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墨巷寻光记 > 第一章

第一章
老巷深处的初遇
霜降过后,江城的风就带了些刺骨的凉意。陆寻裹紧了身上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背着半旧的相机包,踩着青石板路往老巷深处走去。他刚结束一场为期三个月的西部采风,回到这座暌违已久的城市,却发现记忆里熟悉的老城区正在拆迁,唯有这条名为
墨痕巷
的小巷,还保留着几分旧时模样。
巷子很窄,两侧是斑驳的青砖灰瓦,墙头上探出几枝枯黄的爬山虎,风一吹,枯叶便簌簌落下。陆寻放慢脚步,举起相机,想要捕捉这份独有的宁静。镜头里,一道朱红色的木门渐渐清晰,门楣上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用小篆写着
砚青堂
三个字,字迹温润,透着股岁月沉淀的韵味。
他正准备按下快门,门
吱呀
一声开了。一个穿着素色棉麻衬衫的男人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把鸡毛掸子,正在轻轻拂去门楣上的灰尘。男人身形清瘦,皮肤是常年不见阳光的白皙,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部分眉眼,只露出线条干净的下颌和抿成一条直线的薄唇。他动作轻柔,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古董,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陆寻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手指下意识地按下了快门。咔嚓
一声轻响,打破了老巷的宁静。
男人抬起头,目光落在陆寻身上。那是一双极黑的眼睛,像浸在墨里的黑曜石,深邃而平静,带着几分疏离。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陆寻,眼神里没有疑惑,也没有不悦,就像在看一件与自己无关的器物。
陆寻有些尴尬地放下相机,挠了挠头,说道:抱歉,打扰了,我只是觉得这里的景色很好看,忍不住拍了一张。
男人终于开口,声音和他的人一样,清清淡淡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没关系。
说完,他又低下头,继续擦拭门楣上的灰尘,仿佛陆寻只是一阵路过的风。
陆寻站在原地,看着男人专注的侧脸,心里竟生出几分好奇。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却从未见过这样的人
——
像一件被时光精心打磨过的古董,沉静、内敛,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你这里是……
古董店吗
陆寻忍不住问道。
男人擦拭的动作顿了顿,抬眼看了他一下,说道:是修复古董的地方。
修复古董
陆寻眼睛一亮,那一定很有意思吧我之前在西部的时候,见过很多老物件,可惜都损坏得很严重。
或许是提到了古董修复,男人的话多了几句:每一件古董都有自己的故事,修复它们,就像是在和过去对话。
他的语气很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认真。
陆寻被他的话吸引住了,往前走了两步,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那我可以进去看看吗我保证不会打扰你工作。
男人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考虑。过了一会儿,他点了点头:进来吧,不过里面有些乱。
陆寻跟着男人走进店里,一股淡淡的松木香和墨香扑面而来。店里的空间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古董,有瓷器、玉器、书画,还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木雕、铜器。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一件正在修复的青花瓷瓶,旁边散落着一些修复工具。
男人走到桌子旁,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瓷瓶上的裂痕。陆寻则在店里慢慢踱步,目光被架子上的一件木雕吸引住了。那是一尊小小的弥勒佛,木雕的纹理清晰可见,弥勒佛的笑容憨态可掬,只是右手的手指断了一根。
这尊弥勒佛是清代的黄杨木雕,
男人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主人送来的时候,不仅手指断了,身上还有很多虫蛀的痕迹。
陆寻转过身,看着男人:那现在修复得差不多了吗
快了,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了。
男人放下放大镜,拿起一把细小的刻刀,开始小心翼翼地修复弥勒佛断了的手指。他的动作精准而轻柔,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
陆寻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工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男人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他突然觉得,这个安静的午后,这个专注的男人,还有这间充满岁月气息的小店,构成了一幅无比美好的画面。他忍不住再次举起相机,对准了男人的侧影,按下了快门。
这一次,男人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叫沈砚青。
陆寻,
陆寻立刻回道,陆地的陆,寻找的寻。
沈砚青点了点头,算是回应。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人都没有说话,店里只剩下刻刀划过木头的细微声响,还有窗外风吹落叶的沙沙声。陆寻觉得,这样的时光虽然安静,却一点也不无聊,反而让他那颗因为常年漂泊而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直到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陆寻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下午。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抱歉,打扰了你一下午。我该走了。
