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向阳之处 > 第一章

一次意外的街头救助,让我人生瞬间塌陷。
——艾滋病的诊断书像死刑判决书般砸向我。
在最黑暗的时刻,林医生告诉我:只要规范治疗,你可以活的和正常人一样长久。
当我举起相机,走进其他艾滋病患者的真实世界。
发现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那些刺人的目光和根深蒂固的偏见。
但即使生活在阴影中,我们依然选择追逐阳光。
——
二零二三年四月十五日,那本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星期六下午。
我背着相机在人民广场附近扫街。
寻找着能打动我的光影和面孔。
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
我习惯在周末捕捉城市的脉动。
春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
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机。
苏然,这边!
好友张宇在不远处的咖啡厅外朝我挥手。
我笑着走了过去。
他递给我一杯拿铁。
又来捕捉人间百态了
生活处处是风景嘛!
我抿了一口咖啡,目光仍在寻着可能拍摄的对象。
就在我们闲聊时。
前方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和惊呼声。
我本能的抓起相机向前跑去。
不是出于英雄主义,而是摄影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条件反射。
一位约莫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倒在人行道上。
身旁是一辆倾斜的自行车和散落一地的蔬菜水果。
他的小腿正在大量的出血。
可能是被什么锐器划伤了。
周围围了一圈人。
却都面面相觑,没有人敢上前。
叫救护车了吗
我一边问一边蹲下身。
有人应了声,已经打了120了。
我看着那人痛苦的表情和不断涌出的鲜血。
来不及多想。
从包里掏出平时用来绑反光板的干净布条。
试图为他止血。
在按压伤口的过程中,我丝毫没有注意到。
自己右手拇指因前几日不小心划破而贴的创可贴已经松动。
当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
我才感觉拇指伤口处有些刺痛。
低头一看,才发现创可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掉了。
我的伤口正直接接触着陌生人的血液。
医护人员迅速接手了工作。
我退到一旁,看着自己被血污染的手。
心里隐隐有些不安,但又很快安慰自己。
救助生命总是第一位的,这点小风险算不了什么。
那天晚上,我甚至把这件事当作一次奇遇讲给了父母和女友林悦听。
林悦责怪我不小心。
妈妈更是叨唠了半天。
可是我怎么也没料到。
这场不到十分钟的救助,会成为我人生的分水岭。
三周后,我开始频繁发烧、咳嗽。
身体极度乏力。
最初以为是普通感冒。
可症状持续加重,吃药打针都不见好转。
在林悦的催促下。
我去了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
等待结果的过程中。
林悦还打趣说,肯定是你最近工作太累,身体给你抗议呢,等好了咱们去吃顿大餐补补。
我勉强挤出一丝笑,心里却莫名不安。
医生表情凝重的告诉我需要进一步检测。
最近有没有可能接触过血液制品医生问的委婉。
我愣了一下,突然想起那天下午的事。
便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医生的表情让我心中的不安加剧。
我们先做几个检查。
他语气尽量说的平静。
只是一种预防性排查。
等待结果的那几天,我失眠了。
偷偷在网上查资料。
各种可能性让我胆战心惊。
但每当想到最坏的结果。
我又安慰自己:哪有那么巧的事。
五月中旬,我接到了医院的电话。
要求我亲自去取报告。
走进诊室。
我看到医生面前放着我的宾利和几张检测单。
苏然,请坐。
医生的声音很轻。
我僵硬的坐下,心跳如鼓。
你的HIV检查结果呈阳性。
时间在那一刻静止了。
诊室墙上的时钟滴答声变得异常响亮。
窗外的车流声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我感觉整个世界的都塌了。
我愣愣的看着医生的嘴一张一合。
却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脑海里只有一个声音在回荡:你得了艾滋病,你的人生完了。
现在艾滋病已经不是绝症了。
医生的话终于传进了我的耳朵里。
只要规范治疗,你可以活得和正常人一样长久。
这些话在我听来苍白无力。
我脑海里闪现的是那些关于艾滋病的可怕画面。
骨瘦如柴的身体,绝望的眼神。
还有来自社会上的排斥与歧视。
我还有多岁时间
我打断他,声音嘶哑。
医生叹了口气,不是时间问题,苏然。只要坚持治疗,保持病毒载量在不可检测的水平,你完全可以正常生活……
我恍惚的拿着医生开的转诊单,迷迷糊糊的走出了诊室。
医院走廊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仿佛和我隔着一层玻璃。
我知道自己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我现在是一个携带致命病毒的人。
一个需要隐藏身份活下去的人。
外面的阳光灿烂的刺眼。
我站在医院门口,突然不知何去何从。
摄影师的工作需要与人打交道。
爱情与家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
我才二十六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难道就这样宣告结束了吗
那天晚上,我看着林悦为我们准备的晚餐。
却怎么也开不了口。
她兴奋的讲述着公司里的趣事。
计划着周末去看婚纱展。
我们原本打算明年结婚的。
悦悦,我终于打断她。
声音颤抖,我有件事要告诉你。
林悦停下筷子,疑惑地看着我。
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我艰难地说出诊断结果时。
林悦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她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摇头。
不,这不可能…肯定是误诊了!我们再去做一次检查……
我默默拿出检查报告递给她。
林悦看着报告,手开始发抖。
眼泪夺眶而出,我们以后该怎么办
她无助地哭着,我想抱住她安慰。
却又停住了手,我知道。
从这一刻起,一切都不一样了!
