇帝,皇帝还能披荆斩棘登上那个位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皇帝真的是个很厉害的人。”
虞凌夜:“确实很厉害。”
“皇帝是个无所不用其极的人。”
“他与任何人交往,都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谢莺眠深以为然。
不论立场,只论成功与否的话,
皇帝的上位史,可以说是一部落魄皇子的逆袭史。
一个无人问津的皇子,利用天外之人谢敬昀的天真和意气,获取了杀伤力极强的光武器和名声,赢得一批追随者。
名声鹊起之后,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资源将自己送上太子之位。
为了坐稳太子之位,利用高超的演技骗过以楚家为首的朝中重臣,让那些举足轻重的朝中重臣心甘情愿为他背书。
普通的皇子夺嫡,都是你害我,我害你,相互陷害,势同水火。
皇帝则不同。
皇帝用“兄友弟恭”的姿态,哄骗当时还年幼不知争权夺势的虞凌夜。
除却这些,皇帝利用自己的母妃一族获取巨额财产,在获取财产后,随即抛弃身份地位的母妃家族,转头傍上太后这艘大船。
对他有利的人,他想尽一切办法讨好靠近。
榨干这些人的价值后,再毫不留情抛弃。
步步为营,一步步走向权利巅峰。
皇帝是玩权弄势的高手。
他心够狠,手段也够毒。
这一点谢莺眠不服不行。
谢莺眠:“先帝没将阳令传给皇帝,大概率是为了你?”
虞凌夜:“或许。”
谢莺眠:“先帝是真喜欢你。”
“当时怎么就没让你当太子呢。”
虞凌夜:“父皇不让我当太子,也是为了保护我,我那时年幼,我母妃的母族方家又是那般光景,我身后无人可依。”
“父皇很清楚我成为靶子之后会面临着什么,所以,他给我铺了一条他以为的安全之路。”
“可惜......”
父皇也好,他也好,都低估了皇帝的狠辣。
......
入秋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
下过一场雨之后,最后的暑气被卷走。
进了农历八月份,除了正午太阳足的时候能感觉到丝丝炎热,一早一晚已有萧瑟寒意。
八月,有中秋节宴,更有秋闱。
大裕王朝的考试制度和谢莺眠所了解的考试制度不一样。
以种花家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科举为例。
明代时期,秋闱是乡试,因在秋天举行,才被人称为秋闱。
秋闱每三年一次,分三场进行。
八月初九开考第一场,共持续十天。
九月中旬桂花飘香时放榜,考中之人便是举人之身。
众所周知的范进中举,就是指范进在秋闱考中了举人。
这是鱼跃龙门的第一步。
成为举人,差不多算是跳跃了阶层。
只有中了举人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次年春季的会试。
会试在农历的二月初九开始第一场,因在春季,又被人称为春闱。
春闱同样分三场。
在二月底杏花盛开时放榜,故而会试榜单又被人雅称为杏榜。
上了杏榜的人,被称为贡士。
贡士没有官职,只是获取了殿试的资格而已。
通过了殿试的贡士,才能被称为进士。
明代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有三人,赐进士及第。
分别是赫赫有名,脍炙人口的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数十人,赐进士出身,每次人数不等。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是主要的基层干部储备库。
大裕王朝的考试制度与明朝的考试制度大概相似,只是时间上正好颠倒。
也就是说,大裕王朝春闱是乡试,秋闱才是会试。
据虞凌夜所说,大裕王朝的开国皇帝建立大裕王朝时,恰是夏季,百废待兴,人心惶惶,新朝廷也极缺人才。
故,开国皇帝在农历八月份开设了恩科考试。
那一年的考试出了许多青史留名的能臣贤士。
新国新气象,开国皇帝认为此是吉兆,就将这个习俗延续下来。
【注:明代科举制度来源《明史选举志考论》,文中因情节需要有杜撰,为了不误导读者,特简单说明一下正规的古代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