沈砚青放下刻刀,看了看窗外,说道:外面风大,你要是不着急,可以等我关店,一起走一段。
陆寻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啊。
沈砚青开始收拾东西,动作麻利而有序。陆寻则帮着他把一些工具放回抽屉里。两人配合默契,仿佛已经认识了很久。
关店的时候,沈砚青锁上朱红色的木门,将那块
砚青堂
的木牌收进屋里。然后,他和陆寻一起,沿着青石板路往巷口走去。
你是刚回江城吗
沈砚青突然问道。
嗯,刚回来没几天。
陆寻点了点头,之前一直在外面采风,很少回来。
打算以后就在江城定居吗
陆寻犹豫了一下,说道:还不确定,可能会再待一段时间吧。
他其实很喜欢江城的氛围,尤其是这条墨痕巷,让他有种归属感。
沈砚青没有再说话,只是和陆寻并肩走着。老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他们的身影,也照亮了脚下的青石板路。
走到巷口,陆寻停下脚步,说道:我就住在前面的小区里,今天谢谢你了,沈先生。
不用客气,
沈砚青说道,如果你以后有兴趣,可以随时来店里看看。
好的,我一定会来的。
陆寻笑着说道。
两人道别后,陆寻转身往小区走去。他走了几步,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沈砚青的身影已经消失在老巷的拐角处。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相机,想起刚才拍下的那些照片,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他觉得,这次回江城,或许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第二章
相机里的秘密
接下来的几天,陆寻没有去墨痕巷。他忙着整理西部采风的照片,还联系了几家画廊,希望能举办一场个人摄影展。但事情并不顺利,画廊要么觉得他的作品风格太小众,要么就是给出的条件太苛刻,让他有些失望。
这天下午,陆寻在家待得烦闷,便背着相机出门了。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不知不觉又走到了墨痕巷的巷口。看着那条熟悉的青石板路,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
砚青堂
的门开着,沈砚青正坐在桌子旁,专注地修复一件古画。陆寻轻手轻脚地走进去,没有打扰他。他走到架子旁,看着那些已经修复好的古董,心里对沈砚青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过了一会儿,沈砚青放下手中的工作,抬起头,看到陆寻,有些意外地说道:你来了。
data-fanqie-type=pay_tag>
嗯,路过这里,就进来看看。
陆寻笑了笑,你在修复古画吗
是一幅清代的山水画,画面有些褪色,还有几处破损。
沈砚青说道,修复起来有点麻烦。
陆寻走到桌子旁,仔细看着那幅古画。画纸上描绘的是江南的山水景色,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笔触的细腻和意境的深远。这幅画真漂亮,
他由衷地赞叹道,修复好之后,一定会更加惊艳。
沈砚青点了点头,说道:希望如此。你最近在忙什么
在整理之前拍的照片,想办一场摄影展,但是不太顺利。
陆寻有些无奈地说道。
沈砚青沉默了片刻,说道:你的照片,我可以看看吗
陆寻愣了一下,随即高兴地说道:当然可以。
他从相机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相册,递给沈砚青。
沈砚青接过电脑,仔细地翻阅着里面的照片。陆寻的照片风格很独特,既有西部的苍凉与壮阔,也有市井的烟火与温情。他的镜头很敏锐,总能捕捉到那些不经意间的美好与感动。
这些照片很好,
沈砚青看了很久,才说道,很有感染力。
听到沈砚青的夸奖,陆寻心里很高兴:真的吗可是画廊的人都说我的作品没有市场。
市场不代表一切,
沈砚青说道,真正好的作品,总能找到懂得欣赏它的人。
他指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在沙漠里独行的旅人,背景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和漫天的繁星。这张照片,很有力量。
陆寻看着那张照片,说道:这是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拍的,当时我走了很久,都没有看到一个人,差点以为自己要被困在那里了。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看到了这漫天的繁星,突然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沈砚青点了点头,说道:我能理解这种感觉。有时候,修复一件难度很大的古董,也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会想要放弃。但当你看到它最终恢复原貌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两人聊得很投机,从摄影聊到古董修复,从人生理想聊到生活琐事。陆寻发现,沈砚青虽然看起来沉默寡言,但其实很有想法,而且知识面很广。而沈砚青也觉得,陆寻虽然性格外向,有些不羁,但内心很真诚,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不知不觉,天色又暗了下来。陆寻收拾好电脑,说道: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谢谢你,沈先生,和你聊天很开心。
我也是,
沈砚青说道,对了,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把你的照片拷贝一份给我吗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画廊,或许他会对你的作品感兴趣。
陆寻惊喜地说道:真的吗那太谢谢你了!
