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辞职带娃
我叫林然,今年35岁。
三个月前,我做了一个决定。
辞职回家带孩子。
我原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年薪四十万,朝九晚九,周末加班是常态。
妻子怀孕七个月的时候,她说:孩子出生后,我们请个阿姨吧。
我摇头:我想自己带。
她愣了一下:你
是的。
那天晚上,我们聊到凌晨三点。
最后她同意了。
但她的眼神里有担忧。
我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
男人不应该在家带孩子。她最后说。
为什么
这不对。
我挂掉电话,看着窗外的夜色。
孩子出生那天,我在产房外等了十二个小时。
当护士把他抱出来的时候,我的手在颤抖。
他睁开眼睛,看着我。
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决定是对的。
辞职的第一天,我起得很早。
妻子去上班前,留下了一张清单。
奶粉在厨房,尿片在卫生间,孩子饿了会哭...
我点头,说我知道。
她走后,我看着襁褓中的孩子。
他还在睡觉。
我坐在沙发上,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奇怪的静默。
这种静默很快被打破了。
孩子醒了,开始哭泣。
我抱起他,他哭得更厉害。
我换尿片,他还在哭。
我泡奶粉,他继续哭。
我喂他,他终于安静下来。
然后他吐了。
奶渍溅在我的衣服上,地毯上,沙发上。
我清理完这些,已经是两个小时后了。
孩子又睡着了。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钟表。
才上午十点。
妻子中午回来吃饭,问我:怎么样
还好。我说。
她看了看客厅,没说话。
下午更难熬。
孩子醒了又睡,睡了又醒。
每次醒来都要吃奶,换尿片。
我开始记录时间。
7:30
-
喂奶
8:00
-
换尿片
8:15
-
清理吐奶
8:45
-
哄睡
10:00
-
喂奶
...
一天结束时,我数了数。
喂奶十二次。
换尿片八次。
哄睡六次。
清理各种脏污四次。
妻子回来时,我在厨房做饭。
孩子在摇篮里安静地睡着。
今天辛苦了。她说。
我笑了笑:还行。
2
全职爸爸的挑战
但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第三天,我遇到了邻居王涛。
他也是全职爸爸,孩子比我家的大半岁。
怎么样适应吗他问。
还在学习。
他看到我手里的记录本,问:这是什么
我给他看了我的时间记录。
他的眼睛亮了。
我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他说,但没有你这么详细。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
他告诉我,全职爸爸比我想象中的要多。
但没人重视我们。他说。
我没有立即回应。
但心里有了一个想法。
一周后,我完善了我的记录系统。
不仅仅记录时间,还记录内容。
喂奶的次数,每次的奶量。
换尿片的频率,大便的颜色和形状。
哄睡的方式,有效和无效的区别。
清理工作的种类和耗时。
采购尿片奶粉的次数和费用。
孩子的成长变化,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笑。
一个月后,我的记录本有了厚厚的一沓。
妻子看到后很惊讶。
你为什么要记录这些
我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她翻看了几页,表情复杂。
我都不知道带孩子有这么多细节。
我点头:我也不知道。
那天晚上,她主动分担了夜里喂奶的工作。
两个月后,王涛又来找我。
这次他带来了另外三个爸爸。
张伟,32岁,全职爸爸一年。
陈琳的丈夫李明,孩子八个月。
还有一个叫赵刚的,双胞胎的父亲。
我们想成立一个小组。王涛说。
什么小组
全职爸爸互助小组。
我看着他们的脸,都有一种相似的表情。
疲惫,但坚定。
3
隐形工作清单
好啊。我说。
我们决定每周聚会一次,分享经验。
第一次聚会在我家。
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记录。
张伟的记录最简单,只有时间。
李明记录了孩子的食量变化。
赵刚记录了双胞胎的同步问题。
我展示了我的详细记录本。
大家都沉默了。
这工作量...张伟说,比我以前上班还大。
关键是没人认可。李明说。
我妈总说我应该出去挣钱。赵刚说。
我们都点头。
这是共同的困扰。
那我们就让他们看见。我说。
怎么看见
我想了想:量化。
接下来的两周,我们都开始详细记录工作内容。
不只是带孩子,还有家务。
洗衣服的次数和耗时。
