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工业部领导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开闭门会议,杨齐作为接待组成员也获准列席。
冶金工业部革命委员会主任环视一周,目光最终落在周守信和杨齐身上:“周守信同志,杨齐同志,你们都是第一钢铁厂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明天考察团将前往钢铁厂实地参观,你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请主任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两人异口同声地回应,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回到家里杨齐就和老爹说起了明天钢铁厂的参观事宜。
“放心吧,好几天前就接到通知了,已经做好了接待。”
“那就好,特别是安全方面,一定要注意,明天除了考察团外,还有不少国家领导人要去。”
“好。”
第二天,考察团一行人前往第一钢铁厂。
厂区道路清扫得一尘不染,高炉和厂房外墙都重新粉刷过,工人们穿着崭新的工作服列队欢迎。
杨齐跟在考察团后面,注意到皮埃尔先生不时与身旁的专家低声交谈,眼神中透着专业性的审视。
参观从原料车间开始,皮埃尔先生对铁矿石的筛选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频频驻足观察,不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说对铁矿石的兴趣更浓。
当考察团来到炼钢车间时,巨大的高炉正喷吐着炽热的钢水,火光映照在每个人脸上。
皮埃尔先生突然指着某个设备问道:“这个转炉的容积是多少?”
杨富贵直接回答:“22吨。”
陪同的翻译立即给考察团翻译。
两人随即就技术参数深入交流起来。
趁着这个间隙,杨齐悄悄观察其他外宾的反应,发现他们都在认真记录,不时交头接耳。
午餐安排在厂里的招待所,席间皮埃尔先生特意举杯致谢:“贵厂的工人真是吃苦耐劳。”
这番话通过翻译传达后,在场的中方人员脸色都变了变。
其他的不说,光说工人,那意思也不言而喻了。
在场的领导都知道,现在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就钢铁厂的生产设备和工业与高卢国相比,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只剩下工人的精神可以夸奖了。
下午的座谈会上,气氛更加活跃。
当谈到技术合作时,皮埃尔先生突然提出:“我们愿意提供最新的连铸设备图纸,但需要贵方提供相应的矿石资源作为交换。”
这个提议让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杨齐看到冶金部的领导们快速交换着眼色,而周守信则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
冶金工业部革命委员会主任轻轻敲了敲桌面,率先打破沉默:“皮埃尔先生的提议很有建设性,不过我们需要时间进行内部讨论。”
这一次会议匆忙结束,具体的合作方式没有定下来。
当晚,冶金工业部的会议室灯火通明,一场紧急会议正在召开。
各部门负责人激烈讨论着皮埃尔提出的合作条件,有人主张抓住技术引进的机遇,也有人担忧矿石资源外流会影响国家长远发展。
杨齐作为记录员坐在角落,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
接下来几天,考察团继续在各地参观考察,而冶金工业部的内部讨论也愈发深入。
杨齐下班后,看着老爹愁眉苦脸的样子,忍不住问道:“爹,您对这次合作怎么看?”
杨富贵放下手中的茶杯,叹了口气:“技术引进确实是个机会,但代价也不小,连铸设备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可如果矿石资源外流过多,将来我们自己的发展可能会受制于人。”
考察团参观的工厂不仅仅只是钢铁厂,还有其他的工厂。
经过几天的讨论,关于合作的事宜终于有了初步的敲定。
中方愿意提供部分矿石资源,但要求高卢国不仅提供设备图纸,还需派遣专家协助技术落地,并承诺在未来五年内持续提供技术支持。
这一方案既考虑了当前的技术需求,又兼顾了长远发展。
皮埃尔先生听完翻译后,露出了赞赏的笑容:“贵方的提议很有诚意,我们可以进一步商讨细节。”
接下来的谈判中,双方就技术转让的具体条款、矿石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等展开了细致讨论。
当然,具体的谈判情况,杨齐还没有资格参加,只有在考察团参观工厂的时候,才会陪着一起进行参观。
半个月后,高卢考察团结束了在华夏的访问,带着初步的合作意向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这一次的接待,杨齐虽然只是打酱油,但在履历上多了一笔。
结束了这一次的接待,杨齐的工作内容也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