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光斗不敢再言。
年终之际,户部汇报:
“崇祯七年岁入九千五百万两,岁出七千六百万,盈余二千三百余万。”
其中兵部得银两千一百万,格物院支出二十五万,江南商税增长二成,银票初通,民间交易更旺。
兵部洪承畴奏曰:“边军练成三十万,新兵八万已入营操,辽西坚固,南路通畅。”
工部亦奏:“器械出口南洋、朝鲜、安南,得银三十五万两。”
礼部加道:“南洋、朝鲜、琉球、占城皆遣使来贺,西番商团亦请通市。”
朱由检淡淡一语:“天下皆知大明富、兵强、器利、朝清。”
“太子守国,我守边;内外同心,才是大明之道。”
朱由检话音刚落,命工部准备接下来的南巡第二阶段。
“太子守国,我守边”,此番江南之行,虽为巡视,实则是要定调南方工商农贸路线,为下阶段大明财政、军备提供实打实的粮草与银根。
崇祯七年正月初八,朱由检一行自杭州南下,入苏州。
一入苏城,市井整洁,街道两旁悬挂“迎驾”“庆圣驾”彩帛,百姓跪迎,官员整列于城门外候驾。
苏州知府张廷标躬身请安,李清照从旁介绍:“张廷标治下五年,移河改水、肃贪减税,乃江南能臣。”
朱由检不言,只道:“今日不入府衙,先入织造场。”
于是驾车绕过州署,直往江南织造局。
织造局内,机器轰鸣,工人上百,女工成行,一排排织机如鼓、如梭,吐丝如云。
“此处年出锦缎二十万匹,销往京师、北地、南洋。”工部主事简报。
朱由检巡视后提问:“机轴与梭头由谁打造?”
一名老匠出列:“回陛下,皆为松江铁坊仿制,近年得格物院改良,不易损。”
朱由检点头:“年后起,织机铁件全纳入‘器械标准’,统一尺寸,提升效率。”
行至仓房,只见布匹分门归类,按颜色、图案、厚薄,整齐码放。
“织造场是工,也是财。若无制度,便是乱银。”朱由检一句话,张廷标冷汗直冒。
苏州之后,朱由检东行至松江。
此地虽属小郡,却为大明棉布重镇,坊间有言:“天下棉布出松江。”
朱由检亲入棉坊,观纺、捻、织、染之全程。尤对“纺车改进机”颇感兴趣。
“此机由匠人王诚所创,可一人纺二线。”杜志诚介绍。
朱由检命王诚入京录名,编入格物院江南分院,赐银百两,赐衣三袭。
“能者为先,不拘出身。”朱由检言道。
视察完毕,命户部设“松江棉税特科”,仅征交易,不征织工原料,鼓励多产多销。
同日,接见松江士绅十八人,问之产业、赋税、治安,命一一作答。
有绅士言:“如今赋平、兵安,唯盗贼偶有。”
朱由检答:“安民者非兵也,乃商也;若户有盈余,谁去当贼?”
吏部随后呈文,建议在松江设“器纺所”,归工部管,专管棉纺工具之改造与推广。
朱由检当即拍板:“可,拨银一万五千两,择地建场。”
正月二十三,皇帝一行抵达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