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都市中的微光 > 第一章

晚高峰的霓虹刚漫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林悦就抱着笔记本冲进了地铁。车厢里人挤人,她把笔记本顶在胸前,指尖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
——
千万网红黄善助农直播造假
的话题正以每分钟两千条的速度刷新,热评第一的
骗子滚出助农圈
已经被点了五十多万次。她的指腹在
助农
两个字上反复摩挲,三天前的画面突然跳出来:黄善蹲在田埂上,裤脚沾着泥,手里捧着个红薯笑得露出虎牙,说
青山村的红薯甜得能流蜜,帮老乡们多卖一单,他们冬天就能多买件棉袄。怎么才三天,就成了
用外地低价红薯冒充特产
的骗子
作为粉丝量刚过五万的自媒体人,林悦太清楚这类热点的分量。她的账号
都市观察录
靠两篇外卖员生存实录小范围出圈,最高的一篇阅读量也才八十万,离真正能让她摆脱
兼职撰稿人
身份的
爆款
始终差一步。这次黄善的事,若能挖出不一样的东西
——
不是简单的
造假曝光,而是背后的隐情,或许就是她的破局机会。地铁到站时,她在笔记本上写下:黄善:从‘助农红人’到‘造假骗子’,中间差了什么
笔尖顿了顿,又添上一句:别只看评论,去看评论外的人。
第二天清晨六点半,林悦就蹲在了黄善工作室楼下的咖啡店。穿堂风裹着深秋的凉意,她裹紧了风衣,盯着玻璃门里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八点十分,一个穿灰色连帽衫的男人低着头快步走出,黑色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露出的眼尾泛着红,眼下的青黑重得像涂了墨
——
是黄善。林悦攥紧录音笔追上去,鞋跟敲在柏油路上发出急促的声响,黄老师,我是‘都市观察录’的林悦,想跟您聊两句助农直播的事。
对方脚步猛地顿住,肩膀僵了僵,却没回头,只低声说了句
别跟着我,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干木头,风一吹就散了。
林悦没放弃。接下来的两天,她每天都守在工作室楼下,有时是清晨,有时是深夜。第三天傍晚,她看到黄善的老助理张姐提着外卖出来,快步上前递了瓶热奶茶:张姐,我知道您难,但我真不是来添乱的,就想知道黄老师到底为什么这么做。
张姐盯着她看了半分钟,奶茶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最后叹了口气:明天上午十点,你来工作室吧,他说见你最后一面。
工作室在写字楼
23
层,落地窗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玻璃反射着灰蒙蒙的天。室内却没什么生气,沙发上堆着没叠的外套,茶几上散落着空咖啡罐,只有一个掉了瓷的搪瓷杯摆得整整齐齐
——
杯身上印着
青山村助农合作社,红色的字褪得发粉,杯口还有个小缺口。黄善坐在沙发上,没化妆的脸比镜头里瘦一圈,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他拿起搪瓷杯抿了口热水,手指反复摩挲着杯身上的字。
那些红薯……
确实不是青山村的。
黄善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沉默。林悦刚要打开录音笔,他又补充道,但不是我想造假。
他从手机相册里翻出一张照片,是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的老人,手里捧着个裂了缝的红薯,背景是干裂的土地。这是我爷爷,去年冬天走的。他一辈子都在青山村种红薯,说红薯是咱村的根。
黄善的声音放轻了些,像是在说给林悦听,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他十五岁那年,青山村发洪水,家里的房子被冲垮了,是村支书阿强的爹背着他爷爷,带着全村人帮他们重建的房子。后来他去城里读高中,学费是阿强凑的;读大学时没生活费,村民们你五十我一百地塞给他,说
善娃子是咱村的希望。我做网红的第一年,就给村里修了灌溉渠,想着以后帮他们把农产品卖出去,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今年夏天,青山村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阿强每天在微信群里发照片:井水抽干了,村民们挑着水桶去河里挑水,最后连河床都裂开了手指宽的口子;红薯藤一片片枯黄,扒开土一看,红薯只有拳头大,表皮还发黑。黄善急得睡不着觉,找了好几家供应链,终于有一家同意合作做助农直播,承诺卖出去的钱给村里抽三成。可直播前一周,供应链老板王总突然变卦,把一筐外地红薯摔在他面前:青山村那点破红薯,又小又丑,谁会买用这个,便宜又好看,流量上来了,你和村里都有钱赚。
我不同意,他就威胁我。
