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隐医秘术的祖师
以下是围绕鬼谷子(纵横家鼻祖,相传精通医道)的十则历史中医故事,结合其隐居鬼谷、授徒讲学的背景,融入中医理论与诊疗智慧,每则独立成篇,情节完整且具思想深度:
故事一:鬼谷辨五气,授养生调神之术
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心动荡。鬼谷子隐居云梦山鬼谷(今河南淇县),收徒讲学。一日,弟子苏秦、张仪入山求教,见谷中云雾缭绕,松竹清幽,鬼谷子端坐石室,正对四名弟子讲解养生先养神。
鬼谷子拂尘一挥,问道:尔等可知,人为何会生病
张仪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劳倦过度。
苏秦补道:亦有外感风寒,六淫侵袭。
鬼谷子摇头微笑:此皆表象。人之所以病,根在‘五气不和’——喜、怒、忧、思、恐五情过极,扰乱五脏精气。
他取出一卷竹简(《黄帝内经》未成书前的养生雏形),指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道:肝主怒,过怒则肝气上逆,头目眩晕;心主喜,过喜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脾主思,过思则脾气郁结,不思饮食;肺主忧,过忧则肺气耗散,气短乏力;肾主恐,过恐则肾气下陷,二便失禁。
弟子庞涓问:如何调养五气
鬼谷子带他们至谷中养神台(背靠青山,面朝清溪),教以吐纳导引法:晨起面东而立,深吸气时想象清气入肝(青色)、入心(红色)、入脾(黄色)、入肺(白色)、入肾(黑色),呼气时将浊气排出;再以静坐观息法,盘腿而坐,专注呼吸,排除杂念。
鬼谷子强调:养生之要,不在补药,而在调神。神定则气顺,气顺则血和,血和则百病不生。
此后,苏秦每逢焦虑便按此法调息,张仪遇事过喜则默念静以制动,皆受益终身。
故事二:鬼谷疗箭伤,创毒邪辨治之法
背景: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门下习兵法。一日,二人入山采药,突遇猛虎袭击。庞涓持剑刺虎,反被虎爪划伤右臂,伤口深可见骨,鲜血喷涌,且虎爪带毒(山中毒虫噬咬后常见的红肿热痛)。
鬼谷子闻声赶来,见庞涓面色紫黑,伤口周围皮肤灼热,疼痛难忍,断为毒邪入络。他先取山涧清泉冲洗伤口,去除污血与碎屑,再以银针在伤口四周点刺放血(泄热毒),挤出黑血数滴。
弟子疑惑:先生为何放血
鬼谷子解释:毒邪初入,蕴于血分,放血可引邪外出,防其内攻脏腑。
随后,他采来谷中三种草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药,主清血分热毒);
蒲公英(消肿散结,为臣药,助金银花化瘀);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为佐使)。
将草药捣碎成泥,敷于伤口,以芭蕉叶包裹固定。又取黄酒(活血通络)送服自配解毒丸(含雄黄、朱砂微量,以毒攻毒,后经改良去剧毒成分)。
三日后,庞涓伤口红肿渐消,疼痛大减。鬼谷子告诫:毒邪致病,重在辨其性质——山中毒多属‘热毒’,需清热解毒;若为‘寒毒’(如冬日冻伤后感染),则需温散。更需‘未病先防’,入山采药当携雄黄酒驱虫。
此毒邪辨治法成为后世中医外科处理创伤感染的基础。
故事三:鬼谷察脉象,断弟子心疾之隐
背景:鬼谷子座下弟子众多,其中一名叫墨阳的年轻人,本聪慧好学,近月却常独自发呆,授课时心不在焉,食量锐减,夜间辗转难眠。
鬼谷子留意多日,一日授完《捭阖术》,单独留下墨阳,让其伸出手腕诊脉。鬼谷子三指轻按,先探寸关尺三部:寸部脉象弦细(主肝郁),关部濡弱(主脾虚),尺部沉迟(主肾阳不足);再察至数(脉搏快慢):一息四至(正常),但往来不畅,时有结代(气血运行涩滞)。
鬼谷子轻叹:墨阳,你非身体有疾,乃‘情志内伤,心神失养’。
墨阳垂首哽咽:先生,弟子……弟子思念家中老母,她病重卧床,弟子却无法尽孝。
原来,墨阳出身贫寒,入鬼谷前母亲重病,他入山求学只为学成后谋官赚钱救母,然数月未归,忧思成疾。
