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金之地,却仍萧索。皇太极卧榻未起,盛京府库半空,士卒皆怨,诸王争位不止。
朱由检夜观星图,唇间低语:“天时已归我,地利亦属我,今之所缺,唯人心耳。”
一语落定,群星灿然,大明气运,初有回转之兆。
辽东既定,战火方息,边防却不可松懈。
朱由检亲手策划,命兵部、工部与格物院三线联动,设辽东营垒督造署,由工部尚书卢九德亲自统筹,三个月内于辽南至辽北一线构建五十座防御堡垒。
每堡驻军三百至五百不等,由赵率教、卢象升两线协调抽调。堡内设火器营、粮仓、铸弹室、医药坊,居战可战,居守能守。
更有格物院派员进驻,将新型火铳、火雷试验品布置其中。
大堡周边五里设耳营、望楼,望楼昼瞭夜烽,一旦有敌,信号连通十里八乡,兵可半日内合围。
辽河沿岸,设“水陆联通重堡”八座,为日后水路东调西运铺下基石。沈阳、辽阳、宁远三地则加建外城,设三重城墙,墙高丈八,壁厚三尺,地道沟渠一应俱全。
朱由检阅图而笑:“若有再犯之虏,教他一炮而空。”
辽东大战虽胜,然将士死伤亦众。据兵部统报,关外一役,折将三十四人、士卒阵亡五万三千六百余名。
朱由检闻奏,立下军中铁令:“战死为国者,忠魂不灭。厚葬、建祠、祀于官廟,世代不废。”
命兵部、礼部设“忠烈录”,将每一阵亡军士姓名、籍贯、战况、一一记载,传回乡里,勒石立碑。
沈阳南郊开建关东忠烈祠,朱由检亲笔题匾国魂不朽,命太子亲赴奠祭,文武百官送行。
更设军属恤抚司,户部拨银三十万两,按品按军籍发放抚恤银两,最低不得少于五十两银;孤儿者,纳入育士书塾,得粮得教;有意从军者,入伍免试,优先调训。
此令一出,军中欢声动地,营中老兵皆呼“陛下恩德”,连新募之兵也纷纷请战。
三军将领议曰:“皇恩如此,死亦不悔。”
赵率教更上表:“愿以所辖辽东三镇为试点,设忠勇子弟营,收抚战亡军属,专教战技,十年之内,可出一军。”
朱由检允之,并题词:“忠勇不绝,军魂永存。”
东林党虽时有微言,然民间舆情一边倒。苏杭商贾传言:“陛下亲阅伤亡名册,朱批不辍,凡战死之士,皆由名入殿。”
江南士子自发结社为“忠勇吟社”,赋诗百篇悼关外阵亡。诗中有言:“北地虽远,忠魂可亲。”
朱由检趁势下旨:“太学、国子监可设军功子弟优贡录,凡军属子弟,文才过人者,可破格荐举。”
一纸令下,山东、河北、江南之地军属子弟争相入学。太学士陈名夏曰:“是举,开文武之先河,读书人与兵户,首度平等论功。”
钱谦益曾以此微讽:“书卷不如火铳耳。”
黄道周却摇头:“今非昔比。大明若亡,读书亦无用。”
魏忠贤领旨,掌管恤抚、屯田、军械、后勤,调动如风。
苏杭富户听闻朝廷为战死士卒厚葬,感动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