他赶紧拿出
U
盘,把照片拷贝给了沈砚青。离开
砚青堂
的时候,陆寻的心情格外好。他觉得,沈砚青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有些迷茫的前路。
回到家后,陆寻反复看着自己拍的照片,心里充满了期待。他不知道沈砚青的朋友会不会喜欢他的作品,但他觉得,有了沈砚青的帮助,事情一定会有转机。
几天后,沈砚青给陆寻打了电话,说他的朋友看过照片后,很感兴趣,想和他见面聊一聊。陆寻很高兴,立刻答应了。
见面的地点约在一家咖啡馆里。沈砚青的朋友叫周明宇,是一个看起来很儒雅的中年男人。周明宇对陆寻的作品赞不绝口,说他的照片很有故事感,很符合他画廊的定位。两人聊得很愉快,很快就敲定了摄影展的相关事宜。
离开咖啡馆的时候,陆寻激动地对沈砚青说道:沈先生,太谢谢你了!如果不是你,我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
不用谢,
沈砚青笑了笑,说道,是你的作品本身就很优秀。
不管怎么说,都要谢谢你。
陆寻说道,为了感谢你,我请你吃饭吧
沈砚青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好。
两人找了一家安静的家常菜馆,点了几个菜。吃饭的时候,陆寻拿出相机,翻到之前在
砚青堂
拍的那些照片,递给沈砚青看:沈先生,你看,这些都是我之前在你店里拍的,你觉得怎么样
沈砚青接过相机,仔细地看着照片。照片里的他,有的在专注地修复古董,有的在安静地擦拭门楣,还有的在夕阳下和他并肩走着。每一张照片都拍得很用心,把他身上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拍得很好,
沈砚青说道,谢谢你。
不用谢,
陆寻说道,其实我还有一张照片,是我最喜欢的。
他翻到那张沈砚青在夕阳下修复弥勒佛的照片,说道:这张照片,我觉得最能体现你的气质。
沈砚青看着照片,沉默了很久,才说道:可以把这张照片送给我吗
当然可以,
陆寻说道,我回去洗出来,明天给你送过去。
好。
沈砚青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了一丝浅浅的笑容。
陆寻看着他的笑容,心里突然觉得暖暖的。他觉得,自己和沈砚青之间的距离,似乎又近了一步。
第三章
古画背后的故事
摄影展的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陆寻每天都很忙,要挑选照片、制作展板、联系媒体,还要和周明宇沟通展览的细节。但他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去墨痕巷看看沈砚青,有时候会带一些点心和水果,有时候只是坐一会儿,陪沈砚青聊聊天。
这天,陆寻忙完摄影展的事情,又来到了
砚青堂。沈砚青正在修复那幅清代的山水画,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陆寻走到他身边,静静地看着他工作。
快修复好了吗
陆寻轻声问道。
嗯,再过几天就可以了。
沈砚青说道,这幅画的主人是一位老太太,她说这是她丈夫留下的唯一遗物,对她很重要。
那她一定很着急吧
是啊,她每个星期都会来这里看看,问我修复的进度。
沈砚青说道,可惜她的眼睛不太好,看不太清楚画的细节。
陆寻沉默了片刻,说道:沈先生,等这幅画修复好了,我可以给它拍几张照片吗我想把它放在我的摄影展上,和我的照片一起展出。
沈砚青有些意外地看着他: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这幅画和我的照片有很多相似之处,
陆寻说道,它们都记录了时光的痕迹,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而且,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手艺,看到这些古董背后的故事。
沈砚青想了想,说道:我需要问一下老太太的意见。如果她同意的话,就可以。
好的。
陆寻点了点头。
几天后,老太太又来店里看画。沈砚青把陆寻的想法告诉了她,老太太很高兴地答应了:太好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幅画,我丈夫一定会很开心的。
得到老太太的同意后,陆寻兴奋地开始准备。他和沈砚青约定,等画修复好的那天,他就来拍照。
画修复好的那天,天气很好。沈砚青小心翼翼地把画从画框里取出来,铺在桌子上。经过他的精心修复,这幅山水画重新焕发出了光彩。画面上的山水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那些破损的地方也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
陆寻拿起相机,调整好角度,开始拍照。他拍得很认真,从不同的角度捕捉着画的美。沈砚青则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
沈先生,你过来一下,
陆寻突然说道,我想拍一张你和这幅画的合影。
沈砚青愣了一下,有些犹豫地说道:我不太会拍照。
没关系,你就站在画旁边,自然一点就好。
陆寻说道。
沈砚青点了点头,走到画旁边,微微侧身,看向镜头。陆寻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里,沈砚青穿着素色的棉麻衬衫,站在古画旁边,眼神平静而温和,就像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人一样。
