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帝都败家子 > 第10章
胥吏衙役的突然闯入,如同冷水滴入滚油,让原本井然有序的榆树巷工地瞬间炸开了锅。工匠们停下活计,惶惑不安地张望;工头们试图上前交涉,却被粗暴推开。
“奉上官令,查验尔等用工籍册!所有雇工,立刻原地集合,接受盘问!”为首的班头态度倨傲,声音尖利,目光不善地扫视着在场每一个面带菜色、衣着破旧的工人。寻找“流民”和“疫病”的迹象,是他们此行的首要任务。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入深宫,传到了正在批阅奏章的永熙帝耳中。虽然御史并未明指,但“奴工”、“疫病”这些字眼还是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京兆府乃帝国心脏,一旦爆发民乱或瘟疫,后果不堪设想。他眉头微蹙,朱笔在奏章上顿了顿,最终批下四个字:“着令严查。”
压力瞬间给到了京兆府尹和工部相关官员。
幕后操纵这一切的沈茂,得知消息,在家中书房露出了得意的阴笑。他不在乎那“南方豪商”是谁,他只要把水搅浑,把“使用流民”的屎盆子扣到沈浪关联的产业上,就能借官府之力,狠狠打击沈浪的气焰,甚至让他彻底翻不了身!
然而,就在胥吏们气势汹汹,准备抓几个典型“以儆效尤”时,工地负责人赵文,在周福海的提前指点下,不慌不忙地出现了。
他手里捧着一摞厚厚的册子,脸上带着谦恭却不容置疑的笑容。
“各位差爷辛苦。”赵文先是拱手行礼,然后朗声道,“我家东主一向奉公守法,所有用工,皆记录在册,绝无隐瞒。此乃所有雇工的籍贯、保书、以及每日工钱发放记录,请差爷过目。”
班头将信将疑地接过册子翻看。只见上面用工记录清晰无比,姓名、籍贯、何时入职、每日工作量、工钱数额、甚至按下的手印,一应俱全,格式规范,远超寻常工地的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籍贯大多显示为京兆府周边州县,并非无籍流民!
“那这些人为何如此面黄肌瘦?”班头不死心地指着一个看起来格外瘦弱的工人质问。
赵文叹了口气,演技精湛:“差爷明鉴,皆是苦命人呐!多是家乡遭了灾,来京兆投亲靠友寻条活路的。我家东主心善,见他们可怜,才给碗饭吃,给个活计做,总好过他们流落街头不是?虽看起来瘦弱,但绝无疫病!东主每日还命人熬煮预防风寒的草药汤给大家喝呢!”
他话音未落,几个被周福海提前安排好的“雇工”立刻站出来,七嘴八舌地作证:
“是啊是啊!东家是好人!管饭还给工钱!”
“俺们不是流民,俺有保人!”
“药汤天天喝,身子骨好着呢!”
声浪之下,胥吏们一时语塞。名册齐全,保人俱在,还有“慈善”之举,他们若强行抓人,反而显得无理取闹。
就在这时,一辆马车在工地外停下,一位身着太医局官袍的中年人走了下来。他是受相熟的工部官员所托,前来“查验疫病隐患”的——这本是沈茂计划中的一环,欲借太医之口坐实隐患。
然而,这位太医在赵文的陪同下,仔细查看了工地的饮水源(特意引来的干净山泉)、厕所(按照沈浪画的图纸修建的简易卫生厕所)、以及雇工们的临时居所(虽然简陋但还算干燥整洁)后,脸上竟露出了惊讶之色。
“此地虽简陋,但饮水洁净,污物处理得当,居所通风……竟比京中许多地方更合防疫之道?”太医捋着胡须,颇为意外。他甚至特意给几个看起来体质较弱的工人诊了脉,并未发现疫病征兆。
最终,太医得出了结论:“此地并无疫病隐患,反而诸多措施,可堪借鉴。”
此言一出,胥吏们彻底没了脾气。太医的话,就是最权威的鉴定。
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竟在周福海未雨绸缪的规范管理和沈浪超越时代的卫生观念下,消弭于无形。不仅未能伤及分毫,反而意外获得了太医的正面评价。
消息传回宫中,永熙帝闻言,眉头舒展,对那未曾谋面的“南方豪商”反而生出了一丝好感:“哦?竟有商贾如此注重雇工福祉与防疫?倒是难得。”批阅的奏章也被放到了一边。
沈茂得知结果,气得砸碎了心爱的茶盏,却无计可施。
经此一役,沈浪意识到,被动防御绝非长久之计。他需要主动出击,更需要一层更坚固的保护色。
数日后,一份由“南方豪商”署名、措辞恭谨恳切的奏疏,通过某种特殊渠道(周福海动用了一些沉淀多年的人脉),并未经过通政司,而是直接呈送到了永熙帝的案头。
奏疏中并未为自己辩白,而是以此次“查验”为引子,大谈特谈京兆府流民聚集之隐患,详陈疫病一旦爆发之可怕后果。接着,笔锋一转,慷慨陈词,言说身为商人,亦愿为君分忧,为国解难。自愿捐出白银五千两,粮食一千石,于京郊设立“济民坊”,收容无籍流民,以工代赈,组织其垦荒、筑路、从事官营工坊劳作,并延请医官定期巡查,既可缓解流民问题,消除疫病隐患,亦可为朝廷增添劳力,创造价值。
奏疏写得情真意切,拳拳报国之心跃然纸上,更是直接拿出了真金白银。
永熙帝看完奏疏,沉吟良久。流民问题一直是他的心病,只是国库空虚,难以妥善解决。如今竟有商人主动站出来,愿意出资出力,为国分忧,而且其“以工代赈”、“集中管理”的思路,听起来颇为新颖可行。
“传朕旨意,”永熙帝最终开口,“准其所奏。着京兆府尹协同办理,‘济民坊’一应事务,可由该商贾具体操持,朝廷派员监督。另,赐匾额一块,以示嘉奖。”
“济民坊”的计划,被皇帝亲口批准了!甚至还得到了御赐匾额的荣誉!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无数目光聚焦到了这位神秘的“南方豪商”身上。
沈浪在府中得知消息,抚掌大笑。五千两银子,买来的不仅是皇帝的好感和一块匾额,更是一张合法大规模招募、管理流民的“许可证”!黑山基地的人员来源,从此再也无人可以质疑!
他立刻让周福海和赵文着手办理,将黑山基地的一部分功能“洗白”,正式挂上“济民坊”的牌子,接收朝廷认可的流民,并将生产活动与“以工代赈”完美结合。
然而,就在“济民坊”之事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沈浪却通过太子胤宏偶尔透露的只言片语,敏锐地捕捉到另一个信息:皇帝近来似乎为某事忧心,甚至夜不能寐,可能与宫中某位贵人有关,连太医都束手无策。
沈浪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了之前关于某位公主(或许是昭阳公主?)久病不愈的传闻。
一个更大胆、更冒险,却也可能是收益最高的计划,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型。
或许……是时候,让这位“败家子”,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皇帝的视野了。
他需要一场“意外”,一场能让皇帝注意到他,并且有求于他的“意外”。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沈浪,已经开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