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里的杨清,看了一遍回信后,就拿着信和样报兴高采烈的跑向杨齐家,连饭都没来得及吃。
“娘,我去二伯家。”说完,杨清已经跑出家门。
张小菊刚想说什么,就已经看不到杨清的身影了,“这疯丫头,风风火火的,连饭都不吃了。”
当杨清气喘吁吁的跑到杨齐家里时,一家子正吃着饭呢!
“大妮来了,快来吃饭。”
“二伯母,我找我哥。”
杨齐已经看到杨清手里拿着的东西,也猜测出应该文章被采用了。
放下碗筷,来到杨清面前,“来,我看看。”
杨清把样报递给杨齐,“哥,还有这个笔记本,也是报社寄过来的。”
杨齐看了一下样报,文章确实是杨清写的那篇,“不错,先吃饭吧!”
杨齐和杨清坐下后,一家子的眼神都盯在两人身上。
“这报纸是怎么了?”沈若初问道。
“嫂子,你看这篇文章,是我写。”杨清把报纸递给沈若初。
“真的?咱们家里要出一个大作家了。”
一家子轮流都看了一遍报纸上的文章,不停夸赞着杨齐。
“好了,好了,先吃饭。”
杨清被夸得脸颊微红,低头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晚饭后,杨一家子坐在堂屋里。
“这次文章发表只是个开始,以后有什么打算?”杨齐问道。
“哥,我想继续写下去,这次投稿成功给了我很大信心,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写作。”
“那就好好写,不过要记住,厂里的工作不能松懈了,最重要的的一点就是,现在形势特殊,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心里要有一个数,下笔前要多思考。”
“我知道的,哥。”杨清认真地点点头。
“有了新文章,依旧是投稿这个报社,等有了名气之后,再考虑那些主流报纸。”
“哥,我这才写了一篇文章,以后还说不定呢!”杨清虽然高兴,但也知道现在的情况。
“咱也要有目标嘛!”
杨清离开前,还和众人说了,不要和外人说这事,自家人知道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清除了每天看报纸,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外,还时常拿着笔记本下到车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
一个月后,杨清又完成了一篇新作。
这次写的是钢铁厂工人艰苦奋斗的故事,融入了很多亲身见闻,文章完成后,很有深度,不过第三段的描写可以再细腻些,人物的对话也要更符合身份。”
杨清认真地记下每一条建议,又修改了整整三天。
当再次把稿子交给杨齐时,杨齐看了一遍后,都忍不住赞叹:“进步很大,可以寄出去了。”
这次投稿比上次顺利得多,不到两周,杨清就收到了采用通知。
更惊喜的是,编辑在信中鼓励杨清继续创作,表示期待看到更多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优秀作品。
这可把杨清高兴坏了,编辑的话给了杨清极大的鼓励,即使稿费仅仅只是一本笔记本,杨清也是有着无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