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如碎金般洒落在卧龙岗的青石板上,诸葛亮推开柴门的刹那,指腹抚过门环上第七道浅痕。
这道新刻的印记边缘尚泛着木刺,与旁侧六道圆润的旧痕形成鲜明对比,宛如时光在木门上留下的年轮。
他垂眸望着那道痕迹,喉间泛起一阵苦涩的铁锈味。
整整七年了,每一次从五丈原的噩梦中惊醒,他总会下意识地在门环上刻下一道新痕。
如今,这七道痕迹如同北斗七星,在木门上默默昭示着他被困在时光循环中的宿命。
第一章
门环七痕
先生,该饮晨茶了。
小童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怯生生的关切。
诸葛亮转过身,目光落在小童身上。
这孩子已经侍奉他七年,却始终保持着初见时的青涩模样。
在这个诡异的循环里,似乎只有他一个人背负着不断累加的记忆,其他人则永远停留在各自的时间节点上,重复着既定的生活轨迹。
他接过茶盏,温热的触感从指尖蔓延至全身,却无法驱散骨髓里的寒意。
第一次重生时的狂喜仿佛还在昨日,那时他意气风发,坚信凭借先知先觉的优势,定能扭转乾坤,改变蜀汉的命运。
他夜以继日地推演兵法,修正过往的失误,甚至提前布局,试图避开那些致命的陷阱。
然而,当他再次站在五丈原的军帐中,望着帐外飘落的秋霜,依旧感受到了与前世如出一辙的无力感。
第二次重生,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他紧闭柴门,拒绝见任何人,期待着能在隆中安稳度过余生。
可日复一日的等待中,他始终没有等来那三个熟悉的身影。
后来他才得知,刘备在新野被曹仁击溃,仓皇南逃时不幸落水身亡。
那段时间,诸葛亮整日坐在窗前,望着庭院里的梧桐树从葱郁到凋零,心中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的几次重生,他尝试了各种策略,却始终无法跳出命运的怪圈。
有时他能助刘备打下更广阔的疆域,有时却连荆州都守不住。
每一次的结局都不尽相同,却又殊途同归
——
兴复汉室的梦想如同风中残烛,最终还是会被历史的狂风彻底吹灭。
先生,外面有位中山靖王之后求见,说是姓刘名备,字玄德。
小童的声音将诸葛亮拉回现实。
他握着茶盏的手指微微一颤,温热的茶水溅在手背上,带来一阵刺痛。
又来了……
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前六次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那些失败的痛苦、无奈的叹息、绝望的嘶吼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他吞噬。
让他走吧。
诸葛亮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浓重的倦意。
他已经累了,不想再重蹈覆辙。
可是先生,
小童有些为难,那位刘将军说,就算等上三天三夜,也要见到您。
诸葛亮苦笑一声,还是老样子。
他记得第一次见面时,自己也是被刘备的诚意打动,才决定出山相助。
可如今,这份诚意在他眼中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让他动容,又让他恐惧。
他沉默了片刻,终究还是站起身:罢了,让他进来吧。
当刘备跟着小童走进庭院时,诸葛亮正站在廊下,望着墙角那株七年未曾开花的腊梅。
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在刘备身上,给他那身洗得发白的锦袍镀上了一层金边。
他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眼中却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一如初见时那般真诚。
汉室末胄刘备,拜见卧龙先生。
刘备深深一揖,动作恭敬而郑重。
诸葛亮转过身,目光落在刘备身上。
他能看到对方鬓角新增的几缕白发,能看到他眼角深藏的忧虑,更能看到他胸中燃烧的那份不甘平凡的火焰。
这火焰,他在前六次的轮回中见过无数次,每一次都让他心潮澎湃,每一次又都让他伤痕累累。
将军不必多礼。
诸葛亮淡淡说道,语气中听不出太多情绪。
刘备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似乎没想到会得到如此冷淡的回应。
但他很快便恢复了笑容,语气恳切地说道:先生,如今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虽不才,却也想为匡扶汉室尽一份力。久闻先生高卧隆中,有卧龙之称,若能得先生相助,备定当如虎添翼。
诸葛亮静静地听着,这些话他已经听过六遍了。
每一个字,每一个语气,都与记忆中的片段完美重合。
他甚至能猜到刘备接下来要说什么,要做什么。
将军的心意,亮心领了。
诸葛亮打断了刘备的话,只是亮乃一介布衣,疏懒惯了,恐难当此重任。还望将军另请高明。
刘备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眼中充满了不解和失落。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最终却只是叹了口气:先生是觉得备德薄才疏,不堪辅佐吗
诸葛亮看着他黯然神伤的模样,心中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他想起第一次拒绝刘备时,对方也是这般神情。
那时他以为自己能狠下心肠,却终究还是被这份赤诚打动。
将军误会了。
诸葛亮移开目光,不敢再看刘备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亮只是……
倦了。
倦了
刘备喃喃自语,随即像是明白了什么,语气更加坚定。
先生是觉得天下大势已定,无力回天吗可备不这么认为!只要还有一人愿为汉室奔走,还有一寸土地属于大汉,备就绝不会放弃!