接下来的日子。
林悦变得沉默寡言。
她开始刻意和我保持距离。
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
我看着林悦的变化。
心里满是痛苦和无奈。
我理解她的恐惧。
可这种被疏远的感觉让我更加绝望。
终于有一天。
林悦鼓起勇气对我说,我们分手吧!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一切,我害怕……
我的心像被撕裂一般。
我望着林悦,想说些什么。
却最终点了点头。
我知道,我不能再拖累她了。
失去林悦后。
我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我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病情。
害怕他们承受不住这个打击。
工作上,我也变得心不在焉。
同事们察觉到我的异样。
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然而,更可怕的是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开始向我袭来。
一次我去便利店买东西。
不小心碰掉了货架上的物品。
我赶忙弯腰去捡。
旁边的顾客看到我的动作。
像看到怪物一样迅速躲开。
嘴里还嘟囔着,离他远点,谁知道有没有病。
我的手僵在半空。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屈辱和孤独!
在公司,流言蜚语也开始传开。
有人说我生活不检点才染上艾滋病。
有人提议要把我调离岗位。
甚至有人要求公司辞退我。
我去找领导解释。
领导虽然表面上安慰我。
但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丝忌惮。
那一刻,我彻底绝望了。
我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冷漠、歧视的眼神。
我感到生活没有了一丝希望。
我想到了自杀!
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这无尽的痛苦和屈辱。
我找安眠药。
颤抖着手拿起药瓶。
就在我准备打开瓶盖那一刻。
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是张宇打来的电话。
苏然,你在哪呢最近怎么都联系不上你,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了
张宇焦急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我沉默了一会。
哽咽着说,张宇,我得了艾滋病,所有人都抛弃我了,我不想活了……
张宇听后,震惊不已。
但他很快镇定下来。
并大声和我说,苏然,你别犯傻!
你还有我,还有你的父母,我们都不会抛弃你的!
你等着,我马上过来。
没过多久,张宇就赶到了我家。
他看到我失魂落魄的样子,心疼不已。
他紧紧的抱住我。
我有艾滋病,会传染给你!
