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镜影深熊哲塘 > 第3章 新闻追问

新闻追问
清晨的镜城新闻中心,玻璃幕墙反射着街头泛灰的晨光。韩青鸽穿过嘈杂的编辑部,神色凝肃,手上的速记本上密密麻麻是一夜未眠后再三推敲的提问。昨夜的高层命案在几个网络频道已炸开锅,但她隐约觉得,舆论里漏掉了最关键的东西——家属的缺席,以及一种过于平静的异常。
“青鸽,警署发来最新通报,你要不要看看?”助理阿芬探头,却看到她已经打开了死者资料库页面,“你昨晚还没休息吧?”
韩青鸽没有应声,只是翻动页面,停在“家属”一栏。沈筠瑶,企业高管,独居,早年丧夫,唯一亲妹多年未归——这些信息像是故意叠加出的壁垒,不易突破。
她提起包,踩着高跟鞋疾步前行:“你帮我联系下沈筠瑶的公关部。”
“这案子不正规采访肯定推掉。”阿芬皱眉。
“那就用老办法。”韩青鸽嘴角浮现一点冷淡的笑,步伐未停。对方如果拒绝,她至少要弄清理由。新闻的意义,从来不是照搬通告。
——
镜城,沈家别墅外。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去,围栏边站着两个身穿黑灰西装的保安。韩青鸽递出记者证,对梧桐树下的摄像头微微一笑。她并不预期进门,只是以异常的耐心等待着变化。
半小时后,大门缓缓拉开,一位身材高挑的女性走出,素色套装之下凌厉的气质令人几乎无法移开目光。沈筠瑶,案发死者的亲姊。
“韩记者?”沈筠瑶的声音冷静而低缓,带着一种与生活格格不入的疏离,“你今天来,有什么想问?”
韩青鸽开门见山:“昨晚高层案发,您始终没有公开露面或者发表回应,有什么顾虑吗?”
沈筠瑶沉默,眼底快速掠过一丝波澜,转瞬即逝:“这是家事,也是警方调查进展。如今正处敏感期,我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曲解。”
“但是昨晚的新闻稿,您的身份信息甚至有意避开——只提‘家属’,不提详细关系。”青鸽目光清澈而直接,“您与死者之间有不可见的压力吗?”
沈筠瑶嘴角微微一紧,却依然控制着语气:“这份稿子由公关部负责编写。家里确实有一些旧事,但与案情无关。这么说吧,有些伤痕最好留在内里,不必示人。”
“既然是新闻,真相才最重要。”韩青鸽没有退让,“您的亲妹很多年未露面,据说她曾与社会事件有关。这件案子绝非寻常命案,您的家庭背景或许能帮助我们看清案情。”
保安上前一步,沈筠瑶打断他们:“不用。韩记者,这件事情,我会考虑在警署有正式进展时再公开答复。至于亲情——它跟死亡一样,都是令人恐惧的词语。”
她回身步入雾气之中,背影比话语更遥远。韩青鸽在原地沉默良久,思索着一句无声的质问:家属不是避嫌,而是某种根深蒂固的隔绝。
——
当天下午,韩青鸽回到新闻中心,立刻开始翻查死者和家属的过往档案。镜城警署的舆情通报一如既往地谨慎,而案发夜的监控资料却显示死者最后通话对象正是沈筠瑶。
她拨通法医陆望舒的电话,对方接得很快:“我正好刚结束尸检,有什么线索?”
“监控和通话记录显示,沈筠瑶在案发前与死者有五分钟以上的语音交谈。”韩青鸽语速加快,“你尸检时有发现关于死者家属的痕迹吗?比如外来指纹,或者与死者生活习惯有关的变化?”
陆望舒声音依旧平静:“暂未发现外力干预,但死者服用了微量的安定类药物,这在她以往的l检记录里没有出现过。你怀疑有人在精神层面制造了压力?”
“有可能。”青鸽继续追问,“案发现场除血迹以外,卧室地毯上有一块被清洗过的水渍痕迹,警方没在通报里提。这一细节有意义吗?”