他上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盯着诸葛亮:先生,备知道前路艰险,甚至可能粉身碎骨。但备恳请先生,再给汉室一次机会,再给天下百姓一次机会!
诸葛亮的心跳骤然加速,那些被他刻意压抑的情感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他的理智。
他看到了第一次出祁山时的壮志凌云,看到了失街亭后的痛彻心扉,看到了五丈原上的油尽灯枯。
那些画面在他脑海中飞速闪过,最终定格在刘备此刻坚毅的脸庞上。
是啊,他怎么能忘了呢
忘了自己当初为何要走出隆中,忘了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忘了天下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唉……
诸葛亮长长地叹了口气,眼中的疲惫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
那是无奈,是决绝,更是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希望。
将军若不嫌弃,亮愿效犬马之劳。
当这句话说出口的瞬间,诸葛亮仿佛听到了命运齿轮转动的声音。
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踏上了那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或许这一次,他依然无法改变结局,但至少,他不会留下遗憾。
刘备愣了片刻,随即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大地。
他激动地上前一步,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先生肯相助,备如获至宝!汉室有望了,天下有望了!
诸葛亮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看着刘备欣喜若狂的模样,心中百感交集。
他轻轻抽回手,目光望向远方的天空。
那里,乌云正缓缓散去,露出一片澄澈的蔚蓝。
将军,我们走吧。
好!我们这就回新野,整顿兵马,共图大业!
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卧龙岗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仿佛在为这对即将改变历史的君臣送行。
诸葛亮回头望了一眼生活了七年的茅庐,眼中闪过一丝不舍。
但他很快便转过身,与刘备并肩而行,一步步走出了这片宁静的土地,走向了那个风云变幻的乱世。
他不知道这一次等待他的会是什么,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
无论结局如何,他都会倾尽所有,去完成那个未尽的梦想。
因为他是诸葛亮,是那个为了兴复汉室,甘愿燃烧自己生命的卧龙。
第二章
路入新野
离开卧龙岗的路途并不平坦,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
诸葛亮掀开车帘一角,望着窗外飞逝的景物,心中思绪万千。
这已经是他第七次踏上这条前往新野的路了。
前六次的记忆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过:
第一次的意气风发,以为凭借自己的智谋定能辅佐刘备成就霸业;
第二次的小心翼翼,却因过于谨慎错失了良机;
第三次的激进冒进,导致损兵折将……
每一次的经历都历历在目,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灵魂深处。
data-fanqie-type=pay_tag>
先生在想什么
刘备的声音从身旁传来,打断了诸葛亮的沉思。
诸葛亮放下车帘,看向刘备。
这位汉室宗亲此刻正襟危坐,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他身上的锦袍虽然有些陈旧,但依旧整洁,脸上的疲惫也掩不住那份与生俱来的贵气。
亮在想,此去新野,当如何应对曹操的大军。
诸葛亮缓缓说道。
曹操的铁骑很快就会踏破新野,这是他前几次经历中无法避免的劫难。
刘备闻言,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语气沉重地说:先生有所不知,如今新野兵力匮乏,粮草短缺,想要抵挡曹操的百万大军,实属不易啊。
诸葛亮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这些。
前几次,他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或是请求刘表支援,或是派人去附近郡县征集粮草,或是训练新兵……
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将军不必担忧。
诸葛亮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亮已有应对之策。
刘备闻言,眼中顿时燃起希望的光芒:还请先生明示。
诸葛亮沉吟片刻,说道:曹操大军远道而来,必定疲惫。我们可以趁其立足未稳,发动突袭,挫其锐气。同时,我们可以派人前往江夏,联合刘琦公子,让他出兵相助。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新野周边的山中设下埋伏,待曹军进入包围圈后,前后夹击,定能大败曹军。
刘备听得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先生果然妙计!有先生在,备如虎添翼啊!