鬼谷子取来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并教墨阳移情易性法:情志之病,需以情胜之。你忧思过度,当以‘喜’解之——每日为同门讲一则趣事,或助厨做饭,分散牵挂。
同时,他修书一封,让张仪带下山,托山下医者照料墨阳母亲,并附上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方子,助其母调养。
半月后,墨阳愁容渐展,脉象亦趋平和。鬼谷子借此告诫众弟子:医者不仅要察脉象之形,更要探脉象背后之情——七情过极,皆可致病。
故事四:鬼谷解瘴疟,融地域医药之智
背景:鬼谷子率弟子云游至南方百越之地(今两广、福建一带),此地气候湿热,瘴气弥漫(含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弟子孙膑突感寒战高热,头痛如裂,继而大汗淋漓,隔日发作一次(典型疟疾症状),且伴有胸闷、恶心、肢体酸痛。
当地巫医认为是山魈作祟,要焚烧草药熏身驱邪。鬼谷子却观察发现,患者舌苔白腻(湿浊内蕴),脉象弦数(热邪夹湿),断为瘴毒疟疾——南方湿热之气与疟邪相合,蕴于少阳经(半表半里)。
他取当地草药:
青蒿(清虚热,截疟,为君药,《肘后备急方》后称治疟要药);
黄芩(清少阳胆热,为臣药);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佐药);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为使药)。
以水煎服,每日一剂,发作前两小时温服。又让弟子点燃艾草(温经散寒)与苍术(燥湿健脾)熏帐,驱散湿浊瘴气。
三日后,孙膑疟疾发作减轻;七日后,热退身安。鬼谷子总结:地域不同,病邪各异。南方多湿,治疟需‘清热截疟,燥湿和胃’;北方多寒,治疟或需‘温散寒邪’。医者当‘因地制宜’。
此方后被整理为鬼谷截疟散,流传于南方部落。
故事五:鬼谷调气郁,解弟子心结之缚
背景:庞涓因嫉妒孙膑之才,暗中设计陷害(后剔其膝盖骨),孙膑被囚魏国时,鬼谷子曾托人传信安抚。多年后,孙膑复仇成功,却常梦中惊醒,心悸胸闷,叹曰:杀戮虽快,心中却无半分欢喜。
鬼谷子邀孙膑回谷小住,见其虽衣锦还乡,却目光阴郁,眉头紧锁。鬼谷子带他至忘忧谷(谷中遍植合欢花),让其静坐观花,问:膑儿,你以为复仇后当如何
孙膑苦笑:本以为可解脱,却更觉空虚。
鬼谷子取出一卷《黄帝内经·素问》,指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情志过极,伤及五脏。你心中执念(仇恨)太深,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心悸胸闷。
他教孙膑观花调神法:每日清晨对合欢花静坐,想象花瓣舒展如心结打开;又让其书写放下二字,贴于床头,每日默念十遍。
药饵上,鬼谷子用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疏肝解郁,加酸枣仁(养心安神)助眠。月余后,孙膑梦中不再惊醒,对鬼谷子说:先生,弟子懂了——放下仇恨,方能真正自在。
故事六:鬼谷辨虚劳,立形神共养之则
背景:鬼谷子年逾古稀,弟子担忧其身体,见他虽精神矍铄,却偶有气短、乏力、腰膝酸软之症。张仪问:先生,您养生有何秘诀
鬼谷子带他们至谷中炼形台(四周松柏环绕,空气清新),解释:形神共养,方得长生。形者,皮肉筋骨;神者,气血精神。形伤则神无所附,神伤则形渐衰败。
他展示日常调养之法:
饮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早餐食小米粥(健脾)配核桃(补肾),午餐食鱼肉(补精)与青菜(通腑),晚餐食山药(补脾)与百合(润肺);
运动:导引吐纳——每日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面向东方,练习八段锦雏形(如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活动筋骨,畅通气血;