拍得真好看,
陆寻看着照片,满意地说道,等摄影展开展的时候,这张照片一定会成为焦点。
沈砚青笑了笑,没有说话。
摄影展开展的那天,来了很多人。周明宇的画廊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很有格调。陆寻的照片挂在墙上,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而那幅修复好的山水画,则被放在了画廊的正中央,旁边还放着陆寻拍的照片和沈砚青修复过程的记录。
第四章
拆迁阴影下的坚守
摄影展大获成功。开展当天,不少媒体和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陆寻镜头下的西部风光与市井温情,搭配沈砚青修复的古画所承载的岁月厚重,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有人在留言本上写道:一边是捕捉时光的瞬间,一边是延续时光的生命,这是一场关于‘守护’的展览。
老太太看到自己丈夫的画作被众人欣赏,握着沈砚青的手几度哽咽:谢谢你,让他的心意能被更多人看见。
陆寻则忙着给参观者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余光却总不自觉地飘向角落里安静站立的沈砚青。阳光透过画廊的落地窗,落在沈砚青身上,他微微垂着眼,指尖轻轻拂过古画的装裱,神情专注得让人心安。
展览结束后,周明宇递来一份合作意向书:陆寻,我想长期代理你的作品。另外,有出版社看到展览,想把你的照片和沈先生修复的古董故事合编成书,你觉得怎么样
陆寻惊喜地看向沈砚青,见他眼中带着鼓励,立刻点头:好!我没问题,还要问沈先生的意见。
沈砚青淡淡一笑: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古董修复,我愿意配合。
那段时间,两人往来愈发频繁。陆寻常带着相机去砚青堂,记录沈砚青修复古董的过程,从调配浆糊的比例到修补瓷片的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拍摄。沈砚青则会在陆寻整理照片时,安静地坐在一旁磨墨,偶尔指出某张照片的光影可以再调整,语气轻柔却总能说到点子上。
你怎么懂这么多摄影知识
陆寻曾好奇地问。
沈砚青停下手中的活,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旧相册:我父亲以前喜欢摄影,这是他教我的。
相册里夹着泛黄的老照片,有年轻时的沈父在各地拍摄的风景,还有沈砚青小时候拿着相机的模样。他说,摄影和修复古董一样,都是与时光对话,只不过一个是定格,一个是延续。
陆寻看着照片里沈砚青稚嫩的笑脸,心里忽然软了下来。他意识到,沈砚青看似疏离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细腻而温柔的心。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这天下午,几个穿着西装的人走进墨痕巷,在墙上贴了张红色的拆迁通知
——
为了城市改造,包括墨痕巷在内的老城区,一个月后将全部拆除。
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巷里的宁静。巷尾开了三十年茶馆的王伯拍着桌子骂街:这巷子都快百年了,说拆就拆我的茶馆怎么办
邻居们围在拆迁通知前议论纷纷,愁云密布。
沈砚青看到通知时,正在修复一只宋代的瓷碗。他手中的刻刀顿了顿,瓷片上的裂痕仿佛蔓延到了他的眼底。他沉默地站了很久,才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瓷片收好。
陆寻赶到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沈砚青坐在门槛上,双手抱着膝盖,头靠在朱红色的木门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巷口。这是陆寻第一次见他如此失魂落魄,往日的沉静被脆弱取代,像一件精心呵护的古董突然遭遇重创。
沈砚青,
陆寻轻轻在他身边坐下,我们想想办法,也许能保住墨痕巷。
沈砚青抬起头,眼眶有些泛红:没用的,拆迁通知都下来了。我父亲当年创办砚青堂,就是因为喜欢这条巷的安静。这里有他的影子,有我从小到大的记忆,还有这么多老邻居……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带着难以掩饰的失落。
陆寻握住他微凉的手:别放弃。我们可以收集墨痕巷的历史资料,联系文物保护部门,还有之前看展览的那些人,他们说不定愿意帮忙请愿。
沈砚青看着陆寻坚定的眼神,心里的绝望渐渐被一丝希望取代。他点了点头,握紧了陆寻的手:好,我们一起试试。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几乎每天都泡在档案馆里,翻找关于墨痕巷的历史文献。陆寻则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了媒体和文物保护志愿者,拍摄了一系列关于墨痕巷的纪录片,记录下巷里的建筑特色和居民的生活点滴。
王伯把茶馆的老账本拿了出来:这上面记着几十年的流水,还有老主顾的签名,都是证据!
