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立在队尾,双手垂在身侧,指节微白。他看一眼押车,又看一眼百姓,抬手,掌心一压,示意静。
祖大寿被缚在侧,面色灰白,肩头缠着血布。他看袁崇焕一眼,眼里有火,火势低,像被风压着。
“祖大寿。”袁崇焕开口,声极轻。
“在。”祖大寿牙齿磕了一下,咬住,“大帅。”
“别乱说话。”王承恩截住,目光并不冷,“都到这一步了,留口气给你们自己人。”
西市口,刑棚已设。秋千架一般的木架上套着新折的绳,绳子在早霜里有一丝潮。四面围起青布帷幔,帷幔上写着两个大字:止观。
刑部狱卒、顺天府差人、锦衣校尉各据其位,脚下白灰画了界,界外民众密密层层,呼吸声像潮。
刑官披红袍,手执律卷,登阶宣词。字字敲在木板上,短,重,清。
“袁崇焕,犯大逆不道,按《大明律》及祖宗成宪,凌迟处死,枭首示众三日,尸解后归坑,毋得辱及家小。行刑之前,给水一杯。”
一个小吏端来白瓷碗,水面有微微颤意。袁崇焕接过,停一停,仰头一饮而尽。碗口磕在齿上,发出一点清响。他把碗递回,目光掠过刑场,掠过那面止观的布。
“我要见皇上。”他忽然说。
“不可。”刑官摇头。
王承恩看他一眼,开口平缓,“圣上不见刑,但有话我转。”
“我所负者辽东。”袁崇焕顿一下,“我与建奴约,不伤民,不犯界。我夜入城,不为杀皇上。我错在用兵京师。我认。”
“我知道。”王承恩低声,“我会原样转告。”
“我还有一点。”袁崇焕看向人群,“欠辽民的酒,我还不上。”
“我会替你说一声赈济。”王承恩点头。
刽子手上前,黑巾裹头,手里长刀在霜里出一线冷光。刑官抬手,木鱼梆地一声。四方风忽然轻了一寸。
“行刑。”
刽子手不作声,躬身,执刀。旁边小吏展开白绫,搭在刑架旁。他们动作熟,快,像做一件重复练习了许多年的事。围外的人群有一阵细细的吸气声,随即归于寂。
“慢。”王承恩忽然抬手。
刑官回头,“依皇上谕,行刑时不许喧哗,不许辱骂,不许争抢。违者杖责。”王承恩转向人群,“今日刑为国法,不为快意。”
人群里有人喉头动了一下,却没出声。卢象升远远一拱手,神情肃然,向刑棚行一礼。
刽子手重新站定。袁崇焕抬起眼,盯着朝西的天。他低声说了一句,只有离他最近的王承恩听见。
“来吧。”
木鱼再落。刀光起,落,起,落。刑棚内不见血光外溅,帷幔之后只有刀风摩挲布面的沙沙。袁崇焕咬紧牙,肩背绷成一根弦。第三次刀落时,他喉间溢出一声极轻的闷哼,像是一个长年行军的人忽然踩在石子的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