调神:静坐守一——每晚亥时(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盘腿静坐,排除杂念,专注呼吸,使心神安宁。
鬼谷子强调:年老之人,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适度劳作如松柏经风,更显坚韧;适度静养如深潭蓄水,更养精神。
弟子们依此调养,皆身强体健。
故事七:鬼谷疗热痹,创清热通络之方
背景:夏日炎炎,弟子苏秦日夜研读兵书,又常于谷中奔走采药,忽感关节红肿热痛,尤以膝、踝为甚,活动受限,伴发热、口渴(类似风湿热痹)。
data-fanqie-type=pay_tag>
鬼谷子诊其脉,见滑数有力(热邪盛),触其关节皮肤灼热拒按,断为热邪蕴于经络,气血痹阻。他取谷中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为君药)、络石藤(祛风通络,为臣药)、赤芍(凉血活血,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水煎服。
又以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研末)调醋外敷关节,清热消肿。嘱咐苏秦:热痹忌食辛辣油腻,需多饮绿豆汤(清热解毒),并避暑热,居处通风。
三日后,苏秦关节红肿渐消,疼痛减轻。鬼谷子借此告诫:痹证分寒热——寒痹(遇寒加重)需温经散寒,热痹(遇热加重)需清热通络。辨证不清,药石反害。
故事八:鬼谷救难产,明母子同安之理
背景:鬼谷子隐居地附近村落,有一孕妇临盆三日,胎儿不下,产妇面色苍白,汗出如珠,腹痛剧烈(难产)。村中接生婆束手无策,求助于鬼谷子。
鬼谷子带弟子赶到,见产妇宫缩无力,胎位稍偏,断为气血两虚,胞宫无力。他先让产妇服下独参汤(人参大补元气,急救气血),稳定其虚脱之状;再以艾条灸合谷穴(止痛催产)、三阴交穴(调理肝脾肾,助产力),刺激气血运行。
同时,他指导接生婆:助产时需轻柔,不可蛮力牵拉——胎儿为‘血肉之躯’,母体为‘气血之源’,母子同安,当以‘顺其自然’为要。
又用蓖麻油(润肠通便,间接促进宫缩)少量内服,助产妇放松肠道,缓解紧张。
一个时辰后,胎儿顺利娩出,母子平安。鬼谷子总结:难产非独责胎儿,亦关母体气血。医者当护母子两全,不可偏废。
此理念影响了后世产科母子同治的原则。
故事九:鬼谷辨虫积,教防微杜渐之智
背景:谷中常有孩童(弟子亲属)因食用未洗净的野果或生水,出现腹痛绕脐,时作时止,夜间磨牙,面部白斑(蛔虫病)。
鬼谷子带弟子观察患儿粪便,见白色虫卵,断为虫积。他取使君子(杀虫消积,味甘甜,小儿易服)、槟榔(行气导滞,助虫体排出)、雷丸(杀虫,尤善驱绦虫),研磨成粉,让患儿空腹用蜂蜜水送服(清晨服药,利用虫体趋食性)。
同时,鬼谷子教导村民:防虫积,当‘洁’字为先——食瓜果必洗净,饮泉水必煮沸,饭前便后必洗手。
他又让弟子在谷中挖苦楝根皮(杀虫,外用可治疥癣),煮水后让孩童沐浴,预防皮肤寄生虫感染。
一孩童服药后排出数条蛔虫,腹痛消失。其母问:先生,虫积会复发吗
鬼谷子答:虫积如野草,斩草需除根,更需防其再生——养成卫生习惯,便是最好的‘驱虫药’。
故事十:鬼谷传医道,立纵横捭阖之喻
背景:鬼谷子晚年,召众弟子于水帘洞(洞内石桌石凳,清泉潺潺),总结一生所学。他指着洞外山水:医道如纵横之术,‘捭’为开(祛邪外出),‘阖’为合(扶正固本)。
他以治国喻治病:人体如邦国,五脏六腑如州郡,气血如粮草,经络如道路。若‘邪气’(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入侵,如敌寇犯境,当先‘捭’——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如发汗解表、催吐痰涎、泻下积滞);待邪去大半,再‘阖’——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扶正(如黄芪补气、当归养血、麦冬滋阴、附子温阳)。
弟子张仪问:若邪正交争,难分主次