老太太也送来丈夫当年在墨痕巷拍摄的老照片,照片里的青石板路、朱漆门,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
沈砚青则整理了砚青堂修复过的古董清单,每一件古董都与墨痕巷有着渊源
——
有的是巷里老人传下来的家当,有的是在巷中老宅发现的珍品。这些古董证明,墨痕巷不仅是居民的家,更是城市历史的载体。
他在请愿书上写道。
请愿书递上去的那天,陆寻和沈砚青并肩站在墨痕巷口,看着邻居们陆续在请愿书上签字,心里既紧张又期待。陆寻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张名为《守护》的照片:夕阳下,老人们拄着拐杖签字,年轻人忙着分发资料,沈砚青站在人群中,手中捧着那本旧相册,眼神坚定。
第五章
时光里的约定
等待回复的日子格外漫长。沈砚青依旧每天开门修复古董,但动作里多了几分焦虑。陆寻看出了他的不安,每天都会带一杯热豆浆去砚青堂,陪他说话解闷。
如果真的拆了,你打算怎么办
一天晚上,两人在巷口散步时,陆寻问道。
沈砚青望着砚青堂的木门,沉默了很久才说:我不知道。砚青堂在这里几十年了,我从来没想过离开。
陆寻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不管去哪里,我都陪你。如果你想重新开一家砚青堂,我帮你找地方;如果你想做别的,我也支持你。
沈砚青的心猛地一跳,抬头对上陆寻的目光。路灯下,陆寻的眼神明亮而真诚,没有丝毫犹豫。那一刻,沈砚青觉得,就算真的失去了墨痕巷,只要有陆寻在身边,就不算一无所有。他轻轻

了一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三天后,好消息传来
——
经过文物部门的评估,墨痕巷被列为
历史文化风貌区,拆迁计划取消,改为保护性修缮。消息传到巷里时,王伯放起了鞭炮,邻居们互相拥抱庆祝,墨痕巷里一片欢腾。
沈砚青站在砚青堂门口,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眼眶再次湿润。陆寻走到他身边,悄悄握住他的手:你看,我们做到了。
沈砚青转过头,看着陆寻脸上灿烂的笑容,也忍不住笑了出来。阳光洒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温暖而坚定。
之后的日子,墨痕巷开始了修缮工程。陆寻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变化:工人修补青砖灰瓦,画师重新描绘门楣上的彩绘,邻居们一起清理巷里的杂物。沈砚青则主动提出,免费修复巷里居民手中破损的老物件,从祖传的银簪到老旧的相框,他都一一细心对待。
出版社的编辑来看过他们整理的资料后,赞不绝口:这些照片和故事太有感染力了。我们打算把书名定为《砚染寻光》,既有沈先生的‘砚’,也有陆先生的‘寻’,怎么样
两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好。
书出版那天,他们在砚青堂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签售会。来的人很多,有之前展览的参观者,有墨痕巷的邻居,还有不少对古董修复和摄影感兴趣的年轻人。陆寻忙着给读者签名,沈砚青则在一旁演示简单的古董修复技巧,偶尔抬头看一眼陆寻,眼神里满是温柔。
签售会结束后,夜深人静,两人坐在砚青堂的院子里。陆寻拿出一瓶红酒,倒了两杯:庆祝我们的书大卖,也庆祝墨痕巷新生。
沈砚青接过酒杯,轻轻碰了一下:还要谢谢你,陆寻。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该说谢谢的是我,
陆寻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是你让我找到了停留的意义。以前我总觉得四处漂泊才是自由,现在才明白,有牵挂的地方才是家。
月光洒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上,落下斑驳的树影。沈砚青的脸颊微微泛红,他放下酒杯,伸手握住陆寻的手:那以后,砚青堂就是你的家。
陆寻的心猛地一跳,他反握住沈砚青的手,凑近他的耳边:不止是砚青堂,有你的地方,才是我的家。
沈砚青的呼吸一滞,抬头对上陆寻炙热的目光。四目相对,无需更多言语,彼此的心意早已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融入了墨痕巷的青石板路,融入了砚青堂的松木香,融入了每一个安静而温暖的时光里。
第二天清晨,陆寻拿着相机,拍下了砚青堂门口的画面:朱红色的木门敞开着,沈砚青坐在院子里磨墨,阳光落在他的发梢,旁边放着两人合著的《砚染寻光》。照片的备注里,陆寻写道:我寻遍山川,终于在时光深处,找到了属于我的那束光。
墨痕巷的风依旧轻柔,带着岁月的气息。砚青堂的木门每天都会准时打开,里面有修复古董的专注身影,有记录时光的相机快门声,还有两个相伴的人,在时光的长河里,继续书写着关于
守护

陪伴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