诸葛亮只是淡淡一笑,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这只是权宜之计,想要真正打败曹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前几次的经验告诉他,事情往往不会按照他的计划进行。
马车继续前行,很快就进入了新野境内。
远远望去,新野城虽然不大,但城墙高耸,城门紧闭,透着一股戒备森严的气息。
终于到了。
刘备望着新野城,感慨地说道。
他在这里经营了多年,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
诸葛亮也看向新野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这座城市见证了他前几次的失败和挫折,也承载了他兴复汉室的梦想。
马车缓缓驶入新野城,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驻足观看,对着刘备和诸葛亮指指点点。
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好奇,也有敬畏。
看来百姓们对将军和先生都很敬重啊。
刘备笑着说道。
诸葛亮却摇了摇头,说道:百姓们敬重的是将军的仁德,而非亮。亮能否得到百姓的认可,还要看日后的表现。
刘备闻言,点了点头:先生说的是。我们定要好好治理新野,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两人说话间,马车已经来到了县衙。
关羽和张飞早已等候在门口,看到刘备和诸葛亮下车,连忙上前迎接。
大哥!
关羽和张飞齐声喊道,声音洪亮。
刘备笑着点了点头,然后指着诸葛亮介绍道:二弟,三弟,这位就是我请来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以后,他就是我们的军师了,你们要好好辅佐先生。
关羽和张飞看向诸葛亮,眼中带着几分审视。
关羽面沉如水,神情严肃;张飞则是一脸的不耐烦,似乎对这个文弱书生不太感冒。
诸葛亮知道,关羽和张飞都是性情中人,想要得到他们的认可,并非易事。
前几次,他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让他们信服自己。
关将军,张将军,亮久仰大名。
诸葛亮微微一笑,对着两人拱手行礼。
关羽微微颔首,算是回应;张飞则是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刘备见状,连忙打圆场:二弟,三弟,先生智谋过人,定能助我们成就大业。你们可不许怠慢了先生。
关羽和张飞虽然心中有些不服,但还是听从了刘备的话,对着诸葛亮拱了拱手。
诸葛亮也不在意,时间会证明一切。
进入县衙后,刘备立即召集了手下的将领和谋士,举行了一场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诸葛亮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但也有一些人对他的计划提出了质疑,认为过于冒险。
诸葛亮一一解答了他们的疑问,用自己的智谋和口才说服了众人。
刘备看着诸葛亮从容不迫的样子,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会议结束后,刘备留下了诸葛亮,说道:先生,如今新野的局势十分危急,还请先生尽快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诸葛亮点了点头,说道:将军放心,亮今晚就会制定出详细的计划,明日一早便交给将军。
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有劳先生了。
回到自己的房间,诸葛亮坐在案前,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思绪万千。
接下来的日子将会十分艰难,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他拿起笔,开始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计划。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
他相信,这一次,他一定能够改变命运,辅佐刘备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第三章
初临军营
次日清晨,诸葛亮将制定好的计划交给了刘备。
刘备看后,对诸葛亮的智谋更加佩服,立即下令按照计划行事。
接下来的几天,新野城内一片忙碌。
士兵们加紧训练,工匠们打造武器,百姓们也积极参与到守城的准备工作中来。
关羽和张飞虽然对诸葛亮还有些不服,但也听从了刘备的命令,认真执行着诸葛亮的计划。
这天,诸葛亮决定亲自去军营看看士兵们的训练情况。
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来到军营门口,守卫的士兵拦住了他:请问先生是何人这里是军营,闲人免进。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道:我是军师诸葛亮,奉将军之命前来视察。
士兵们闻言,连忙行礼:参见军师!
