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齐将所有的木箱都收进空间,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地下室,确认没有遗漏后,这才准备离开。
临走前,杨齐没有将巨石从空间里拿出,放回原位,而是换上一块比较小的石头,堵住了洞口。
这一块巨石,杨齐已经决定留在空间里,说不定什么时候能够用上。
回到山脚下,杨齐取出偏三轮,心情激动地驶离门头沟。
这一趟的收获远超预期,不仅得到了大量黄金,更重要的是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
杨齐深知这些东西的分量,也明白沈家的良苦用心,这不仅是财富,更是沈家的传承。
回到家里,杨齐没有说自己去干嘛了,也没有人问。
接下来两天,杨齐去看了捕兽夹。
晚上,杨齐搂着沈若初,轻声道:“若初,城隍庙的宝藏我已经取出来了。”
沈若初闻言,立即坐直了身子:“真的?里面都有些什么?”
“三箱黄金,大概有六百根大黄鱼,还有不少古董字画。”杨齐顿了顿,“其中有一幅宋徽宗的《瑞鹤图》,还有不少宫廷玉器。”
“那这些东西你都放好了吗?”
“放心,都放好了,只要我不说,没人能够找到在哪里。”
“那就好,你谁都不告诉在哪里,你自己知道就好。”
“好,我知道了,还有等过几年,这三箱大黄鱼就交给小川,至于那些文物,也分一部分给他。”
“好,那沈家老宅的宝藏,你打算怎么办?”
“我明天去看看再决定吧!”
“我和你一起去吧!”
“不用,我一个人去就可以了。”
“那你小心。”
第二天,杨齐就推上自行车就出发了。
沈家老宅在南锣鼓巷。
杨齐按照沈若初给的地址,独自来到沈家老宅附近。
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光是这大门看起来就知道这在以前,不是一般人家,只是因为没有保护好,现在这大门已经斑驳不堪,门环也早就被撬走了。
杨齐骑着自行车,装作路过的行人,绕着老宅转了一圈。
院墙上的青砖多有剥落,墙角杂草丛生,显然没人在乎。
回到门口,杨齐准备进去看看。
“哎,小同志,没见过你呀,干什么的?”坐在门口的几个老娘们问道。
杨齐毕竟推着一辆自行车,穿着虽然简单,但没有一个补丁,所以,问话的大娘语气也是挺客气的。
“婶子,我这不刚刚调动工作嘛,就想着熟悉一下环境,顺便看看哪里有空房子,我就去街道办租一下。”杨齐笑着解释道。
“小同志,你是在哪里工作?”
杨齐胡诌道:“就咱们街道办。”
“街道办呀,那可是干部,不过这空房子可不好找,咱们院里也没有。”另一个大娘说道。
杨齐把自行车停到墙边,来到几个老娘们旁边,“婶子,你们一直住在这个四合院吗?”
“不是,听说这四合院是一个地主家,后面才分给我们的。”
杨齐点了点头,继续和几个老娘们东扯西扯的聊着。
“婶子,可以带我进去看看吗?”
“你要到我们院里?”
“对,就是随便看看,以后好开展工作。”
几个老娘们已经相信杨齐是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了,“当然可以,我带你进去。”
“我自行车放门口没事吧!”
“没事,我们给你看着。”一个正在纳鞋垫的大娘说道。
“好嘞,那就谢谢婶子了。”
杨齐跟着大娘穿过斑驳的大门,迎面是一个宽敞的庭院。
院中铺着青石板,但已经碎裂不堪,缝隙间长满了杂草,四周围绕着几间厢房,门窗上的朱漆早已褪色,显得有些破旧。
“这院子以前可气派了,之前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后院还连着一个花园,不过现在已经改成住房,这四合院一共住了二十几家住户。”大娘边走边介绍。
杨齐装作不经意地打量着四周。
“婶子,这院子住着还习惯吗?”杨齐随口问道。
“嗨,凑合住呗,就是房子太老了,一下雨就漏。”大娘叹了口气,“街道办说要修缮,可说了好几年也没动静,同志,你可得帮忙好好反应一下。”
“放心,婶子,等我上班了,就给你们反应一下,让街道办尽快安排人来看看,你带我去中院和后院看一下吧!”
“行,没问题。”
四合院里的其他住户看到杨齐,都好奇的上前询问几句。
大娘笑着解释几句,听到是街道办的,纷纷表示欢迎。
终于,在中院,杨齐看到了这一次的目的——水井。
“婶子,你们这四合院里还有一口井呀!”
“有这口井,院里的住户都方便了不少。”
“就中院有吗?”
“对,就一口。”
宝藏就在这口井了,杨齐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朝水井走去,“婶子,这两年干旱,这口井没受到什么影响吧!”
“影响肯定是有点,就去年,这水降下去了不少,而且还有点混,不过今年好多了。”
“那就好。”
想要把井里的宝藏悄无声息的拿走,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只能以后看看,有没有结婚,把这座四合院买下来,再取宝藏了。
水井已经看到了,杨齐跟着大娘随便看了一下,就提出告辞。
骑上自行车,杨齐便直接回家了。
回到家里,杨齐把沈家老宅的情况和沈若初说一下了。
“既然拿不出来,那就先放在那里吧,反正没人会发现。”
“只能这样了,就是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好东西?”
“好东西肯定不少,毕竟这可是我们家的老宅,东西不会比城外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