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提笔于奏本上批道:
“南蜀山川险峻,若遣兵直入必受伏击。宜先令州府留守,安抚百姓,遣散土寇,设‘安抚司’为谈判机构,内招贤吏,外结商商,以粮换人,稳住民心。另一方面,由湖广沿盐道调轻骑三千及粮草千石压境,其声威足以震慑王贼。”
言罢,肃然不语。
场中诸臣闻之无不惊叹,甚至兵部侍郎亦言:“太子计深远,乡村政策与军令兼顾,实凡人未及。”
朱由检展颜说道:
“此乃幼子之词,却已超其年。若此心为国,再无忧虑。”
旋即,当晚命召内阁诸辅臣决定:太子名义上为“东南巡抚团政兼镇压使”,实际不动军权,仅参与调度民情、商粮路线、谈判安抚之事,以此磨练其治军安民之术。
三日之后,长官准备上陈有关安抚、转移百姓、军粮入蜀之案——此为太子共裁定。内阁辛劳整理,太子亲点批语,督令四川总兵按策施行。
数月后传来捷报:
彭州方得安抚平稳,商盐道恢复通行,民情缓和,叛乱基本平定。
四川巡抚谭继申上奏:“以太子之策,贤明于年少者,安抚之政得人心,军中士气未减。实为非常。”
朱由检召群臣议功,赐巡抚韩继申银百两,赐太子“励志奖彩”。群臣无不贺喜,称赞太子成长迅速。
东林党中私语者有之,黄道周却长叹:
“昔年国难,召太子亦许是权宜之计。今其幼能识政,实为可用之资。天子教子,正国脉也。”
刘宗周摇首:
“幼子虽稳,但内外险阻多,惟愿陛下凡事审慎,亦以其才为后山。”
钱谦益却依旧冷言道:
“以子试事,虽良策,但岂能久任?当有成人辅佐,勿使孤影。”
朱由检颔首不言,转而下旨:
“太子虽可信,但朝堂之事,须佐以文臣三人议政——选孙承宗、黄立极、赵灵儿为东宫辅臣,日常议政,三签始行。”
赵灵儿闻旨,深恭谢恩,并即组织太子周围文档整理,尽尽职守。
数日后,太子参与第一件正式“三签政令”──关于盐引与水利之改制。太子审阅图纸后言道:
“此湖广水利渠道甚宽,今仅传澄溪用,渠南荒芜,不利通运。宜新开南支沟三里并修闸,运水复灌田,二鱼可得,商粮不滞。”
工部大臣素服之,拍案称是“小大皆备”。
朱由检听后笑道:
“有此太子,不误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