陆望舒顿了顿:“理论上,这是死者自已清理,但时间点和工具都值得细查。有些事物,总是在被掩盖。”
青鸽收线,心头愈发沉重。她调取资料一页页比对,突然发现沈家户籍档案出现了一点异常:沈筠瑶户口变更时间比媒l公开信息早了三个月,而她那位“多年未归”的妹妹却在通一时段办理了出境手续。镜城出入境标记里,妹妹的名字赫然在列,但无任何回城记录。
她转身对阿芬说:“去查沈家的财务报表,还有那位妹妹近年来的海外活动。公关部的随行车昨晚在案发地出现过,这是警署通告里没有的细节。”
阿芬瞪大眼睛:“你是怀疑他们在掩盖什么?”
“不是怀疑,是必须验证。”青鸽斩钉截铁。
——
当天下午,镜城警署内,刑侦支队长谷一盛正在与陆望舒和心理咨询师林霁云会面。陆望舒刚交完尸检报告,林霁云则翻阅着案情资料,神色凝重。
“死者确实有心理压力迹象。”林霁云轻声道,“她有极强的自我防御,但家中环境持续紧张。沈筠瑶曾数次寻求心理咨询,但死者的社交圈却始终闭合。”
“家属背景很复杂。”谷一盛摸着下巴,“我刚收到青鸽记者的反馈,如果家属有人隐瞒过去,那么嫌疑点绝不只是亲情。”
陆望舒问:“你打算在媒l公开之前,让韩青鸽参与案件研讨?”
谷一盛点头,眼神里闪过一丝深意:“她有新闻敏感力,在有些角度比我们更快一步。既然案情扑朔迷离,不能排除家属配合调查的必要。”
“沈筠瑶是强势女性,心理防线极厚。”林霁云语气平缓,“如果她决定合作,或许能打开死者的心理死角。”
对话间气氛短暂凝结,仿佛案情中的每根线索,都在空气里碰撞升温。
——
傍晚,镜城市中心,韩青鸽凭着新闻记者证件进入案发公寓。房间里还留着警方的封锁痕迹。她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翻查死者遗物——抽屉里找出一本泛黄的日记,封页夹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容颜模糊的女孩和沈筠瑶肩并肩,背后是镜城初冬的夜色。
韩青鸽将照片拍下,随手拨通了林霁云的号码。
“林老师,我有些问题……这张照片,能用心理学角度分析吗?据你的经验,死者生前对家属的敌意和依赖会互相折磨人到什么程度?”
林霁云在电话那端静默片刻,声音低沉而温和:“亲情的矛盾,尤其是原生家庭的裂缝,有时侯正是最深的谜题。照片里的距离和神态,代表着死者既渴望被理解,又羞于表达。沈筠瑶,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依靠,也是最大的障碍。”
“原生家庭,”韩青鸽心头浮现死者的伤痕,“或许她不是被某个人夺去生命,而是被几十年未解的秘密所吞噬。”
林霁云语调柔和:“把你手上的线索都汇总,我会尽快整理死者的心理档案。案情的下一步,可能就埋藏在这些旧物里。”
韩青鸽收好日记和照片,走回窗前,远处镜城的夜色好像有无数暗影在静静流淌。
——
夜色渐至,她返回编辑部时,阿芬已将沈家财务与亲属活动资料汇总。最新的信息里显示出许多国际转账,日期与案发夜前后巧合得让人心悸——仿佛,一场隐秘交易在死亡的前一天悄然完成。
韩青鸽深呼吸一口,像在新闻世界的暗流里游弋。她清晰地意识到,一个家族的裂痕要比任何尸检和犯罪手法更难以修复。镜城的夜色里,真相正浮出水面,但离开那一层镜影还有很远。
她随手关掉电脑,目光凝向窗外。新闻不是答案,而是更深的谜底。远方的灯光逐渐稀薄,城市里,令人窒息的谜团尚未解开;而她的追问,也只刚刚开始。
下一刻,她起身,步入尚未完结的夜——案情的另一条线索,正等待她在镜城的深处继续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