我赶忙想推开他。
兄弟,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在你身边,我们一起面对。
他眼神严肃的看着我。
那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起来。
在张宇的陪伴下。
我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张宇不断开导我。
给我讲一些艾滋病患者积极生活的故事。
鼓励我要勇敢面对。
我看着张宇坚定的眼神。
心里涌起一丝暖意。
我知道,自己不能就这样放弃。
在张宇的劝说下。
我决定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父母。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老家。
父母看到我消瘦的样子,心疼不已。
当我说出自己得了艾滋病以后。
母亲当场晕倒在地。
父亲也不敢置信的呆愣在原地。
眼中满是震惊和痛苦。
苏醒后的母亲抱着我痛哭。
然然,你怎么这么命苦啊,这可怎么办啊……
那天晚上,我们谈了很久。
我哭着讲述了一切,包括自己的恐惧和绝望。
母亲抱着我,泪水滴在我的肩膀上。
不管发生什么,你都是我们的儿子!我们一起面对。
张宇什么也没说,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给了我一个坚实的拥抱。
我看着他们关心的眼神。
我坚定道,你们别担心,我会好好接受治疗的。
父亲拍了拍的我的肩膀。
强忍着泪水说,儿子,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我们一起战胜病魔。
在父母和张宇的鼓励下。
我开始积极的接受治疗。
第二天,父母陪着我去了市里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遇到了林医生。
林医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艾滋病专家。
说话沉稳而令人安心。
他耐心地给我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让我对自己的病有了更科学的认知。
林医生向我解释了艾滋病的现代治疗方法。
HIV已经不再是‘死刑判决’。
林医生平静的说。
它更像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就像高血压或者糖尿病。
虽然艾滋病现在无法完全治愈。
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
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以达到病毒载量不可检测水平。
这样传染性就会大大降低。
他向我展示了最新药物疗效数据。
通过这些抗逆转病毒治疗,你的病毒载量可以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这意味着不仅你的健康能够维持,也不会通过性途径传播。
不可检测=不传播
我难以置信的重复着这个似乎过于美好的概念。
林医生肯定的点头。
科学证实如此。当然,这需要你坚持每日服药,定期复查。
我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我决定积极配合治疗。
他安排了我做全面检查,包括病毒载量和CD4计数。
结果显示我的免疫系统尚未受到严重破坏,适合立即开始治疗。
治疗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
我经常恶心,呕吐、头晕,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但每次我想放弃的时候。
都会想起父母和张宇鼓励的眼神。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开始服药的前几周,副作用明显。
头痛、恶心、疲倦等一些列症状让我焦躁不安。
但林医生团队始终提供着支持,调整用药方案。
父母每天来看我,监督我按时吃药。
张宇则经常带来我爱吃的食物,尽管我没什么胃口。
一个月后,副作用逐渐减轻。
我的体力和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更令人惊喜的是,复查显示我的病毒载量已经显著下降。
照这个速度,三个月内,你的病毒载量就可能达到不可检测水平。
林医生看着报告,满意的说。
身体状况的好转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
我开始思考未来,思考自己能做什么。
再一次复查时,我向林医生提出了一个想法。
我想用我的相机,记录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生活。社会上对艾滋病的误解太深了,很多人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认知水平。
林医生颇为赞赏地看着我。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我们医院有些患者可能愿意参与,当然,这需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在治疗期间,我偶然接触到了一些艾滋病患者的群体。
他们有的和我一样是无辜感染。
有的则是因为各种原因染上了病毒。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易。
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
还要面对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斥。
但他们中很多人依然坚强乐观地生活着。
这让我深受触动。
就这样,我开始了《向阳之处》摄影项目的筹备。
林医生介绍我认识了几位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患者。
其中之一就是王静。
她是一位教师,在讲台上耕耘了二十多年。
