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慧在文化部门工作,每月都要向人民日报供稿。
云菀欣然应允。
与雪雁妈妈交谈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杨晓慧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思想开明的管理者,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不同文化持包容态度。
说是访谈,氛围却很轻松。
杨晓慧拿着工作笔记本,想深入了解私营经济的发展现状、遇到的困难及需要的支持。
随着交谈深入,她眼中的惊叹越来越多。
当得知梧桐服装厂从家庭作坊发展到百人规模时,杨晓慧认真记录下这些信息。
国家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故事,如果大家都等着国家救济,而不是自力更生,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如果你同意,我想把今天的谈话整理成稿。虽然不能保证发表,但我希望能为私营企业发声。你们是需要政策支持的重要经济力量。”杨晓慧真诚的说。
云菀婉拒了留饭的邀请。
上次在全聚德偶遇梁家大儿子的事她还记得。
她不需要攀附权贵,今天与雪雁妈妈的交谈只是朋友间的对话。
事实上,来之前她连杨晓慧的工作都不清楚。
云菀刚走到校门口,就被值班的门卫叫住了。
“云菀同志,刚才有位叫周海笙的同志来电话找你,留了个号码让你回电。”门卫递来一张纸条。
云菀常来军校,加上出众的容貌,门卫对她印象很深。
看了看时间,云菀立即拨通了那个越洋电话。
铃声响了五下,电话那头传来周海笙熟悉的声音:“云老师?我是周海笙。”
“是我。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云菀关切的问道。
“是这样的,”
周海笙的声音透着兴奋,“我在指导海伦娜公主的裁缝团队时,发现他们能制作细绵布、蕾丝、轻纱和尼龙纤维等多种面料。我多问了几句设备的事,公主知道后主动提出帮我们联系设备厂家。”
云菀眼前一亮。
如果能引进这些先进设备,对国内服装产业将是一次重大突破。
“海笙,你做得太棒了!”
她毫不犹豫的说,“把你认为需要的设备都买下来,能买多少买多少。资金问题我来解决,马上给你汇款过去。”
挂断电话,云菀步履轻快的离开门卫室。
看来周海笙的归期要推迟了,她得尽快规划:新设备放在哪里生产?
现有厂房已经不够用,是扩建还是另租场地?
接下来的日子,林清远忙着期末考试,云菀则埋头制定梧桐服装厂的新年发展计划。
等到学校放假时,春运高峰已经买不到火车票了。
云菀二话不说订了两张机票,归心似箭的她迫不及待想回家。
林清远上次回家还是服装厂被查封时,要不是云菀带路,他都不认得新家的位置。
站在门前,听着屋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他回头望向云菀,眼中满是感激。
没有她,父母和孩子哪来这样安稳的生活?
“爸、妈,我们回来了!”
林慕云和林慕晚尖叫着丢下课本扑向云菀。
林清远举到一半的手臂尴尬的停在半空,苦笑着摇摇头,转身拥抱从厨房出来的父母。
“妈妈怎么才回来!”
“妈妈饿不饿?”
“妈妈应该打电话让我们去接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