鬼谷子答:此如两国交兵,需‘察其虚实,辨其缓急’——邪盛正不虚,先攻邪;正虚邪不盛,先扶正;邪正俱盛,攻补兼施。
他又以合纵连横喻阴阳平衡:阴阳如纵横之线,阴盛则阳衰(如畏寒肢冷),当补阳以配阴;阳盛则阴衰(如发热烦躁),当滋阴以制阳。医者当如纵横家,灵活应变,不可拘泥。
众弟子顿悟,鬼谷子最后道:医道与纵横道,皆在‘顺势而为’——顺人体之正气,顺天地之自然,方能‘无为而无不为’。
此番教诲,将中医理论与人生智慧融为一体,成为鬼谷子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
十一、
鬼谷子与《本经阴符》的医学奥秘
战国时期,云梦山深处隐居着一位神秘高人——鬼谷子。世人皆知他精通纵横之术、兵法谋略,却不知其医学造诣更是深不可测。
某年,秦国大将白起伐楚,军中突发怪病:将士们白日如常,入夜则惊悸盗汗,日渐消瘦。军医多以为是夜惊症,投以安神药无效。白起忧心忡忡,听闻鬼谷子隐居云梦山,遂亲往求教。
鬼谷子观天象后言:此非寻常夜惊,乃天地阴阳失衡所致。今岁金星凌日,兵戈之气太盛,伤及人体营卫。需以阴符之法调之。
他取山泉九碗,按九宫方位排列;采夜交藤、合欢皮、茯神等安神草药,置于碗中;更以朱砂在黄帛上画太阴镇神符,焚化入水。
令人称奇的是,鬼谷子命将士每夜子时面北而立,默念:天地同源,阴阳互根。神守其舍,魂归其位。如此三日,夜惊之症竟十去七八。
白起请教其中奥妙,鬼谷子解释:人体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相应。营卫之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兵戈金气扰乱了自然节律,故需借太阴之水气平衡。
这番天人相应的理论,比《黄帝内经》的成书更早。鬼谷子将其医学思想记录于《本经阴符》中,虽原本失传,但其中七术、三枢等养生治病之法,散见于后世医籍。
尤为重要的是,鬼谷子强调治神为先:心为君主之官,神乱则百病生。调神摄念,胜服良药。这种重视心理健康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仍极具前瞻性。
十二、
捭阖之术与情志相胜疗法
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创捭阖之术,开合有度,变化无穷。殊不知,这套权谋智慧亦蕴含深刻的医学哲理,尤其在情志病治疗上大有可为。
某年,齐国相国田因齐患郁证,终日闭门不出,恶闻人声。御医多用疏肝解郁之方,效果不彰。有人推荐鬼谷子弟子徐福前来诊治。
徐福得鬼谷子真传,先用阖术:三日不诊病,只隔帘静坐,与相国无言相对。至第四日,相国忍不住问:先生何以不治
徐福答:相国心门紧闭,如城郭深锁。外药难入,内疾难出。此为欲捭先阖,制造心理张力。
待相国好奇心起,徐福始用捭术:突然掀帘而入,朗声道:天下之大,何自闭于一室随即纵论列国形势,言谈激昂。
相国久静思动,闻此豪言,不觉振奋。徐福趁机引导:郁结之气,宜散不宜守。当效天地,捭阖有度。遂教相国呼吸吐纳之法:吸气时想象打开(捭),呼气时想象收敛(阖)。
如此治疗月余,相国郁证渐愈。问其理,徐福解释:家师云: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情志致病,阴阳失衡。郁证属阴过盛,需以阳开之。
这套捭阖疗法后被整理发展,成为中医情志治疗的重要方法。张仲景《伤寒论》中若郁冒者,当先开之的治则,与此一脉相承。
鬼谷子还发现不同情志间的相胜关系: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这套情志相胜理论,比《内经》的记载更早,为中医心理治疗奠定基础。
十三、
反应篇与望闻问切的诊断艺术
鬼谷子《反应篇》云: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这套通过反复观察推究事物本质的方法,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源头。
