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眼看向何晨光,对方正紧张地搓着手,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被市委书记问责,换做任何人都会很紧张的。
“何局长。”
沈青云的语气平静无波,看着何晨光问道:“一个学生陪父母逛街就能被推荐,这样的审核不严,恐怕不是第一次吧?”
何晨光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连忙低下头:“是我的责任,是我管理不到位。我已经把具体经办人停职了,还在全局开展了作风整顿......”
“停职不是目的。”
沈青云打断他,将名单放在桌上,用手指敲了敲桌子,淡淡地说道:“老百姓看我们的工作,不是看处理了多少人,而是看我们能不能真正为他们办实事。王秀兰的事迹,为什么之前没人发现?是你们的眼睛出了问题,还是心出了问题?”
一连串的质问让何晨光几乎站不住脚。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最后只剩下反复的点头:“是,是,您说得对”。
“下不为例。”
沈青云的声音终于缓和了些,看着何晨光说道:“表彰大会照常举行,一定要把真正感动滨州的人请上台。至于民政局的作风问题,我希望你能真正重视起来,别再让老百姓寒心。”
何晨光如蒙大赦,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办公室。
沈青云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脸上的平静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凝重。
他拿起内线电话:“张耀祖,把民政局长何晨光的履历给我调过来。”
半小时后,一份厚厚的档案摆在沈青云面前。
他一页页翻看,目光在“二零零九年任市民政局副局长”处停住了。
那一年的组织部考察组的组长,正是如今的市人大副主任赵山河。
再往后看,何晨光五年后年升任局长时,推荐意见栏里,赵山河的签名格外醒目。
沈青云将履历拍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果然如此。从副局长到局长,何晨光的每一步晋升都离不开赵山河的提携,这次的评选闹剧,恐怕就是他投桃报李的“杰作”。
窗外的风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档案上,将赵山河三个字映得格外刺眼。
沈青云拿起电话,拨通了熊杨的号码:“熊书记,查得怎么样了?”
听筒里传来熊杨的声音:“刚找到提名表,推荐人是民政局办公室主任,他说是何局长亲自打招呼让报的。沈书记,看来您的判断没错......”
“不止这些。”
沈青云打断他,目光落在履历上的签名处,淡淡地说道:“何晨光能当上民政局长,背后有赵山河的影子。查下去,这条线可能比我们想的还要深。”
挂了电话,沈青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滨州的反腐工作,果然还远远没有结束。
那些隐藏在日常工作中的徇私枉法,那些披着“正常程序”外衣的利益输送,就像附着在肌体上的毒瘤,必须一点点剔除干净。
他拿起笔,在何晨光的履历上画了个圈,旁边写下:“权力异化,始于微末。”
阳光透过窗玻璃照在字迹上,仿佛在无声地印证着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