黄善的指节攥得发白,他说要是我敢说出去,就撤资,还要让我赔之前投入的钱。我工作室去年亏了不少,要是赔了钱,别说帮村里,我自己都要破产。
他顿了顿,声音哽咽起来,阿强发来的视频里,有个老奶奶蹲在地里捡烂红薯,一边捡一边哭,说‘今年的学费都没着落了’。我想着,先把钱拿到手,至少能帮村里买些抗旱的设备,等以后有机会再解释……
可没想到刚播完第一天,就被人扒出来了。
林悦看着他手机里的视频:干裂的土地上,几株枯黄的红薯藤歪歪扭扭地立着,阳光晒得地面发白,几个老人弯着腰,用竹筐捡着那些表皮发黑的红薯,筐底还沾着干硬的土块。她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奶奶在乡下生活,也是这样的土地,这样盼着收成的眼神。奶奶总说
庄稼人靠天吃饭,可天不帮忙的时候,人得帮人,这句话突然在她心里翻涌起来。
我想去青山村看看。
林悦关掉录音笔,轻声说。
从市区到青山村要转三趟车,最后一段路是阿强开着三轮摩托来接的。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车斗里的编织袋撞得砰砰响,阿强一只手抓着车把,一只手护着编织袋:这里面是村民给黄善带的核桃,他小时候最爱吃这个,每次回来都要揣一兜走。
阿强的皮肤晒得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指关节处还有道没长好的伤疤
——
是之前抽水时被水管划伤的。
data-fanqie-type=pay_tag>
村子比林悦想象的更穷。土坯房的墙皮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黄土;村口的小卖部只有一个旧冰柜,里面放着几瓶矿泉水和几袋方便面;唯一的水泥路上,几个孩子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追着一只土狗跑。阿强带着她去了红薯地,远远就看到几个村民在地里忙活,走近了才发现,他们是在把枯死的红薯藤拔掉,准备种冬小麦。
今年的红薯,能吃的没多少。
阿强蹲下来,用手扒开一块土,里面躺着个拳头大的红薯,表皮皱巴巴的,还带着几道裂纹。他把红薯递给林悦,你尝尝,虽然小,但甜得很。
林悦咬了一口,红薯的甜里带着点涩,嚼着嚼着,眼眶突然热了。黄善这孩子,去年还自己掏腰包给村里修了灌溉渠,这次直播的事,他没跟我们说造假,只说卖得不好,给了村里两万块。
阿强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后来看新闻才知道,他是用了外地的红薯,可我们不怪他,他也是想帮我们。
当天晚上,林悦住在阿强家的土炕上。炕是热的,盖着的被子带着阳光的味道。她趴在小桌子上写稿子,台灯的光昏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标题改了又改,最后定为《千万网红的
造假
背后,是一群农民的抗旱之战》。可刚写完结尾,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跳着
李婷
的名字,接通后,传来的是带着哭腔的声音:悦悦,我被困在冷库了,门打不开,好冷……
李婷在一家食品厂做冷库管理员,当天下午她去盘点库存,没想到冷库的电子锁突然故障,门自动锁死了。冷库的温度是零下十八度,她没带手机,拍了半天门也没人应,最后在墙角找到个旧对讲机,才联系上了同事,让同事给林悦打了电话。林悦挂了电话就往食品厂赶,出租车在晚高峰的车流里寸步难行,她索性跳下车,踩着高跟鞋往厂里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远远看到冷库门口围了一群人,还有辆蓝色的外卖电动车停在旁边。
一个穿蓝色外卖服的男生正蹲在地上,给裹着橙色毯子的李婷递热水。男生个子很高,大概一米八五,头发有些凌乱,额头上沾着灰尘,左边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的灰色秋衣。他的右手背上有几道新鲜的划痕,还渗着血珠。看到林悦跑过来,他站起身,指了指冷库门:我送餐路过,听见里面有呼救声,就找保安借了撬棍,撬了十分钟才撬开一条缝。
他叫陈宇,做外卖员快两年了。那天他本来要送一份加急订单
——
顾客备注了
七点前必须送到,晚了就退款,可路过食品厂后门时,隐约听到冷库方向传来
救命
声。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绕到了冷库门口,趴在门上听,确定里面有人后,立刻跑去找保安,可保安室没人。他又折回来,从电动车后备箱里翻出撬棍
——
那是他之前帮邻居修水管剩下的,一直放在车上。里面的人说冷得快没力气了,我怕她晕过去,就一直跟她说话,问她喜欢吃什么,家里有什么人。
陈宇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挺怕的,怕撬不开,也怕里面的人出事。撬门的时候,手被撬棍磨破了,也没顾上疼。