诸葛亮点了点头:不必多礼,带我去看看士兵们的训练吧。
在士兵的带领下,诸葛亮走进了军营。
只见操场上,士兵们正在进行各种训练:有的在练习射箭,有的在练习骑马,有的在练习格斗……
整个军营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气氛。
诸葛亮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着士兵们的训练。
他发现,虽然士兵们训练得很刻苦,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很多动作都不规范,战斗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士兵虽然勇猛,但缺乏技巧。
诸葛亮心中想道,如果不加以训练,很难在战场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正在这时,他看到张飞正在训练一支骑兵。
张飞手持长矛,大声呵斥着士兵们,要求他们加快速度。但士兵们的动作却很笨拙,很多人都从马上摔了下来。
诸葛亮走上前去,说道:张将军,这样训练恐怕不妥。
张飞看到诸葛亮,眉头一皱:军师有何高见
诸葛亮指着那些摔下马的士兵,说道:这些士兵之所以会摔下来,是因为他们的骑马姿势不正确。如果想要提高骑兵的战斗力,首先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骑马技巧。
张飞不以为然地说道:骑马还需要什么技巧只要能坐稳马背,能挥刀杀敌就行了。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张将军此言差矣。正确的骑马姿势不仅可以让士兵们更加稳定地坐在马背上,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灵活性和战斗力。如果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在战场上受伤,甚至失去生命。
张飞虽然心中还是有些不服,但看到诸葛亮说得有理有据,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那依军师之见,该如何训练
张飞问道。
诸葛亮说道:可以先让士兵们在平地上练习骑马的基本姿势,掌握平衡后再进行速度训练。同时,还要教他们如何在马上使用武器,提高他们的战斗技能。
张飞点了点头:好吧,就按照军师说的办。
诸葛亮又来到了射箭训练场,看到关羽正在指导士兵们射箭。关羽的箭术精湛,士兵们都很敬佩他。但诸葛亮发现,士兵们的射箭技巧也存在很多问题。
关将军,
诸葛亮走上前去,说道,这些士兵的射箭姿势还有待改进。
关羽看向诸葛亮,说道:军师有何指教
诸葛亮说道:射箭不仅要靠力气,还要靠技巧。拉弓时要保持身体平衡,瞄准目标时要集中精神,放箭时要果断有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射箭的准确性。
关羽闻言,点了点头:军师说得有理。我会按照军师的说法,指导士兵们练习。
在军营里视察了一整天,诸葛亮对新野的军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这支军队存在很多问题,但士兵们都很勇猛,也很有纪律性。只要加以训练和指导,一定能够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回到县衙,诸葛亮将自己在军营里的发现和建议告诉了刘备。
刘备听后,说道:先生说的是。还请先生亲自负责军队的训练事宜。
诸葛亮点了点头:将军放心,亮定会尽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诸葛亮全身心地投入到军队的训练中。
他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从基本的动作到复杂的战术,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他亲自指导士兵们训练,耐心地纠正他们的错误。
起初,有些士兵对诸葛亮的训练方法不太适应,甚至有些抵触。
但在诸葛亮的耐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他们逐渐感受到了训练的效果,战斗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关羽和张飞也对诸葛亮刮目相看,开始真正地信服他。
看着士兵们的进步,诸葛亮心中也有了一丝欣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只要这支军队能够保持这样的势头,一定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然而,曹操的大军随时都可能到来,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尽快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第四章
暗流涌动
随着曹操大军逼近的消息日益频繁地传入新野,整座城池都被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着。
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少了,街头巷尾谈论的都是关于战争的话题,一些富户已经开始悄悄地收拾家产,准备逃离这座危城。
