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不怕督查看出来?”
“怕啥,督查哪去过村里。”商人往吧台上一靠,“刘里正还让村里的人都穿干净点,别露穷,说要是督查满意,说不定能多拨点赈灾粮。”
林晚没接话,心里却琢磨着,督查去村里,说不定能看看真实的灾情,让刘里正和王大人收敛点。
她从吧台下拿出几包咸口饼干,递给商人。
“你下次去镇上,多带点这个,给破庙的流民分点,别让他们饿急了闹事。”
商人接过饼干,笑着点头。
“行,这事包在我身上,反正掌柜的也不差这点钱。对了,这次的点心准备好了吗?掌柜的催得紧,说富户们都等着呢。”
林晚指了指旁边的保鲜盒。
“都准备好了,你点点。”
商人打开盒子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
“钱给你,我先把点心送回去,晚点再来换水。”
送走商人,店里又恢复了往常的忙碌。
村民们拿着铜钱或少量粮食来换水,偶尔有人用旧布料换块咸口饼干,脸上的焦虑比之前少了些。
毕竟病人的烧退了,时疫似乎能控制住。
天亮后,林晚切换回现代,刚坐下喝了口温水,手机就响了。
是微信提示音,有人私信她。
头像是个民宿的logo,备注是“清风民宿”。
“你好,之前在你这儿买过粗麻布,想问下有没有古代的粗陶碗?我想用来做民宿装饰,出价100块一个,有的话联系我。”
林晚愣了一下,没想到还有人要陶碗。
她回复:“目前没有,要是有的话,我联系你。”
放下手机,她想起李承明之前说的“倒手”,心里琢磨着,粗陶碗在古代很常见,村民们应该能做。
她给李承明发了条微信,说了民宿老板要陶碗的事。
李承明很快回复。
“让村民用黏土做,简单好烧,成本低。你用奶茶或水换,换过来再卖给民宿老板,能赚不少。安唐的粗陶碗有特色,手工捏的,纹路不规则,很符合复古风。”
林晚眼睛一亮,觉得这主意可行。
她打算晚上跟王大柱说,让村民们试试做陶碗。
既能换水和点心,又能给她提供新的“复古手作”货源,一举两得。
下午,张琪来了,手里拎着个快递盒。
“猜猜我给你带啥了?”
她打开盒子,里面是几个包装好的复古小贴纸。
“上次那个买铜扣的姑娘说,要是你有老物件,贴点这个更有那味儿,我就给你买了点。”
林晚拿起贴纸看了看,上面印着简单的云纹和花纹,确实很搭古代的物件。
“谢了,正好给下次收的陶碗贴。”
“陶碗?”张琪愣了一下,“你又要收陶碗了?”
林晚把民宿老板要陶碗的事说了说,张琪眼睛一亮。
“可以啊!这玩意儿成本低,利润高,你让村民多做几个,我帮你在朋友圈卖,肯定有人要。”
两人正聊着,门口的风铃响了,是上次买铜扣的汉服姑娘,手里拎着个小袋子。
“我来拿铜扣,顺便看看有没有新物件。”
林晚把铜扣递给她,姑娘爱不释手地摸了摸。
“这铜扣真好看,比我在网上买的仿制品有质感。”
姑娘又点了杯珍珠奶茶,坐在窗边喝着,时不时对着吧台上的粗麻布拍照,嘴里念叨着“太有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