做饭的菜品和准备时间。
打扫卫生的频率和范围。
购买生活用品的次数和费用。
维护家庭设备的工作。
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时间。
我还做了一件事。
我查询了家政服务和育儿嫂的市场价格。
然后对应我们的工作内容,计算价值。
结果让我自己都震惊了。
按市场价格,我一个月的工作价值超过一万五千元。
这还不包括24小时随时待命的时间成本。
第三次聚会时,我展示了这个计算结果。
大家都很兴奋。
我们应该把这个告诉更多人。王涛说。
怎么告诉
写出来,发到网上。
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决定写一篇文章。
标题是《全职爸爸的隐形工作清单》。
文章很长,详细记录了我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分配。
最后是经济价值的计算。
我们发到了几个育儿论坛和社交平台上。
反响超出了预期。
评论区很快就爆炸了。
有支持的声音:原来全职爸爸这么不容易。
有质疑的声音:这些本来就是应该做的。
有同情的声音:确实很辛苦,但选择了就要承担。
更多的是来自其他全职爸爸的共鸣。
我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没人理解。
终于有人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可以加入你们的小组吗
data-fanqie-type=pay_tag>
一周内,我们收到了三十多个加入申请。
小组扩大了。
每周的聚会改成了线上会议。
大家分享经验,互相鼓励。
4
离婚风波
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月后。
张伟出事了。
那天晚上,他哭着给我打电话。
我妻子要和我离婚。
为什么
她说我没用,在家一天不挣钱,就知道花钱。
我沉默了几秒钟。
她这样说多久了
半年了。他的声音在颤抖,我忍不住了,今天和她吵了一架。
然后呢
她说要离婚,要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她说我没有经济能力,不配当父亲。
我握紧了电话。
你有记录吗
什么记录
工作记录,我们讨论过的那种。
有一些,但不完整。
明天我们见面聊。
第二天,我到了张伟家。
他的妻子李芳也在,脸色很难看。
你就是那个鼓励他们不工作的人她一见到我就说。
我没有鼓励任何人不工作。我说,我们在工作,只是工作内容不同。
在家带孩子也叫工作她冷笑,那我每天上班算什么
我从包里拿出几份资料。
这是张伟过去两个月的工作记录。
她接过去,脸色开始变化。
记录很详细。
每天早上6:30起床,准备孩子的早餐。
7:00叫醒孩子,帮他洗漱穿衣。
7:30送孩子去幼儿园。
8:00回家开始家务工作。
洗衣服,晾衣服,收衣服。
打扫客厅,厨房,卫生间。
准备午餐食材。
购买生活用品。
11:30接孩子回家。
12:00午餐。
13:00哄孩子午睡。
14:00处理各种家庭事务。
修理坏掉的电器。
联系物业处理问题。
整理孩子的玩具和衣物。
准备晚餐。
17:00接李芳下班。
18:00一家人吃饭。
19:00陪孩子玩游戏。
20:00给孩子洗澡。
21:00讲故事哄睡。
这样的记录有六十多天。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
李芳看完后,没有立即说话。
这还不包括夜里孩子醒来的情况。我补充道。
这个月孩子生病了三次,每次张伟都是通宵照顾。
你知道这些工作的市场价值是多少吗
我拿出另一份资料。
家政服务,每小时20元,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4800元。
育儿嫂,24小时服务,月薪6000-8000元。
司机服务,每天接送,月薪3000元。
维修服务,按次计费,月均500元。
张伟的工作涵盖了所有这些服务内容。
按市场价格,月价值超过1.4万元。
李芳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不是愤怒,是震惊。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她说。
你每天下班回家,饭已经做好了,孩子已经洗好澡了,家里干干净净。
你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的。
她点点头,眼圈红了。
我确实觉得理所当然。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
李芳承认了自己的偏见。
我一直觉得挣钱才是贡献,其他都不算。
但看到这些记录,我才明白...
