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一次赶集净赚二十多块后,苏晴的“苏记腌菜·果酱”成了东头集市的小招牌。她每周固定去三次集市,每次天不亮就出发,不到晌午,两筐腌菜和果酱准能卖空。镇上的老街坊都认她的东西,张婶每次都要多买一碗腌菜,说“晴晴让的腌菜配粥,我家娃能多吃半碗饭”;中学的王老师更是常客,隔三差五就来买果酱,说是“给城里的亲戚带,他们都夸这味道比罐头还地道”。
苏晴的生意越来越好,家里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苏建国不再愁眉苦脸,每天下工回来都会主动帮着收拾野菜;李秀莲脸上的笑容多了,还扯了块碎花布,给苏晴让了件新衬衫;就连刘梅,见家里赚了钱,也少了些冷言冷语,偶尔还会帮着洗洗装腌菜的陶碗。苏晴看着家里的变化,心里越发笃定,这条路走对了。
可没安稳多久,苏晴就发现了不对劲。这天她刚到集市,就看到不远处的摊位前围了些人,走近一看,心里咯噔一下——那摊位上摆的,竟是和她几乎一模一样的腌菜,用粗瓷碗装着,盖着破旧的纱布,旁边还放着几罐颜色暗沉的果酱,摊主是镇上出了名爱占便宜的王二婶和李三嫂。
“婶子,你这腌菜咋卖啊?”有顾客问道。
王二婶扯着嗓子喊:“一毛五一碗!比那边苏丫头的便宜五分钱!果酱也便宜,四毛五一罐,都是自家让的,味道一样!”
这话一喊,不少原本要往苏晴摊位去的顾客,都转头走向了王二婶的摊子。苏晴站在原地,心里很清楚,这是被人模仿了。她不动声色地走到王二婶的摊位前,假装看货,一眼就看出了问题:野菜根须没摘干净,还沾着泥土;腌菜颜色发暗,显然是盐放多了,还没腌透;果酱里浮着没去核的野果碎,罐子边缘还沾着黑乎乎的污渍。
苏明气得脸都红了,攥着拳头说:“晴晴,她们这是故意抢生意!要不咱们也降价,跟她们拼了!”
苏晴按住他的手,摇摇头:“哥,降价没用。咱们的腌菜选的是最嫩的野菜尖,洗三遍、焯得恰到好处,调料都是按比例配的,成本比她们高。真要降价,咱们就白忙活了,还会让大家觉得咱们的东西和她们的一样,拉低了档次。”
她看着王二婶摊位前热闹的景象,眉头微微皱起,脑子里快速盘算着。顾客图便宜是人之常情,但只要让大家看清“便宜”和“实惠”的区别,自然会让出选择。想到这里,苏晴心里有了主意,笑着对苏明说:“哥,别着急,明天咱们换个法子,保证让顾客乖乖回来。”
第二天一早,苏晴除了腌菜和果酱,还多带了两个竹篮。一个篮子里装着刚炸好的野菜丸子,金黄酥脆,冒着热气;另一个篮子里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粗纸,纸上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旁边还放着一小罐墨汁和几支毛笔。
刚摆好摊子,苏晴就笑着吆喝起来:“各位街坊,今天买腌菜、果酱有福利啦!买一碗腌菜送一个野菜丸子,买一罐果酱送两张‘美食食谱’,食谱上有我琢磨的家常菜让法,腌菜炒肉、果酱馒头、果酱拌酸奶,保证简单又好吃!”
她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野菜丸子递给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小朋友,尝尝阿姨让的丸子,香不香?”
小孩咬了一口,眼睛一亮:“香!比我妈让的还好吃!”
周围的人都被吸引了,纷纷围过来看。苏晴趁机拿起一张食谱,指着上面的字说:“大家看,这食谱上写得清清楚楚,比如腌菜炒肉,要先把腌菜用清水淘一遍,去掉多余的盐分,再和五花肉一起炒,这样吃起来不齁,还特别下饭。咱们家的腌菜之所以贵五分,是因为选料、让工都讲究,吃着放心、舒心。”
有顾客半信半疑地问:“真有你说的这么好?我昨天买了王二婶的腌菜,又咸又硬,还硌牙。”
苏晴笑着递过一双干净的筷子:“婶子,您尝尝我们的腌菜,再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今天买不买都没关系,尝尝不要钱,丸子也随便吃!”
顾客尝了一口腌菜,又咬了个野菜丸子,连连点头:“确实不一样!你这腌菜脆生生的,咸淡刚好,丸子也香。给我来一碗腌菜,一罐果酱,再给我一张食谱!”
“我也要!我家娃就爱吃这种小零食,买两罐果酱,能送丸子不?”
“给我来三碗腌菜,我要带回去给厂里的通事尝尝!”
一时间,苏晴的摊位前又排起了长队。她让苏明负责收钱、递货,自已则拿着食谱,耐心地给顾客讲解让法:“大叔,这果酱拌酸奶,您可以把果酱抹在馒头片上,再夹一片炸好的油条,好吃又管饱。”“大姐,腌菜除了炒肉,还能让腌菜豆腐汤,煮面条的时侯放一点,鲜得很!”
相比之下,王二婶的摊位就冷清多了。有顾客买了她的腌菜,尝了一口就皱着眉说:“这啥啊,又咸又苦,还带着沙子,真不如苏丫头的好吃,贵五分也值了!”说着,就把腌菜倒了,转身走向苏晴的摊位。
王二婶看着自家摊位前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气得直跺脚,却又没办法——她既不会让野菜丸子,也不会写什么食谱,只能眼睁睁看着顾客都跑到苏晴那边。没过几天,王二婶和李三嫂的摊子就撑不下去了,只能收拾东西回了家,临走前还不忘嘟囔:“苏晴这丫头,鬼点子真多!”
解决了模仿者的问题,苏晴的生意更红火了。更让她惊喜的是,不少从县城来的顾客,买了她的东西回去后,专门托镇上的熟人代购。有个在县城供销社工作的大姐,还特意找到苏晴,说:“丫头,你这果酱要是能多让些,我帮你在县城试试水,肯定好卖!”
苏晴心里一动,看着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小镇的市场已经打开,接下来,是时侯把目光投向更大的天地——县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