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盐引总办亦言:“今盐引所取虽紧,但无私漏,商运畅通,所得反增。”
朱由检再下诏,令各地州府“设义仓一处,由民商公助,存谷三千石,备岁荒之需。”朝廷出银三分,民间自愿七分。
一年之内,山东、河南、浙江等地义仓遍设,称“天仓”。
至十月末,户部上新册,报曰:“年入岁银较去年增三成,冗费削半。军器、边饷、灾赈俱可周转。”
温体仁上殿谢恩,朱由检道:“汝不独守银,更会生银,诚朕之财臣。”
而东林一派虽多不满,却无力反击。刘宗周私语:“朱温体仁,真奸而有能。”
钱谦益叹道:“奸者居要,忠者却远,难言公道。”
但朝局日稳,百姓安业,商路畅通,盐铁不匿,军器充足,民声渐顺。
朱由检曰:“大明今日之财,不再依赖徭赋,而在商道之利、政法之明。”
而宫中赵灵儿亦自学“商律册”,绘图分析市征路线,献策曰:“若以江南之利补西北之困,则国财可平。”
朱由检笑曰:“后宫亦能理财,胜过无数空谈士人。”
十一月初,大雪初落,太和殿上,户部、工部、兵部同奏一事:今年岁出有余,建议部分盈银拨入“储备之库”,以备来年边战、天灾、匠造。
朱由检御笔亲批:“兴国者,不以富而侈,不以贫而敛。储以济时,分以均力,国之道也。”
旨意既出,户部即刻将年余银分作三成拨入“国家储备库”,并以天仓,军备,匠造三项分别记名,专款专用。
国库虽未丰盈如昔,但已不复捉襟见肘,朝中气象焕然。
此时宫中贤妃李清照得闻朝廷诸策,亦有感于当下战事虽胜,然边疆不稳。
兵费如流,财库需固,乃密奏进言,提出一策,曰:“可设忠国公券,以民资援国用。”
朱由检得此奏,颇觉新颖,召李清照于乾清宫面议。
李清照拜伏道:“妾观朝中财政虽稳,而战未止,若用官银独支,恐终力竭。今民间有银,有志者众。若朝廷设券,以国信为保,许三年五年后兑利,则可集民力于国用,合天意于民心。”
朱由检问道:“此券如何定价?如何发行?如何保兑?”
李清照答曰:“妾以为,可设三等券:小券五十两,中券一百两,大券五百两。三年期,兑本加一成之利,五年期,兑本加两成。由户部与钞库监印,东厂、巡城御史共同督验,不得伪造,不得脱兑。所筹之银,入兵备、灾赈、器造三项,明账公示。”
朱由检点头,转命户部、内府共议此策。温体仁亦赞同道:“此为民援国,非逼捐聚敛,实为开源之正道。”
数日后,户部上《忠国公券发行条陈》一策,共分七条,其要者:初次发行总额三百万两,分三年、五年两类,券值银票,户部、内务府钞库监双印双封。
持券者,入户册记录,三年兑本息,一成;五年兑本息,两成,券银不得挪用,一月一报,用途需录。
券额起于五十两,限富商大户,不及贫民,凡持券之人,子弟可优贡入学,发行之利,专用于辽东战备、南疆屯兵、工部器械三项,不得移作它用。
朱由检御笔圈定,命即日施行,并亲题券名“忠国之券,以信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