她停顿了一下。
我才明白他比我更累。
张伟的眼泪掉下来了。
我不是不想工作,是觉得陪伴孩子更重要。
我也没想过要被表扬,只是希望不被贬低。
李芳走过去抱住了他。
对不起。她说。
5
平等选择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们的问题不是工作价值问题,是认知问题。
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家人,都没有意识到家务和育儿的真实价值。
他们需要看到具体的数字。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完善了记录系统。
不仅仅记录工作内容,还记录心理状态。
孩子第一次叫爸爸时的喜悦。
半夜起来喂奶时的疲惫。
看到孩子生病时的焦虑。
听到别人质疑时的委屈。
我们还邀请了一位律师朋友来讲解法律。
《民法典》第1088条规定: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这意味着家务劳动是有法律保障的。
不是免费的,不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了一份完整的资料。
标题还是《全职爸爸的隐形工作清单》。
但内容更加丰富和专业。
这次我们不只是发到论坛上。
我们联系了几家媒体。
其中一位记者很感兴趣。
她叫赵雯,专门报道家庭和社会议题。
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她说,可以采访你们吗
采访在一个咖啡厅进行。
我、王涛、张伟、李明都参加了。
赵雯问了很多问题。
你们为什么选择做全职爸爸
遇到过什么困难
家人的态度怎么样
对其他爸爸有什么建议
我们都如实回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全职爸爸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想了想:理解和认可。
我们不需要同情,不需要特殊对待。
我们只需要别人承认,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工作。
报道刊登在了一家知名杂志上。
标题是《隐形的贡献者:全职爸爸的价值重估》。
文章很长,引用了大量我们的记录数据。
还有专家的点评和法律条文的解释。
反响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大。
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
全职爸爸的隐形工作成为了微博热搜。
评论区的讨论非常激烈。
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多:
确实应该重视家务劳动的价值。
男性参与育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该更新了。
但也有反对的声音:
男人就应该出去挣钱。
家里的事情女人做更合适。
这是在为懒惰找借口。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全职爸爸开始发声。
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记录。
我们的微信群从几十个人发展到几百个人。
来自全国各地的全职爸爸都在交流经验。
有人说,第一次感觉自己不孤单了。
有人说,终于有勇气和家人解释自己的选择了。
有人说,妻子看了报道后主动分担了家务。
三个月后,事情有了更大的进展。
一家大型企业推出了家庭关爱假政策。
男性员工可以申请最长六个月的育儿假。
期间保留职位,工资按比例发放。
虽然比例不高,但这是一个开始。
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这个议题。
妇联组织了新时代家庭分工研讨会。
我作为全职爸爸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专家们讨论了很多问题。
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如何认定。
男性育儿参与度如何提高。
传统观念如何改变。
相关政策如何完善。
我发言时说:
我们不是在争取特权,是在争取平等。
平等地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平等地承担家庭责任的权利。
平等地获得社会认可的权利。
会后,有位专家对我说:
你们的行动很有意义,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
但我知道,改变才刚刚开始。
回到家,孩子已经一岁了。
他会走路了,会叫爸爸妈妈了。
妻子抱着他,看着我说:
辞职这个决定,你后悔吗
我看着孩子的笑脸,摇摇头。
一点都不后悔。
我见证了他的每一个第一次。
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起来,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走路。
这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
她点点头:我现在理解你了。
其实我也想要这样的经历。
那我们轮换吧。我说,你也可以做一段时间全职妈妈。
她的眼睛亮了:真的可以吗
当然。我可以重新找工作。
我们已经证明了,照顾家庭和孩子不是女人的专属责任。
也不是男人的专属责任。
这是父母共同的责任。
那天晚上,我打开电脑,开始写一篇新的文章。
题目是《全职育儿,不分性别的选择》。
我想告诉更多的人:
育儿不是女人的天职。
挣钱不是男人的唯一价值。
家庭分工应该基于个人意愿和能力,而不是性别。
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
写完文章,我看了看时间。
凌晨两点。
孩子在隔壁房间安静地睡着。
妻子也睡着了。
我轻手轻脚地走到孩子的房间。
看着他熟睡的脸庞。
想起这一年的经历。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游刃有余。
从最初的不被理解,到现在的逐渐认可。
从最初的孤军奋战,到现在的群体发声。
这条路很难,但值得。
