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后,长官准备上陈有关安抚、转移百姓、军粮入蜀之案——此为太子共裁定。内阁辛劳整理,太子亲点批语,督令四川总兵按策施行。
数月后传来捷报:
彭州方得安抚平稳,商盐道恢复通行,民情缓和,叛乱基本平定。
四川巡抚谭继申上奏:“以太子之策,贤明于年少者,安抚之政得人心,军中士气未减。实为非常。”
朱由检召群臣议功,赐巡抚韩继申银百两,赐太子“励志奖彩”。群臣无不贺喜,称赞太子成长迅速。
东林党中私语者有之,黄道周却长叹:
“昔年国难,召太子亦许是权宜之计。今其幼能识政,实为可用之资。天子教子,正国脉也。”
刘宗周摇首:
“幼子虽稳,但内外险阻多,惟愿陛下凡事审慎,亦以其才为后山。”
钱谦益却依旧冷言道:
“以子试事,虽良策,但岂能久任?当有成人辅佐,勿使孤影。”
朱由检颔首不言,转而下旨:
“太子虽可信,但朝堂之事,须佐以文臣三人议政——选孙承宗、黄立极、赵灵儿为东宫辅臣,日常议政,三签始行。”
赵灵儿闻旨,深恭谢恩,并即组织太子周围文档整理,尽尽职守。
数日后,太子参与第一件正式“三签政令”──关于盐引与水利之改制。太子审阅图纸后言道:
“此湖广水利渠道甚宽,今仅传澄溪用,渠南荒芜,不利通运。宜新开南支沟三里并修闸,运水复灌田,二鱼可得,商粮不滞。”
工部大臣素服之,拍案称是“小大皆备”。
朱由检听后笑道:“有此太子,不误朝纲。”
渐渐地,太子不仅在朝中“练政显才”,还得百姓敬重,称他“幼主贤后起朝纲”。
京师匠师画其“太子议政图”,于政学馆题曰:
“治国之才,由幼育,非朝政偶设。大明若再动,太子可当一任。”
一年之内,太子之政事务比重渐增,文华殿召对太子之策更常,朝中士子更以“东宫策士”自称,呼太子为“治国之苗”。
太子之成熟与智慧,虽不宜公开过誉,但已在朝野心中,成一道新风。正如民间破题话云:
“太子虽小,其心已大;帝国若有东宫,迟早得中兴。”
自此太子朱慈烺的“起知政务”时间线又向前推进。
在年尾朝宴之上,文武百官皆见朱慈烺举止庄重、条理井井,既稳不乱,又不失童真。此一幕,令朱由检心中暗喜,更添几分信心,暗自点头,决意耐心培养这位继承人。
不久后,朝堂重演“太子政议”之局,议题事关四川江南一州突发叛乱——土豪王贼占据数县,扰乱商路,群民逃亡,军粮断绝。兵部首次呈今述状,却多用官僚套话,解决不着边际。
朱由检于是微笑点头,对太子言道:“汝观此案,若置汝为巡抚,如何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