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同事的尊敬。
然而,命运却和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一次意外的手术中,她因输血不幸感染艾滋病。
这个噩耗的传来,让王静的世界瞬间崩塌。
她怎么也想不到,一场治病救人的手术,竟成了噩梦的开端。
学校得知此事后,迫于各方面压力,辞退了她。
失去了热爱的工作,王静感觉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回到家中,她本希望能从家人那里得到慰藉。
可等待她的却是更沉重的打击。
婆婆得知她感染艾滋病后,情绪激动。
认定她在外面行为不检点。
才染上这种脏病。
对她恶语相向。
面对婆婆的指责,王静百口莫辩。
她看向丈夫,希望他能站出来为自己说句话。
可是丈夫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吭。
那一刻,王静的心凉了半截。
此后,婆婆的辱骂更是变本加厉。
每天都要对王静冷嘲热讽。
各种难听的话不绝于耳。
还隔三差五的就逼着儿子和王静离婚。
丈夫虽然在心里清楚王静是无辜的。
却始终没有勇气在母亲面前为她正名。
他一方面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
另一方面又对王静的病情心存忌惮。
每次婆婆辱骂王静时,他都选择逃避。
躲进房间,任由王静独自承受这一切。
王静看着丈夫懦弱的样子。
满心都是失望和绝望。
在无数个以泪洗面的夜晚后。
她终于决定不再这样屈辱地生活下去。
她主动提出了离婚,离开了那个充满痛苦的家。
当她平静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我看到了坚韧的力量。
最痛苦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那些歧视和排斥的目光。
这是她亲身经历过后的感悟。
她学习艾滋病知识,坚持治疗。
她决定成为一名艾滋病志愿者。
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人。
她加入了当地的防艾公益,积极参与各种宣传活动。
我为王静拍摄了一组日常生活照片。
服药、做饭、散步、与支持她的少数朋友聚会。
镜头下的她平静而坚强。
完全颠覆了我最初对艾滋病患者的想象。
很多人认为得了艾滋病就是等死。
王静在访谈中说,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现在可以活得几乎和正常人一样。偏见比病毒更可怕。
我还认识了李大爷。
他因一次输血感染了艾滋病。
李大爷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实人。
操劳半生,本以为晚年能享享清福。
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残酷至极的玩笑。
在一次常规检体检中。
李大爷被检查出感染了艾滋病。
听到这个消息时,李大爷如遭雷击。
整个人都懵了。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
自己本本分分的过日子,怎么会得上这种病。
还没等他从震惊与恐惧中缓过神来。
更可怕的事情接踵而至。
李大爷的儿子得知父亲患病后。
第一反应不是关心与安慰。
而是难以抑制的嫌弃与愤怒。
你怎么能得这种病你让我们以后怎么抬头做人
儿子冲着李大爷怒声吼道。
那眼神里满是厌恶和嫌弃。
仿佛李大爷成了一个无比肮脏的怪物。
很快,李大爷患病的消息在亲戚间传开了。
大家都像躲瘟疫一样躲他。
孙子孙女本来亲密的喊着爷爷。
现在却被父母拉得远远的。
连靠近也不敢。
眼神里也多了陌生和害怕。
儿媳更是把李大爷的东西直接扔出了家门。
这家里可不敢留你,别把病传染给我们!
她毫不留情的说。
李大爷站在门口,手里捧着被扔出来的衣物。
泪水在眼眶打转,他想解释。
他使劲的敲着门,却怎么也没人给他开。
他不明白,曾经亲密无间的家人。
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冷漠和狠心。
他也没做错什么,就这样被赶出家门了。
李大爷无处可去,只能回到自己曾经的老房子里。
可那里早已破败不堪。
夜里,他躺在冰冷的床上。
听着窗外呼啸而过的风声,满心都是绝望。
曾经热闹的家庭聚餐、温馨的祖孙嬉戏场景,如今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回忆。
更让李大爷觉得心寒的是,逢年过节。
别人家都是欢声笑语、阖家团圆。
而他只能孤孤单单的守着这破旧的屋子。
没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只有无尽的孤独和寒冷。
他想念家人,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
可等来的却只有无尽的沉默和被家人抛弃的痛苦。
家人都离他而去。
他只能独自生活。
慢慢他习惯了孤独。
也走出被家人抛弃的阴影。
他开始积极乐观的生活。
在院子里种些花花草草。
每天都侍弄这些植物。
我拍摄他在阳光下浇花的画面时。
李大爷笑着说,小伙子,虽然我得了这病,但生活还要继续,这些花草就是我现在全部的希望。
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还有年轻的女孩晓敏。
她是在一次意外中感染的。
她原本有着美好的梦想。
但却因为这个病不得不放弃。
她一直积极配合治疗。
生活也尽量维持正常。
一次,她因为肠胃不适。
去了一家普通医院就诊。
在挂号、等候的过程中。
一切都看似平常。
晓敏安静地坐在候诊区。
看着周围的人。
心中默默祈祷自己的病能快点好起来。
然而命运不愿轻易放过她。
在医生为她检查并开了一系列检查单后。
抽血检查的结果意外地被旁边一位等待结果的患者看到了。
艾滋病!她居然是个艾滋病患者!
那个人突然大声叫了起来。
整个候诊区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晓敏的身上。
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嫌弃和厌恶。
怎么会有艾滋病患者来这里看病啊,太可怕了!