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在带孩子。
我们在改变观念。
我们在打破偏见。
我们在为下一代创造更包容的环境。
我轻轻摸了摸孩子的脸。
他在梦中笑了。
我也笑了。
明天,我会继续我的工作。
喂奶,换尿片,讲故事,做家务。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实际上一点都不平凡。
因为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藏着爱,藏着责任,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我走回书房,关掉电脑。
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写下:
第365天,全职爸爸的隐形工作继续进行中。
今天孩子学会了新词:平等。
虽然他还不懂这个词的意思。
但总有一天他会懂的。
到那时,他生活的世界会比现在更好。
我合上日记本,关灯睡觉。
明天还有新的挑战在等着我。
但我已经准备好了。
因为我知道,我在做的事情是对的。
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我知道这份工作的价值。
我知道这份爱的重量。
我知道这份选择的意义。
这就够了。
6
家人是最好的工作
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
但真实的生活永远比故事更复杂。
两年后,我重新找到了工作。
一家科技公司,可以远程办公。
妻子休了半年的假,体验了全职妈妈的生活。
她说:现在我完全理解你了。
这比上班累多了。
我们建立的全职爸爸互助群,现在有两千多人。
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
每周还有线上分享会,讨论育儿经验。
张伟和李芳的关系比以前更好了。
他们又生了二胎。
这次李芳主动提出,让张伟继续做全职爸爸。
你做得比我好。她说。
王涛重新找了工作,但坚持每天回家做饭。
家务是夫妻共同的责任。这是他的原则。
赵刚的双胞胎现在三岁了。
他开了一个育儿博客,分享双胞胎的教养经验。
关注者有十万多人。
很多企业开始推出对父亲友好的政策。
弹性工作时间。
育儿假。
家庭日。
托儿所。
政府也在讨论更完善的家庭支持政策。
虽然变化很慢,但确实在改变。
最重要的是,观念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开始讨论家庭分工。
不再默认女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
不再质疑男性参与家务和育儿。
开始认真考虑谁更适合做什么。
开始尊重对方的选择。
这是最大的进步。
去年,我收到一封特别的信。
来自一个18岁的男孩。
他说:我看了你们的故事,觉得很感动。
我希望将来也能做一个好爸爸。
不管是在公司工作,还是在家带孩子。
我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
读到这封信时,我哭了。
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下一代已经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家庭和责任。
他们不会被传统观念束缚。
他们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且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改变。
现在,我的孩子三岁了。
他经常问我:爸爸,你的工作是什么
我说:爸爸的工作是爱你和妈妈。
他点点头:那我长大后也要做这个工作。
好啊。我说,但记住,这个工作不分男女。
妈妈也在做这个工作。
他想了想:那我们全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
对。
这个工作叫什么名字
我想了想:家人。
他笑了:家人是最好的工作。
是的,家人是最好的工作。
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
不管是全职还是兼职。
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家里。
只要用心,只要负责,只要有爱。
就是最好的工作。
这是我作为全职爸爸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也是我想传递给每一个父母的信息。
我们都在做同样的工作。
我们都是隐形的英雄。
我们的工作清单或许不会出现在任何公司的报表里。
但它们记录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爱的延续。
生命的成长。
未来的希望。
这些工作永远不会过时。
永远不会被替代。
永远值得我们付出全部的努力。
即使没有人看见。
即使没有人认可。
即使没有人理解。
我们依然会继续做下去。
因为我们知道它的价值。
因为我们知道它的意义。
因为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
这就是全职爸爸的隐形工作清单。
不仅仅是一份记录。
更是一份宣言。
一份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一份对未来的期待。
愿每一个选择做全职爸爸的人都能获得理解和支持。
愿每一个承担家庭责任的人都能得到认可和尊重。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这是我们的愿望。
也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会继续努力。
直到这个愿望实现。
直到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直到每一个家庭都能自由选择最适合的分工方式。
直到每一个父亲和母亲都能平等地分担责任和享受快乐。
直到每一个孩子都能明白,爱没有性别界限。
那一天,我们的隐形工作就不再隐形。
它们会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
就像它们本来就应该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