诸葛亮站在县衙的阁楼之上,望着城外的景象,眉头紧锁。
表面上的平静之下,隐藏着诸多不安的因素。
前几次的轮回中,正是这些暗流最终汇聚成了摧毁新野的洪流。
先生,城外传来消息,曹操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博望坡了。
一名斥候匆匆跑来报告。
诸葛亮点了点头,心中早有预料。
博望坡是新野的门户,曹操大军拿下这里,就等于打开了通往新野的大门。
知道了,下去吧。
诸葛亮挥了挥手,示意斥候退下。
他转身回到房间,铺开地图,仔细研究着博望坡的地形。
前几次,他曾在这里设下埋伏,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曹操大军的进攻。
这一次,必须改变策略。
诸葛亮喃喃自语道。
单纯的抵抗是无法守住新野的,他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正在这时,刘备走了进来:先生,曹操大军已经到了博望坡,我们该怎么办
诸葛亮指着地图上的博望坡,说道:将军,博望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可以在这里设下埋伏,给曹操的先锋部队一个下马威。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我们最终还是要放弃新野,前往江夏。
刘备闻言,脸上露出了不舍的神情:新野是我们经营多年的地方,就这样放弃,实在是不甘心啊。
诸葛亮叹了口气:将军,新野虽然重要,但以我们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抵挡曹操的百万大军。如果硬拼,只会让我们全军覆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能顺利抵达江夏,与刘琦公子汇合,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刘备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好吧,就按先生说的办。
诸葛亮立即召集关羽、张飞等将领,布置作战任务。
他让关羽率领一支军队在博望坡左侧的山谷中埋伏,让张飞率领一支军队在博望坡右侧的树林中埋伏,自己则和刘备率领主力部队在博望坡正面迎敌。
记住,等曹军进入埋伏圈后,听我号令,再发动进攻。
诸葛亮严肃地说道。
将领们纷纷领命而去,开始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动。
然而,诸葛亮心中却始终有些不安。
他总觉得,这次的事情不会那么顺利。
前几次的经验告诉他,曹操身边有很多智谋之士,他们很可能会识破自己的计谋。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斥候报告说,曹操的先锋部队在博望坡外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前进。
看来,他们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
诸葛亮心中想道。
他立即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关羽说道:军师,不如我们主动出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张飞也附和道:是啊,军师,再这样耗下去,对我们不利。
诸葛亮摇了摇头:不可。曹军虽然停下了脚步,但他们的实力依然强大。如果我们主动出击,很可能会中了他们的圈套。
那我们该怎么办
刘备问道。
诸葛亮沉吟片刻,说道:我们可以派人去诈降,引诱曹军进入埋伏圈。
众人闻言,都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刘备说道:那派谁去诈降呢
诸葛亮想了想,说道:就让魏延去吧。魏延勇猛善战,而且对曹操一直心怀不满,由他去诈降,应该能够取得曹操的信任。
刘备点了点头:好,就依先生之言。
魏延接到命令后,立即带着一些亲信,假装投降,前往曹营。
曹操果然对魏延的投降表示怀疑,但在魏延的花言巧语和一些虚假情报的迷惑下,最终还是相信了他。
曹操决定派夏侯惇率领一支军队,跟随魏延前往博望坡,准备一举拿下新野。
诸葛亮得知消息后,心中大喜:太好了,曹操果然中计了。
他立即下令,让关羽和张飞做好准备,等待夏侯惇的军队进入埋伏圈。
然而,就在夏侯惇的军队即将进入埋伏圈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名曹军的探子发现了山谷中的埋伏,立即向夏侯惇报告。
夏侯惇大惊失色,连忙下令撤退。
关羽和张飞见状,立即率军追击,但最终还是让夏侯惇逃脱了。
都怪我,没有考虑周全。
诸葛亮自责地说道。
刘备安慰道:先生不必自责,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给了曹操一个教训,让他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诸葛亮摇了摇头:将军,这次的失败,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曹操一定会更加谨慎,我们接下来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果然,没过多久,曹操就亲自率领大军来到了博望坡。
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轻易冒进,而是在博望坡外安营扎寨,与新野城对峙起来。