传说扁鹊年轻时曾求教于鬼谷子。鬼谷子不直接传授医术,而是让他观察山涧流水三年。扁鹊不解其意,鬼谷子言:水无常形,病无常势。观水之变,可知病之变。
一日,两人见一老翁溪边汲水。鬼谷子忽问:观此翁,知其疾乎扁鹊仔细观察:老翁汲水时先屈右膝,呼吸微促,面色黄而暗。
扁鹊答:可能右膝有疾,且脾肺气虚。鬼谷子颔首:然未尽其妙。观其汲水之器,木桶偏斜而水不满,知其目昏;听其呼吸,声重浊而间歇,知其痰阻;问其年龄,七十有二而独汲,知其子嗣不孝致心郁。
后验证果如所言。鬼谷子借此阐释:诊断之道,在反复观察验证。望其外而知其内,闻其声而断其病,问其情而究其源,切其脉而定其性。四诊合参,方得真相。
这套反应诊断法强调从多个角度反复推求,与后世《难经》所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一脉相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鬼谷子非常重视问诊中的心理技巧: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通过反问、沉默、引导等方式,让患者吐露真情。
这种问诊艺术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生动体现,可见鬼谷子诊断思想对后世医家的深远影响。
十四、
内揵之术与针灸疗法的精髓
鬼谷子《内揵篇》论述内结心术,揵而不漏的修养功夫,这套内在修炼之法,意外地促进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传说鬼谷子在云梦山修炼时,观察到鸟类啄理羽毛的动作,悟出内揵导引术:通过意念引导内气,疏通经络。某日,弟子庞涓练功岔气,胸胁胀痛。
鬼谷子取骨针一枚,言:针法之要,在得气与守神。内揵其意,外引其气。他让庞涓专注于痛处,同时缓缓进针,轻轻捻转。
庞涓忽觉一股酸胀感沿肋间传导,痛楚顿减。鬼谷子解释:此乃‘得气’,经气已动。现需‘守神’,意守针下,引气下行。半炷香后起针,病若失。
这次治疗体现了鬼谷子针法的精髓:
1.
重视得气:强调针下感应
2.
注重守神:医患皆要精神专注
3.
引导经气:通过意念引导气行
这些原则成为后世针灸学的核心。《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与鬼谷子的思想完全一致。
更神奇的是,鬼谷子还发现不同材质的针具各有特性和适应症:
·
石针:宜泻热毒
·
骨针:宜调气机
·
竹针:宜导湿浊
·
金属针:宜通经络
他特别重视针刺的时机:经气如潮,有涨有落。寅时气血注肺,卯时注大肠...依时取穴,事半功倍。这套子午流注理论的开创,比《内经》的记载更早。
鬼谷子的内揵针法通过弟子传入民间,与各地医疗经验融合,最终形成博大精深的针灸学体系。直到今天,针灸师仍强调守神得气,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十五、
飞箝之术与药物配伍的奥秘
鬼谷子《飞箝篇》论述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的游说技巧,这套掌握主动、控制局面的智慧,在中药配伍中得到奇妙应用。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时,曾与鬼谷子论药。鬼谷子言:药有君臣,方有奇偶。飞其主而箝其佐,制其性而导其归。
某年瘟疫流行,患者发热咳喘。鬼谷子拟方:麻黄为君,发散表邪;石膏为臣,清解里热;杏仁为佐,宣降肺气;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弟子问:麻黄辛温,石膏大寒,性味相反,何以同用
鬼谷子解释:此正合飞箝之妙。麻黄飞散在外之邪,石膏箝制在内之热。一飞一箝,表里双解。更以杏仁助麻黄宣肺,甘草缓石膏寒性,相辅相成。
这个方剂后来演化为麻杏石甘汤,成为治疗肺热咳喘的名方。
鬼谷子还发现药物配伍的七情关系:
1.
单行:独用一味
2.
相须:功效增强
3.
相使:主辅配合
4.
相畏:毒性抑制
5.
相杀:消除毒性
6.
相恶:功效减弱
7.