是啊,赶紧离她远点,别被传染了。
周围的人开始窃窃私语。
声音虽小,但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刺进晓敏的心里。
原本坐在她旁边的人,立刻起身。
远远的躲开,仿佛她是一个随时会带来灾难的瘟神。
护士站的护士们也听到了动静。
她们脸上露出了惊慌的神色。
一位年轻的护士甚至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
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医生也走了出来。
试图维持秩序。
但他的眼神里也有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
晓敏的脸瞬间变得煞白。
data-fanqie-type=pay_tag>
她低下头,不敢直视周围人的目光。
双手紧紧地抓住自己的衣角。
身体微微颤抖着。
她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被堵住了一样。
发不出任何声音。
她不明白,自己只是来治疗肠胃病。
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对待。
她也是一个病人,也需要关心和治疗。
而不是被这样嫌弃和排斥。
这时,医院的保安也赶了过来。
他们站在晓敏的身边,虽然没有说什么。
但那防备的姿态让晓敏更加难受。
在众人的注视下。
晓敏感觉自己仿佛被剥光了衣服。
暴露在无尽的羞辱之中。
她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
在众人指指点点和嫌弃的目光中,
脚步沉重的离开了医院,心中满是绝望和无助。
我听完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但她也没有自暴自弃。
而是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
还帮助其他艾滋病患者解决心里问题。
我拍摄他专注学习的样子。
晓敏说,我不能让这个病毁了我的人生,我要努力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是啊,我们也只是病人,也想正常的生活而已。
通过拍摄这些艾滋病患者。
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我们这些无辜感染者又做错什么了呢
我们只是想活下去!
而不是走到哪里都像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样。
我把拍摄的照片整理成一个系列。
取名《向阳之处》。
寓意着虽然艾滋病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但我依然在裂缝中努力寻找阳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
我也遭遇了诸多困难。
有些艾滋病患者出于对隐私的担忧。
在拍摄中途反悔。
还有些人害怕暴露身份后会遭受更严重的歧视。
不敢让我拍摄。
但我没放弃,我耐心的和每一个人沟通。
向他们保证会保护好他们的隐私。
用真诚和尊重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我也遭遇过质疑。
有人怀疑我利用患者故事谋利。
甚至有人直言我在传播负面能量。
与此同时,我的病情也在起起伏伏。
有时候药物副作用强烈。
我会虚弱的无法拿起相机。
但身体稍有好转,我就立刻投入拍摄。
父母和张宇看着我如此拼命。
既心疼又无奈。
只能在背后默默支持我。
随着照片越来越多。
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些照片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想举办一场摄影展。
让更多的人看到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从而消除对他们的偏见。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张宇和林医生。
他们都非常的赞同。
并帮我一起策划摄影展的相关事宜。
然而举办摄影展需要资金和场地。
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难题。
我四处奔波,向一些公益组织和企业寻求赞助。
但很多人一听是关于艾滋病患者的摄影展。
都纷纷拒绝了我。
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
张宇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
他对我说,兄弟,这钱你先用着,不够我们再想办法。
我看着张宇,眼眶湿润了。
我知道这份情谊有多珍贵。
林医生也利用自己的人脉。
帮我联系到一个愿意免费提供场地的艺术工作室。
有了资金和场地。
摄影展的筹备工作终于得以顺利进行。
在筹备摄影展的过程中。
我意外的接到了林悦的电话。
林悦在电话里得知了我筹备摄影展的事情。
心中既惊讶又佩服。
这些日子,她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当初的离开。
对我充满了愧疚。
现在听到我如此坚强的面对生活。
还在为艾滋病患者努力。
她决定帮我一把。
林悦利用自己在广告公司的资源。
帮我设计了精美的宣传海报和邀请函。
还联系了一些媒体朋友。
希望他们能对摄影展进行报道。
我看到林悦的改变,心中感慨万千。
虽然曾经的伤害还在。
但我能感受到林悦的真诚。
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慢慢缓和。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
摄影展终于如期举行。
开展那天,我早早地来到场地。
心中既紧张又期待。
我看着一幅幅挂在墙上的照片。
那些熟悉的面孔和故事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希望这些照片能像一束光。
照亮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误解。
一开始,来参观的人并不多。
我心中有些失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林悦要求的媒体报道后。
越来越多的人得知了这个摄影展。
纷纷赶来参观。
人们站在一幅幅照片前,驻足凝视。
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惊讶逐渐变成感动和沉思。
有一位年轻人看完展览后,走到我面前。
红着眼圈说,以前我对艾滋病患者有很多误解,总觉得他们很可怕。
今天看了你的照片,我才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
都是有血有肉、渴望生活的人,是我错了。
还有一位大妈拉着我的手说。
孩子,你做了一件大好事。让我们了解了这些可怜人的生活。
以后我再也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了!
