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上前一步,小声说道:“陛下,要不要接见他们的使者?”
朱由检点头:“可以见,但只准在通政司,不许入内城。”
“明白。”
几日后,通政司设宴。
建奴使团由努尔哈赤的亲信叶赫布率领,带了整整三十口锦箱。
金饰、貂皮、人参、玉雕、虎骨酒一应俱全,光马匹就带了两百匹,皮光水亮,个个膘肥体壮。
“大金皇上有令,愿岁岁进贡,只求明我大金之心,开三处互市——山海关、锦州、松山,取信于天下。”
通政司礼部官员面色冷漠,照章接待。使者虽礼数周到,但明显心有忌惮,对大明的规格极为在意,不敢越礼半分。
这一幕,很快传回宫中。
朱由检听完,冷笑:“他是怕我趁他国中空虚打上门来。”
魏忠贤问:“陛下,那咱们到底接不接受互市?”
“虚与委蛇。”
“明白。”
朱由检随即下旨,令礼部起草回书:“大明一向以天子之礼待四方,汝若诚心纳贡,我自不拒。但市易之事,须由边镇节制,不得私通民货,不得私派使臣,不得越关行商。”
简单四句,既不拒绝,也不许深入,只准在朝廷掌控之下进行试点市易。
同时,朱由检下令兵部:一、辽西三镇加设“火器营”,由工部新制红夷大炮十座运抵锦州;二、辽阳至松山设烽火台十八处,日夜巡逻;
三、调龙武卫精锐一千,增驻山海关;四、江南新铸银三十万两,拨于兵部专项军械;五、秘密调山西新招“屯田兵”一万人,沿辽河至宁远分段屯田,边耕边练。
朝堂上,东林党虽仍在高呼“不可信奴”,但实质已被架空。
财政握在李清照手里,军政掌在朱由检与兵部亲信手中,连魏忠贤都收起了以往的飞扬跋扈,凡事请旨而行。
此后半年,后金每月派人来“送贡”,朱由检表面照章接待,实则暗中步步试探。
而在这片表面平静的局势下,宫中也有一件大事悄然展开。
太子朱慈烺,已年满五岁。
皇嗣初成,大明储君的教育,按祖制应于五岁入学、七岁习礼、十岁习兵。
朱由检早已心中有数,此子不仅是皇嗣,更是未来大明的顶梁柱。他不是为了传位而养,而是要为承大统、驭天下而教。
另一边的文华殿后厅。
“召翰林院,吏部、礼部同时派员。朕要定太子师资班底。”朱由检一挥手,魏忠贤立刻记下。
当日午后,翰林院大学士冯铨、礼部尚书贾岩、户部尚书李清照、兵部左侍郎李国桢齐集。
朱由检坐于上首,直言道:
“太子年已五岁,自当开蒙入学。师资不可马虎,朕要文武兼修,礼法并重。”
冯铨率先出列:“陛下圣明。臣荐翰林侍讲王家屏,才学通经致用,脾性稳重,可为太子首席经筵官。”
朱由检点头:“可。再添一人,专教《通鉴》《大明会典》,不准只讲八股。”
李清照笑着附议:“臣愿荐内阁中书张以诚,素精律法、政务,讲学不拘一格。”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