李婷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说只是轻微冻伤,喝些热水,敷个热毛巾就没事了。林悦坐在病床边,看着李婷捧着热水杯的手还在发抖,心里又后怕又庆幸。她转过头,看到陈宇站在病房门口,手里拿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份没送出去的外卖
——
是份番茄炒蛋盖饭,米饭已经凉了。这是刚才要送的订单,顾客退款了,我想着扔了可惜,就带过来了。
陈宇把外卖递给林悦,你要是没吃饭,就垫垫肚子。
林悦接过外卖,打开盖子,闻到了番茄的香味。她突然想起自己之前写外卖员的稿子,大多聚焦在
超时罚款顾客差评风雨里送餐,却从没写过他们在街头巷尾的这些善意
——
比如为了救人,耽误了订单,被顾客退款;比如手被划伤了,也没说一句疼。她拿出手机,拍下陈宇骑着电动车离开的背影: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电动车的车筐里放着那个没送出去的外卖盒,车把上挂着个粉色的小挂件,是个兔子形状的钥匙扣。后来她才知道,那个挂件是陈宇的妹妹送的,妹妹今年读高三,得了白血病,正在医院化疗,陈宇做外卖员,就是为了给妹妹凑医药费。
第二天,林悦的两篇稿子同时发了出去。《千万网红的
造假
背后,是一群农民的抗旱之战》和《外卖员撬门救冷库被困者:他的电动车筐里,装着比订单更重要的东西》。她没料到,这两篇稿子会爆得这么快
——
上午十点发的,中午十二点,阅读量就突破了一百万,下午三点,已经超过了五百万。
《千万网红的
造假
背后》那篇,网友的评论从一开始的
黄善滚蛋
变成了
原来有隐情心疼老乡,还有不少人在评论区问青山村的地址,想帮忙买些农产品。有个做农产品电商的老板联系了林悦,说愿意免费帮青山村卖红薯,不抽一分钱。《外卖员撬门救冷库被困者》那篇更火,陈宇的故事被很多媒体转载,有人专门点他的单,备注里写着
不用急,注意安全钱不用找了,给你妹妹买些水果。还有家医院联系了林悦,说愿意给陈宇的妹妹提供免费的化疗方案。
可热度带来的不只有善意。黄善的工作室接到了大量骚扰电话,有人说他
卖惨博同情,还有人跑到青山村的村口直播,对着村民的镜头指指点点,说
你们就是想骗钱。有次阿强在地里干活,直播的人凑过来,把镜头对着他手里的红薯,说
这就是黄善造假的证据,阿强急得差点跟人打起来。陈宇也遇到了麻烦,有同行嫉妒他
出名,故意举报他
违规停车超时送餐,他的账号被限流了好几天,订单少了一半。
林悦看着这些乱象,突然觉得有些无力。她原本只是想还原真相,却没想到把黄善、陈宇和青山村的村民都推到了更复杂的舆论漩涡里。她去找陈宇时,他正在外卖站点的角落里吃泡面,泡面是最便宜的红烧牛肉味,没有加肠,也没有加蛋。看到林悦,他笑着递过去一根火腿肠:这是站长给的,说我最近辛苦。没事,限流就限流,大不了多跑几单晚班,晚班的补贴高。
你不生气吗
林悦问。
生气啊,但有什么用
陈宇咬了口火腿肠,嘴角沾了点油,我那天救人,也不是为了出名。就像黄善,他就算造假,也是为了帮村里。咱们做事情,问心无愧就好。
他顿了顿,又说,我妹妹昨天跟我说,她看到新闻了,说哥哥是英雄。她还说,等她病好了,也要做个能帮别人的人。
说到妹妹,陈宇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有星星落在里面。
林悦突然明白了什么。她之前总想着
爆款流量粉丝量,却忘了做自媒体的初心
——
不是追逐热点,不是博眼球,而是用文字记录那些被忽略的真实,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善意。她打开电脑,删掉了之前写好的
黄善事件后续:如何靠热点涨粉
的提纲,重新建了个文档,标题是《都市里的普通人:那些不为人知的温暖》。
从那以后,林悦的账号
都市观察录
变了。她不再刻意追热点,而是把镜头对准了都市里的普通人:凌晨五点扫街的清洁工张阿姨,她每天都会把捡到的身份证、银行卡送到派出所,说
丢了这些东西,人家该着急了;菜市场里卖菜的王奶奶,她的菜比别人便宜一毛钱,遇到买不起菜的老人,总会送一把青菜,说
都是街坊,别客气;写字楼里加班的实习生小周,她每天都会给楼下的流浪猫带猫粮,说
它也是一条命,不能让它饿着。她的粉丝量增长变慢了,从之前的每天涨几千,变成了每天涨几百,但评论区里多了很多温暖的留言:看你的文章,觉得这座城市没那么冷了原来身边有这么多好人我也想做个能帮别人的人。
与此同时,黄善也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关掉了在市区的工作室,遣散了员工,把剩下的钱都捐给了青山村,然后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回到了村里。他和阿强一起成立了
青山村农产品合作社,还请了农业专家来村里指导,教村民种耐旱的作物
——
比如谷子、高粱,还种了些果树。他不再做直播,而是每天泡在地里,跟着村民一起干活,皮肤晒得跟阿强一样黑,手上也长了老茧。今年冬天,青山村的冬小麦长势很好,阿强拍了照片发给林悦,照片里,黄善穿着黑色的棉袄,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一把绿油油的麦苗,笑得像个孩子,眼角的细纹都皱在了一起。
陈宇则利用自己的