相反:产生毒性
他特别强调相反相成的妙用: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大黄得芒硝则猛,配甘草则和。相反相成,变化无穷。
这套配伍理论通过弟子流传,被《神农本草经》收录,成为中药学的核心理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大量配伍范例,都可追溯到鬼谷子的飞箝思想。
更令人称奇的是,鬼谷子还注重服药时机与方法: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这种个性化的服药方法,在今天看来仍十分科学。
十六、
忤合篇与治则中的顺势思维
鬼谷子《忤合篇》论述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的应变智慧,这套顺应形势、灵活变通的思想,成为中医治则理论的重要源头。
某年气候异常,春行秋令。患者多外感咳嗽,但不同于寻常风寒:恶寒轻,发热重,咽干口燥。前医多用麻黄汤发汗,汗出热不退。
鬼谷子诊之,言:今岁燥金司天,肺气本燥。感邪后从燥化,非辛温可解。当忤其常法,合其时势,用辛凉清润。
他创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清肺燥,阿胶、麦冬润肺阴,杏仁、枇杷叶宣肺气。效果显著,患者一剂知,二剂已。
弟子请教:《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今何以不用汗法
鬼谷子解释:治病必明三因:因时、因地、因人。今时气燥烈,若再辛温发汗,犹火上浇油。当忤常法而合时宜,此谓‘反治’。
他进一步阐述治则中的忤合之道:
·
正治(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忤病势而治
·
反治(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合病势而治
·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忤合相济
·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
这套治则理论通过弟子传入民间,被《内经》系统总结,成为中医治疗学的纲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鬼谷子非常重视体质差异: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少年气盛宜泻,老年气衰宜补。因地制宜,因人施治。这种个体化治疗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十分先进。
十七、
揣篇与疾病预测的智慧
鬼谷子《揣篇》论述量权揣能,征远来近的预测艺术,这套通过细微征兆推断大势的智慧,在疾病预测与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某年仲春,桃李反季开花。众人皆以为祥瑞,唯鬼谷子忧心:春行冬令,木气郁发。至夏当有疫病流行。
他建议弟子提前准备:采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药;教民众艾熏消毒、佩戴香囊;更创导引吐纳法增强体质。
果然夏至后,发热患者骤增。因有准备,疫情得控。众人问其故,鬼谷子解释:春木生发,需循序渐进。今突然回暖,木气暴发,至夏火旺,木火刑金,故肺系疾病流行。
这套通过自然现象预测疾病的方法,成为五运六气学说的先声。鬼谷子认为: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星象变动、气候异常、物候反常,皆影响人体气血运行。
他特别重视未病先防: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见微知著,防患未然,方为良医。
传说鬼谷子还善于通过面色、眼神、声音等细微变化预测疾病:
·
面现青色,目下暗黑:三月后肝病发作
·
声嘶气短,肩耸鼻扇:百日肺病加重
·
指颤语謇,行步蹇涩:半年风证将至
这种揣病之术被扁鹊发扬光大,《史记》载其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虽有夸张,但确实反映了早期医学的预测能力。
鬼谷子的疾病预测思想,体现了中医防重于治的先进理念,对后世温病学派的疫病预测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十八、
摩篇与按摩导引的秘术
鬼谷子《摩篇》论述摩而恐之,高而动之的权谋技巧,这套通过接触影响他人的智慧,意外地发展出独特的按摩导引术。
传说鬼谷子在云梦山观察动物自疗行为:鹿扭颈以通项背,熊晃腰以舒筋脉,鹤独立以稳气机。遂创仿生导引术,通过特定动作疏导气血。
某日,弟子孙膑练功过度,腰脊僵痛。鬼谷子令其俯卧,以手掌摩擦至热,按揉肾俞穴;同时引导:气沉丹田,意守命门。如熊晃腰,似鹤展翅。
片刻,孙膑觉热流贯脊,痛楚大减。鬼谷子解释:摩法有三要:手法柔中有刚,意念专注统一,呼吸深长均匀。三者合一,方得真效。
这套按摩导引术包含丰富技法:
1.
摩法:轻柔摩擦,温通气血
2.
按法:按压穴位,开通闭塞
3.
