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市找到门路,虽然要八千中介费,但绝对值得!”
宋鹏程虽然来厂里时间不长,却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嗅觉。
每次从省城运布料都要支付高昂运费,人工送货更是耗时费力。
有了拖拉机,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效率都能翻倍提升。
云泽阳听得两眼放光。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能搞到紧俏的拖拉机!
在他心里,最佩服的除了妹妹云菀,就是这个新认的干弟弟了。
就这样,梧桐服装厂迎来了双喜临门的好日子。
宋鹏程雷厉风行,当天就交接好工作,背着行囊踏上了开往海市的火车。
如果顺利,半个月后就能开着拖拉机凯旋。
云菀仔细盘算着:现在厂里月产量突破五万件,每件净利两块五,扣除成本后月入近十万,年利润可达百万。
这在三十人的小厂里堪称奇迹。
究其原因,是赶上了计划经济松动的风口。
老百姓有钱想买,却被票据限制。
他们生产的服装质量堪比广货,自然供不应求。
国营厂不屑摆摊,小作坊又缺乏设备技术,让他们独占鳌头。
赚钱是必然的,但云菀心里清楚:树大招风,暗处的危机也在悄然滋长。
如果有人举报,梧桐服装厂很可能会成为被整顿的典型。
地方政府面对这种情况往往选择最稳妥的处理方式:直接查封停业。
上次李经理特意给她看的省报,就是在隐晦的提醒她这个风险。
云菀明白,自己的服装厂走在了时代前面。
李经理是希望她能稳妥的度过这段政策空白期。
正如他所说,只要再坚持一年,服装厂就能光明正大的发展壮大。
暑假临近,云菀却感到时间紧迫。
这次去见林清远,至少要半个月,甚至可能要一个月。
孩子们对父亲的思念她都看在眼里,既然要去,就让他们好好团聚。
临行前的工作堆积如山:要完成未来两个月的服装设计稿,还要教会宋雪打版技术。
偏偏宋鹏程又去了上海,厂里的事务只能交给哥哥打理。
正好趁着零售业务暂停装修的空档,云菀决定给哥哥好好培训管理知识。
好不容易安排好厂里的事,云菀开始为旅行的事情做准备。
她特意去火车站排了半天队,总算买到了三天后的软卧车票。
七月的骄阳似火,售票厅里闷热得像蒸笼。
云菀挤出来时,后背已经湿透。
她靠在墙边大口喝水,突然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
扶着墙壁缓了五分钟,眩晕感才慢慢消退,只留下一身冷汗。
“奇怪,难道是中暑了?”云菀喃喃自语。
见天色转阴,她赶紧往百货商店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