看着人们的反应,我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成就感。
我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摄影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很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纷纷表示愿意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一些企业也主动联系我。
希望能和我合作,开展更多关于艾滋病防治宣传的活动。
在摄影展的影响下。
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这个群体。
理解他们的痛苦和不易。
歧视和排斥的声音逐渐减少。
我也因此成为了艾滋病防治宣传的志愿者。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艾滋病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和偏见。
我开始收到来自其他患者的邮件。
感谢我为他们发声,也有人询问如何参与项目。
最出乎意料的是。
一位制药公司代表看了展览后联系我。
表示愿意提供有限的资金支持我将项目继续下去。
随着项目影响力的扩大。
我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但与此同时。
我也开始收到一些恐吓信和恶意评论。
称我在美化艾滋病。
甚至有人质疑我感染的原因并非救助他人。
而是有不检点行为。
这些攻击一度让我十分沮丧。
但此时的我已经不是刚刚确诊时脆弱绝望的苏然。
我学会了面对偏见。
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在林医生的建议下。
我决定将摄影项目扩展为一本图文集。
更全面地记录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生活。
我采访了更多患者。
倾听他们的故事。
用镜头捕捉他们的日常生活。
我认识了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年轻人。
他们从出生就携带病毒。
却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健康成长。
我认识了老年感染者。
他们面临着双重歧视。
即因年龄而被忽视,又因感染而被排斥。
我还认识了许多像王静一样的因医疗事故感染的患者。
他们无辜受害。
却承受着最大的污名!
这些故事汇聚成《向阳之处:艾滋病患者的真实世界》一书。
由一家小型出版社出版。
虽然发行量不大。
却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关注。
而林悦,在摄影展之后。
也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恐惧和愧疚。
她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
和我一起为艾滋病患者的权益奔走。
两人在共同努力中,感情也逐渐升温。
曾经破裂的爱情在新的旅程中重新绽放出光芒。
我的病情在林医生的精心治疗下。
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我的病毒载量已经连续一年保持在不可检测水平。
自身状况越来越好。
每天服药已经成为像刷牙一样的日常习惯。
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再是黑暗一片。
而是充满了希望和意义。
我继续着摄影工作。
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宣传。
我经常到学校、社区去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拍摄的故事。
上周,我受邀到本地一所大学做分享。
讲台上,我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
坦诚的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从恐惧绝望到接受面对。
再到现在的积极倡导。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屋子和偏见。
我说出了王静曾经告诉我的那句话。
我们现在有科学的防治手段,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缺的是理解和包容。
演讲结束后。
一位学生怯生生的走过来。
苏先生,我去年检测出阳性,一直不敢告诉任何人。
您的故事给了我勇气……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经历的意义。
曾经的伤口已经结痂。
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不是耻辱的烙印。
而是理解的窗口。
回家的路上,阳光明媚。
我想起林医生最初对我说的话。
艾滋病不是终点,而是你人生新篇章的开始。
的确,它带走了我某些天真无忧的日子。
却给予了我更深的洞察力和更坚定的目标感。
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追逐光影的年轻摄影师。
而是有了明确的使命。
为那些在边缘化的声音提供平台。
消除偏见,促进理解。
推开家门。
父母和张宇正在为我准备生日惊喜。
房间里挂满了彩带。
桌上摆着蛋糕和礼物。
林悦也在那里,微笑着看着我。
生日快乐!
他们齐声喊道,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吹灭蜡烛时,我许下愿望。
希望明年能有更多的人理解艾滋病只是一种疾病。
不是道德审判的理由。
希望更多患者能够毫无负担的站在阳光下。
夜幕降临,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的灯火。
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不公平和误解。
但也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
我想起今天下午收到的一封邮件。
来自一位刚确诊不久的年轻人。
看到你的故事,我知道了自己不是孤单的。谢谢你给了我希望。
我回复他,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有向阳之处。而我们,就是彼此的光。
远处,城市的灯光渐次亮起。
如同黑暗中闪烁的星辰。
每一盏灯背后。
都有自己的故事。
自己的挣扎与希望。
我拿起相机。
对准这片璀璨的夜景,按下快门。
光,永远在黑暗中寻找存在的方式。
而我和无数像我一样的人。
将继续用生活的每一刻证明。
无论遭遇什么,生命总能找到它的向阳之处。
【本篇故事部分情节启发自真实事件,但人物和具体情节均为虚构。文中医学知识参考现代艾滋病治疗理念,具体治疗请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误会和偏见。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需要帮助。
请联系当地疾控中心或者传染病医院获取专业支持。
——
希望这个故事能传达出希望与勇气的信息,消除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偏见。
每个人都有追求阳光的权利,无论遭遇什么困难,生命总能找到它的向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