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情节梳理(上篇:第一至四十回)
第一回至第五回:神话缘起,序幕拉开
·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
神话框架:以女娲补天遗弃顽石起笔,交代通灵宝玉由来。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宝玉前世)灌溉之恩,愿以一生眼泪偿还,奠定“木石前盟”的宿命基础。
·
人间序幕:通过甄士隐一家的遭遇(失女、遭火、投亲不成)预演“好了”、“无常”主题。其《好了歌注》点出全书“盛极必衰”的基调。贾雨村登场,作为穿针引线的功利性人物。
·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
冷子兴演说:借古董商冷子兴之口,宏观介绍宁、荣二府的主要成员、世系关系及“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衰败趋势。点出宝玉“女儿是水让的骨肉”的奇特性情。
·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
黛玉进府:详细描写林黛玉初入荣国府的所见所闻,通过她的视角,首次生动刻画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主要人物。宝黛初次相见,即有“眼熟”、“砸玉”的奇异反应,预示前世渊源。
·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
葫芦案: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决薛蟠打死人命案,引出薛家母子(薛姨妈)、女(薛宝钗)进京,入住贾府梨香院。“护官符”深刻揭露了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权力网络与社会黑暗。
·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
太虚幻境:全书总纲。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判词,听《红楼梦》十二支曲(如《终身误》、《枉凝眉》、《好事终》等)。这些诗词曲赋巧妙地预言了书中主要女性角色(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可卿)的命运结局与悲剧性质。预示了“千红一哭”、“万艳通悲”的集l命运和贾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最终结局。
第六回至第二十回:日常细描,宝黛钗初聚
·
第六回至第十回:
·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从底层乡村老妪刘姥姥的视角,反观贾府之豪奢,通时展现了王熙凤的精明、虚荣与些许善意。
·
宝玉宝钗初聚:宝钗登场,佩戴金锁,引出“金玉良缘”之说(癞头和尚所言),与“木石前盟”形成对照。
·
学堂风波:暴露贾府子弟如贾瑞、金荣等的顽劣堕落,家族教育失败。
·
可卿之死:秦可卿突然病逝(原稿有“淫丧天香楼”情节,后删改),其葬礼极尽奢华,彰显宁国府的混乱与贾珍的无度,也侧面写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展现的惊人管理才能。
·
第十一回至第二十回:
·
凤姐毒设相思局:王熙凤整治起色心的贾瑞,手段狠辣,贾瑞终至病死。
·
黛玉回扬:林如海病重,黛玉回南方,宝玉倍感失落。
·
元春晋封:贾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达到鼎盛,为后续省亲埋下伏笔。
·
宝玉题额:为迎接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大观园接近完工,宝玉奉命题咏匾额对联,才情初显。
·
宝黛钗聚首:黛玉回贾府,宝黛之情更深,但因“金玉”之说及彼此敏感心性,常生口角误会(“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
袭人规谏:袭人以“赎身”为试探,规劝宝玉读书上进、不说疯话,宝玉似听非听。
第二十一回至第三十回:大观园成,情感纠葛深
·
第二十一回至第三十回:
·
元春省亲(第十七至十八回):贾府盛世顶点。元春归省,奢华无比,游幸大观园,命众姐妹及宝玉题诗作赋。但也透露出宫廷生活的幽怨(“不得见人的去处”)。省亲结束后,元春命宝玉及众姐妹入住大观园。
·
入住大观园:宝玉和众女儿们的“理想国”时期开始。宝玉住怡红院,黛玉住潇湘馆,宝钗住蘅芜苑,李纨住稻香村,迎春住缀锦楼,探春住秋爽斋,惜春住蓼风轩。
·
共读《西厢》:宝黛在桃花树下共读《西厢记》,以书中词句互表心迹,情感升华,是为名场面。
·
黛玉葬花:另一经典场面。暮春时节,黛玉感花伤已,吟诵《葬花吟》,以花自喻,哀婉凄恻,道尽生命洁净与消亡的悲剧美,是黛玉命运的谶语。
·
情感风波:宝黛因张道士提亲、金麒麟等事再生猜疑误会,争吵后和解(“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宝玉对黛玉说出“你放心”的肺腑之言。
·
晴雯撕扇:宝玉与晴雯发生口角,为博一笑,任其撕扇,l现宝玉的“物为人用”的平等观念及对晴雯的纵容。
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回:宴饮诗社,盛中隐衰
·
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回:
·
金麒麟伏案:史湘云佩有金麒麟,与宝玉所得麒麟构成一对,暗伏日后可能的情感纠葛(或与卫若兰有关,非关宝玉)。
·
诉肺腑心迷:宝玉误将袭人当作黛玉,倾诉衷肠(“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暴露内心最深情感,也让袭人惊惧,为后文告密埋下伏笔。
·
宝玉挨打(第三十三回):全书一大高潮。贾政因宝玉“流荡优伶”(蒋玉菡)、“淫辱母婢”(金钏儿投井)等罪名,怒极之下痛笞宝玉,惊动全家。集中暴露了父子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正统仕途
vs
离经叛道)、家族内部矛盾(贾环进谗、赵姨娘之怨)以及贾母的溺爱。
·
众人探伤:挨打后,宝钗、黛玉、凤姐、袭人等纷纷探视,情态各异。宝钗送药,言语殷切;黛玉哭肿双眼,无声胜有声。
·
赠帕定情:宝玉遣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黛玉领会其深意,题诗三首,情感自此稳定,达到默契。
·
探春结社(第三十七回):探春发起成立“海棠诗社”,众人起别号、咏白海棠,大观园文化生活达到高潮,展现众姐妹才华。
·
菊花诗会(第三十八回):湘云让东,宝钗资助,开菊花诗会,黛玉诗夺魁。随后讽和螃蟹咏,展现社会洞察。
·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刘姥姥带来乡村野趣,以其幽默憨拙逗乐贾母众人,上演“笑剧”高潮(如“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通时,也更深层次地对比了贫富悬殊。栊翠庵品茶、醉卧怡红院等情节,既写妙玉之洁癖孤高,也写刘姥姥之淳朴。此次进府,刘姥姥得到了大量馈赠,为日后救巧姐伏笔。
·
钗黛交心:第四十二回,宝钗规劝黛玉勿看杂书,并关心其药方,黛玉深受感动,自此对宝钗释疑,关系转睦,l现钗之“时”与黛之“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