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绿盾工程:沙漠腾起的新丝路 > 第76章  专家第一次到兵团农场

用胡梭的话来说,巴太跟他的枣红马来得正好,可以帮忙驮着行李,毕竟胡梭通过无人机俯瞰的视角看着林教授和文秀姑娘那大包小包的,就开始发愁。
巴太则应了一句:“你是怎么这么别出心裁的想到用无人机去迎接你们兵团农场的客人?”
原来,老政委让胡杨去接援疆的老教授的时候,胡杨就出去路口等着,然而,好几个小时都过去,胡杨在兵团农场那入口处的土路那里都不知道来回踱步几回了,还是迟迟没有看见客人的踪影。
“不是说今天准到吗?这眼看着就要天黑了,怎么迟迟没有到呢,该不会路上出什么状况吧。”胡杨也是干着急,极目远望,夕阳已经彻底沉入了地平线,晚霞被染成了橘红色。
那来兵团农场的土路上并没有安装路灯,夜里不好走,天黑之前还没有到的话,那就麻烦了。
想着这些,胡杨就干着急:也不能土地盐碱化没有治好,就丢了一位专家吧。
这个时候,许叔建议说:“要不我开我的摩托车出去找找看。”
“别别别——”老胡觉得许叔看着摩托车,万一天黑了,黑灯瞎火的,就靠着那摩托车的大头灯实在不好走,万一将自己摔了,麻烦就更大了。
这个时候恰逢儿子下班了。老胡远远看着就招呼起儿子:“哎,胡梭,用你的无人机去找找吧。”
胡梭也是一脸的囧,如今的他的无人机居然充当起了迎宾的工具了?
终于,胡梭还是在那个有路牌的十字路口找到了林教授,那老教授对着无人机空中的云台镜头就是一顿诉苦:“语言不通,鸡同鸭讲,就连路牌都被牛的屁股给挡住了。”
言下之意,便是水土不服的意思。
最后,胡梭的无人机还顺着老教授手指的方向,在天葬树那边找到了正在跟巴太唠嗑的文秀姑娘。
就那般,枯藤、老树、老马、专家,一行人就那般,浩浩荡荡地朝着兵团农场去了。
当胡梭的无人机嗡鸣着倏地落下,像一只敏捷的夜枭,兵团农场的人便知道,客人来了。
林教授和文秀到兵团农场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之际。
接着灯光,林教授看了一眼兵团农场的全貌:一片相对集中的、低矮的土坯房和砖房组成的建筑群,屋顶上居然还竖着太阳能板。这个华灯初上的时候,自然也是炊烟袅袅的时候。
那炊烟被风一吹,便吹到了前面那一片开阔的田地上,那田地是开垦而来的,林教授自然是知道的。
炊烟的气息,伴随着若隐若无的饭菜的香气中还夹杂着土地中淡淡的土腥味。
“都到了。”胡梭兴奋地报信。
这可不,当大伙儿一昂起头看见他那收工的无人机的之时,便知道兵团农场的客人来了,这都到路口来迎接了;胡杨和政委老赵已经带着几个人迎了出来。
“哎呀呀!林教授!文秀姑娘!可把你们盼来了!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老赵上来就是一顿寒暄吗,“都怪咱,咱就应该派车过去接你们的。”
说着,几位年轻一点的战士连忙上去,将林教授和文秀的行李从巴太的枣红马上卸下来,带到宿舍。
林教授对于这一路有点囧的境遇倒是不以为然,乐呵呵的:“没事,路上走走看看也好的。是我们的司机将我们放下走得太快了,还劳烦你们派出无人机来接我们。”
说着,眼神不经意在胡梭这个无人机操作员的身上多停留了几分,大概意思仿佛在说,这兵团这么先进的吗?不仅仅用上了太阳能板,还用上了无人机了。
而内敛含羞的文秀此刻正在谢谢巴太呢。
胡梭看见枣红马上行李卸完了,也不客人,直接上前去朝着巴太哥的肩膀就是一锤:“谢了,兄弟,下次找你喝酒。”
说着,朝着文秀咧嘴一笑,仿佛在说:“咱认识的,老朋友了,不存在麻烦这一说法。”
对于兵团农场的客人,巴太也是豪爽:“没事,只是恰好遇上了,我先回去了,改天聚。”
说着又是一跃上去马背,健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暮色里。
文秀在暮色上,看着巴太离开的身影,欲言又止,只能对着旁边的胡梭腼腆一笑。
“快,快进屋歇着!饭都准备好了!”老赵招呼大伙儿进屋去。
一顿接风洗尘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接风宴就在旁边的食堂里,原来兵团人都是吃“大锅饭”的。
一大盆土豆炖羊肉、一大盆拌着红油辣椒的拉条子、一碟碟凉拌黄瓜、西红柿,还有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馕,分量十足,热气腾腾。
于是,一场盛宴就在大家天南地北的口音和觥筹交错之中拉开了序幕。
林教授捧着酒,文秀则拿着茶杯,大伙儿寒暄着,互相劝菜。
几口热茶,几筷子温热的饭菜下去,文秀才感觉自己一脸的颠簸、迷路、惊吓终于安顿了下来。
“林教授,文助理,千万别客气!到了这儿就跟到家一样!咱这穷地方,没啥好东西,就是这羊肉、这面、这菜,都是自己产的。”老赵和许叔都上桌了,一个劲头的劝酒,“来,我代表我们兵团农场,敬二位专家一杯!感谢你们能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我们算哪门子专家,只要你们不嫌弃我们这整天窝在实验室的没见过世面,咱们就一同共事。”林教授端起杯子抿了一口,文秀则举着茶杯敬了回去。
一顿饭饱酒足过后,大家的话题就聊到了土地盐碱化上。
说到此处,兵团人的脸上就泛起了愁色。
“我们这里的情况跟其他地方不同,跟东北那万里黑土更是无法比,咱这里不管是土地还是地下水都透着一股苦涩。种种手段都用过了,本来,将盐给压下去,好不容易,盐又回到了表面,结一层硬壳,苗根本出不来……”
一位老职工叹气:“以前还能种棉花种小麦,现在好多地只能撂荒,长点耐盐的骆驼刺和芦苇,看着心疼啊!”
听着这些,林教授和文秀放下了杯子,不时提问:“地下水矿化度测量过吗?主要盐分类型是氯化物还是硫酸盐?土地ph值多少?”
一个个问题,问得兵团人有点不知所措,之前他们看土壤的酸碱度,其实用的是嘴巴来尝的。
“没关系,等明天,我和文秀就负责安排这些工作。”看着兵团人答不上来,林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