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和柱子搬着水罐刚出门,就被门口的人潮挤得打了个趔趄。
林晚探头一看,队伍已经排到了街尾,黑压压的一片人影在夜色里攒动,手里的瓦罐、木桶碰在一起,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姑娘,先给俺换罐水呗。”排在最前面的是个瘸腿老汉,“孙媳妇快生了,急着用水洗身子。”
林晚赶紧接过铜钱,往他的陶罐里灌满水,又多塞了块红糖。
“这个泡水喝,补力气。”
老汉颤巍巍地接过,作势要磕头,被林晚一把拦住。
“快回去吧,家里等着呢。”
后面紧跟着的是个穿蓝布衫的媳妇,手里攥着半袋绿豆,豆粒干瘪,却粒粒饱满。
“这是俺家最后一点粮了。”她声音发哑,“换两罐水,再要杯清茶。”
林晚掂量着绿豆,够换三罐水还有余。
“多给你一罐。”她转身装满水,“给孩子留着。”
媳妇眼圈一红,转身时肩膀微微发抖。
林晚看着她的背影,心里叹了口气,这大旱的年月,谁家都不容易。
正忙着,门口传来一阵喧哗,人群自动往两边分开。
林晚抬头一看,是郎中背着药箱来了,身后跟着个年轻小伙,背着个昏迷的孩子,孩子嘴唇干裂,脸色惨白。
“姑娘,快!给点水!”郎中急得满头大汗,把药箱往吧台上一放,“这孩子中暑了,烧得厉害!”
林晚赶紧倒了杯温水,又从抽屉里拿出退烧药,递给郎中。
“先给他灌水,再把药化了喂进去。”
郎中手脚麻利地给孩子喂水喂药,周围的人在一旁急得搓手。
郎中给孩子喂完药,又不断拿手帕降温,孩子总算哼唧了一声,脸色好了些。
“多亏了你这水和药。”郎中擦了把汗,“不然这孩子怕是熬不过今晚。”
他从药箱里拿出一小捆草药,“这个换刚才的药钱,止血的,您留着备用。”
林晚接过草药,闻着有股清苦味,但最终还是没要。
“病人多,你留着用吧,这次钱我就不要了。”
这几味药草对历史研究已经没什么用处了,她也没必要再收了。
送走郎中,店里又恢复了之前的忙碌。
来换水的人络绎不绝,带来的东西也各式各样。
有拿着兽皮的猎户,有捧着野果的孩童,还有背着布匹的织女。
林晚都按价目表一一兑换,童叟无欺。
有个货郎模样的人,用一个铜制的小镜子换了五杯热可可。
“这镜子是从一个走江湖的手里淘来的。”他神秘兮兮地说,“能照见人影,在城里能换半匹布呢。”
林晚拿着镜子照了照,虽然模糊,却也能看清眉眼,便笑着收下了。
不知不觉,月亮已经升到了头顶,银色的光辉透过窗户洒进来,给店里镀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
排队的人渐渐少了,林晚终于能歇口气,给自己倒了杯温水。
刚喝了一口,就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王大柱扛着个麻袋来了。
“姑娘,换点水。”他把麻袋往地上一放,里面传来哗啦哗啦的声响,“这够换几罐水?”
林晚打开麻袋一看,小米虽然不多,却金灿灿的,颗粒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