推法:推荡积滞,消散瘀结
4.
拿法:拿捏筋节,缓解痉挛
5.
揉法:旋转揉动,调和阴阳
鬼谷子特别重视按摩的时机与方向:晨起按摩宜从头始,顺应阳气生发;睡前按摩宜从足始,引导阳气归元。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他还发现不同体质适用不同按摩法:
·
气虚者:轻摩缓按,辅以补气导引
·
血瘀者:重推深按,配合活血动作
·
痰湿者:快揉急拿,加以化湿呼吸
这套按摩导引术通过弟子传入民间,与各地医疗经验结合,发展成后世的推拿学、导引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许多动作,与鬼谷子的描述惊人相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鬼谷子强调自我按摩的重要性:自摩自按,心手相应。既疗身疾,更修心性。这种自我保健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十分可贵。
十九、
权篇与治疗中的权衡艺术
鬼谷子《权篇》论述量权揣势,随其嗜欲的权衡智慧,这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思想,成为中医治疗决策的重要原则。
某患者久咳不愈,前医或宣肺、或润肺、或补肺,皆无效。鬼谷子诊之,发现患者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舌苔腻,脉滑。
但细问得知:病起于淋雨后,初为风寒;过服凉药致咳不止;又服补药致痰增多。鬼谷子言:此病三变:初为风寒袭表,中为凉药遏邪,今为痰湿阻肺。当权衡先后,分步治疗。
他先予三拗汤合二陈汤(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陈皮),宣肺化痰治其标。三剂后痰减咳轻。
继用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健脾化痰治其本。七剂后基本痊愈。
最后建议饮食调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少食生冷甜腻,多食山药、薏米健脾化湿。
弟子问:何以不直接健脾化痰
鬼谷子解释:治病如用兵,需权衡缓急。痰湿壅盛时健脾易壅滞,当先宣散痰浊;待邪气渐去,再扶助正气。此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他进一步阐述治疗中的权衡艺术:
·
君臣佐使的配伍权衡
·
针灸药物的选择权衡
·
攻补先后的时机权衡
·
药量大小的剂量权衡
·
治疗风险的利弊权衡
这套权衡思想被后世医家充分发挥。张仲景《伤寒论》中先解表后攻里、表里同病急当救里等治疗原则,与鬼谷子的权衡思想一脉相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鬼谷子非常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富贵之人慎用泻法,贫苦之人慎用补法。少年用药宜猛,老年用药宜缓。这种个体化治疗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十分先进。
二十、
谋篇与整体治疗的规划
鬼谷子《谋篇》论述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的策划智慧,这套系统规划、全面考虑的思想,成为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源头。
某官员患头痛多年,时发时止。前医多按风寒、风热治疗,暂效复发。鬼谷子诊之,发现头痛虽在头,病源却在肝。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头痛多随情绪波动而发或加重。更兼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脉弦有力。
鬼谷子言:此非外感头痛,乃肝阳上亢所致。治病必求于本,当从肝论治。但他不直接平肝潜阳,而是制定系统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针太冲、风池穴泻肝火,快速止痛。配合菊花、钩藤茶饮。
第二阶段:予羚角钩藤汤平肝潜阳,治其本。建议练习静坐降怒。
第三阶段:用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木,防复发。嘱亥时前就寝,养肝血。
如此治疗月余,多年头痛竟愈。官员问:前医亦用平肝药,何以无效
鬼谷子解释:单一治法如孤军作战,难奏全功。针灸速效治标,汤药缓图治本,导引巩固防复,三者配合,方得良效。更需调节情志、改变作息,消除病根。
这套系统治疗思想体现鬼谷子的谋篇智慧:
1.
明确病机:求其所因
2.
分阶段治疗:循序渐进
3.
多法配合:综合施治
4.
调动自愈:主动参与
5.
预防复发:长治久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鬼谷子非常重视生活调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情志调和,胜服灵丹。这种整体健康观念,在今天看来仍十分先进。
鬼谷子的医学思想通过弟子传入民间,与各地医疗经验融合,最终形成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系。虽然史料中直接记载不多,但仔细考察中医理论的发展脉络,处处可见鬼谷子思想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