新野城内的气氛更加紧张了。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的士气也开始低落。
一些将领开始动摇,甚至有人私下里与曹操联系,准备投降。
诸葛亮察觉到了这些变化,心中十分担忧。如果不能及时稳定军心,新野城很可能会不攻自破。
他立即向刘备建议,召开一次全军大会。
在大会上,诸葛亮慷慨陈词,讲述了兴复汉室的伟大理想,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
他还宣布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就会得到丰厚的赏赐。
刘备也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经历,表达了自己与新野城共存亡的决心。
士兵们被诸葛亮和刘备的话语深深打动,士气重新高涨起来。
那些准备投降的将领也打消了念头,决定与新野城共存亡。
然而,诸葛亮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稳定。
曹操的大军还在城外虎视眈眈,他们必须尽快想出突围的办法。
他再次来到地图前,仔细研究着前往江夏的路线。
他发现,通往江夏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大路,比较平坦,但很容易被曹军发现;另一条是小路,崎岖难行,但可以避开曹军的主力。
就走小路。
诸葛亮下定决心。
他知道,虽然小路难行,但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他立即向刘备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刘备表示同意。
两人开始秘密安排突围的事宜,他们挑选了一支精锐的部队作为先锋,由关羽率领,提前前往小路探路。
同时,他们还组织了一些百姓,准备跟随大军一起撤离。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新野城内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诸葛亮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他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在这场风暴中生存下来。
番外篇
八重尘梦
第五次北伐的油灯在军帐里爆出血红的灯花时,诸葛亮正用颤抖的手指摩挲着《出师表》的拓本。
帐外传来姜维焦急的呼喊,他却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艾草香
——
那是卧龙岗清晨特有的气息。
猛地睁开眼,雕花窗棂正漏进四月的晨光。
诸葛亮僵在榻上,指尖下意识地探向枕边,果然摸到一柄冰凉的刻刀。
他盯着帐顶的青纱帐,喉咙里涌上比五丈原更苦涩的铁锈味。
第八次了。
门环上的第八道刻痕该是怎样的形状他甚至懒得起身去看。
前七次轮回里那些鲜活的画面正以诡异的速度褪色:第一次重生时对着铜镜整理纶巾的意气风发,第三次失街亭时折断的羽扇,第七次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掌心的温度……
如今都成了蒙着灰的皮影,在记忆深处机械地晃动。
先生,该煮晨茶了。
小童的声音隔着木门传来,依旧是十六岁的清澈。
诸葛亮没有应声。
他记得这个时辰,再过三刻,刘备的马蹄声就会踏碎卧龙岗的晨雾。
第七次突围时被流矢洞穿的左肩忽然隐隐作痛,那道伤口在轮回里反复结痂又撕裂,早已成了刻进骨血的印记。
他披衣起身,赤脚踩在冰凉的青石板上。
庭院里的腊梅终于开了,细碎的黄花攒在枝头,像极了五丈原上空零落的星子。
诸葛亮伸出手,花瓣触到指尖的瞬间竟化作灰烬
——
原来连草木都在嘲笑他的徒劳。
案上的《隆中对》手稿还摊开着,墨迹却已模糊。
他忽然想起第七次离开时,刘备攥着他的手腕说
先生若不走,备便在此守到天荒地老。
那时他望着对方鬓边新添的白发,忽然看清轮回的真相:不是他在重复命运,是命运在反复凌迟他的执念。
柴门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三骑烟尘滚滚而来。
诸葛亮转身回屋,从梁上取下那柄用了七次的刻刀。
刀锋划过门环的刹那,他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破碎的笑。
第八道刻痕比前七道都深,木屑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像极了五丈原落雪的声音。
他靠着木门缓缓滑坐下去,听着刘备在门外恭敬的叩问,忽然觉得这身锦袍重逾千斤
——
那是七次轮回里,无数将士的白骨和百姓的血泪织成的。
先生
小童怯生生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诸葛亮没有回头。
他知道再过片刻,自己仍会推开这扇门,仍会对着刘备说出那句
愿效犬马之劳。
只是这一次,他清晰地听见心底有什么东西正在碎裂,像博望坡那场大火里烧裂的陶罐,再也拼不回完整的模样。
晨雾漫进庭院,打湿了他的纶巾。
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一声声,像极了七次轮回里从未断绝的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