名气,联合了几个关系好的外卖员,成立了
街头互助小组。他们在电动车上放了急救包
——
里面有创可贴、消毒液、退烧药,还有撬棍和手电筒。遇到需要帮忙的人,就停下来搭把手:帮迷路的老人找家,帮爆胎的车主换轮胎,帮忘带钥匙的住户联系开锁师傅。有次林悦路过一条小巷,看到陈宇和几个外卖员围着一个老奶奶,老奶奶手里提着一篮子菜,说是要去给住院的老伴送,结果找不到医院了。陈宇拿着手机查路线,另一个外卖员帮老奶奶提着菜,几个人冻得手通红,却没人抱怨。
冬至那天,林悦买了些饺子,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去了青山村。村里办了个小小的丰收宴,村民们把桌子摆在村口的空地上,桌上摆着刚蒸好的红薯、煮好的玉米,还有阿强媳妇做的腌菜。黄善穿着件蓝色的棉袄,正忙着给大家盛饺子,看到林悦,笑着递过来一碗:这是白菜猪肉馅的,你尝尝,阿强媳妇的手艺可好了。
陈宇也来了,他是前一天晚上从城里赶过来的,带了些水果和营养品,说是给村里的老人的。他坐在林悦旁边,一边吃饺子一边说:我妹妹的化疗很顺利,医生说再做几次,就能出院了。等她好了,我带她来村里看看,让她也尝尝这里的红薯。
林悦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黄善正跟几个老人说着明年种果树的计划,阿强在给孩子们分糖果,陈宇在帮阿强媳妇收拾碗筷。晚风带着红薯的甜香,吹在脸上暖暖的。她突然觉得眼眶发热,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奶奶在乡下过冬至的场景
——
也是这样的热闹,这样的温暖。
那天晚上,林悦住在阿强家,趴在小桌子上写日记。台灯的光昏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我们总以为,微光很渺小,像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萤火虫,像街头巷尾的一盏灯。可当无数微光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夜空。这座城市的温暖,从来不是来自高楼大厦,不是来自霓虹闪烁,而是来自那些在平凡生活里,依然选择善良的人
——
是黄善放弃城市的生活,回到村里帮老乡种庄稼;是陈宇为了救人,耽误了订单,手被划伤也不抱怨;是阿强带着村民,在大旱天里不放弃希望。他们就像散落在都市里的微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彼此的路,也让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温暖。
春节过后,林悦收到了一个快递,是青山村寄来的。快递盒不大,里面装着一袋晒干的红薯干,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是阿强的字迹
——
阿强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很认真:林记者,这是今年新晒的红薯干,甜得很。黄善说,这是用合作社种的红薯晒的,比去年的还甜。你有空,常回村里看看。我们都想你了。
林悦拿起一块红薯干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带着阳光的味道,还有点小时候奶奶晒的红薯干的味道。她望向窗外,早春的阳光正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书桌上,像撒了一层碎金。书桌上还放着一张照片,是冬至那天在青山村拍的
——
她和黄善、陈宇、阿强站在一起,身后是绿油油的麦田,大家都笑得很开心。
林悦拿起手机,给黄善和陈宇发了条消息:今年春天,我再去村里看你们。
然后她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是《青山村的春天:那些关于希望的故事》。她知道,新的故事,又要开始了。
在这座永远忙碌的都市里,还有很多像黄善、陈宇、阿强这样的人。他们或许平凡,或许会犯错,或许会遇到困难,但他们始终带着善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生活,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他们就像散落在都市里的微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彼此的路,也让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温暖。就像黄善的搪瓷杯,虽然掉了瓷,却装着最暖的热水;就像陈宇的电动车,虽然普通,却载着最真的善意;就像青山村的红薯,虽然不大,却甜得能暖到心里。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就是这座城市最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