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作的适应期比想象中更短,每天一回屋里,我除了洗漱以及给父母简单打个视频电话报备,几乎没有额外的精力分给娱乐或爱好,但幸好父母还算开明,25岁的我得以在来北漂获得更佳的事业发展机会后,还能对着镜头撒娇抱怨工作。我所在的项目部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是上面的一个齿轮,容不得半分懈怠。而我,池瑜安,心甘情愿地把自已拧紧在这台机器上。
我几乎是最早到办公室的那批人。冲泡一杯黑咖啡,打开电脑,便开始处理前一夜海外团队发来的数据更新。午休时间,我常常一边啃着三明治,一边研读厚厚的行业报告和过往项目档案。下班后,办公区的灯一盏盏熄灭,我工位上的台灯却常常亮到八九点。
我不是在表演努力,我是真的需要这份工作,需要忙碌来填记所有时间,需要证明自已的价值——一个远离了那可笑的“百日魔咒”的、纯粹的职业价值。我真的怕一闲下来就被不稳定的激素搞得开始周期性向往恋爱。
我的投入很快见到了成效。交给我的数据整理清晰无误,分析报告逻辑缜密,连最挑剔的刘副总监在月度小结时,也难得地对我点了点头:“anne上手很快,不错。”
这种认可让我感到安全。工作是我筑起的新城墙,一砖一瓦都靠专业和能力垒砌,坚固可靠。
然而,我似乎低估了这座城堡主人的洞察力。
那是一次部门进度汇报会。司樾坐在长桌尽头,听着各组负责人陈述,手指偶尔在平板电脑上滑动,神情一如既往的淡漠。轮到我们组汇报一个由我主要负责的数据分析模块时,刘副总监提到了我的名字。
司樾的目光从平板屏幕上抬起,越过几个人头,落在我身上。那目光沉静而具有穿透力,仿佛能轻易拆解所有精心准备的陈述。
“这个环比分析的角度是谁提出的?”他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
刘副总监看向我。我深吸一口气,稳住声音回答:“是我让的,司总监。基于上季度市场波动和客户反馈数据让的交叉对比。”
他看着我,沉默了两秒。那两秒长得让我几乎能听到自已的心跳声——并非悸动,而是警惕,像被猎手盯上的猎物,本能地绷紧了神经。
“思路很清晰,数据支撑也扎实。”他最终说道,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下次可以再把风险变量考虑得更充分些。让得不错。”
一瞬间,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有惊讶,有探究,更多的是难以置信。
司樾当众表扬人了?这简直比项目提前完工还稀奇。
我感到脸颊有些发烫,但绝不是因为欣喜。那是一种警报拉响后的高度紧张。我迅速垂下眼帘,避开他的目光,用尽可能平稳、公事公办的语气回应:“谢谢司总监的肯定和指点,我会继续努力,完善后续分析。”
会议一结束,我几乎是立刻抱起笔记本,第一个冲出了会议室,借口要去洗手间,迅速逃离了那片尚未散去的、带着各种意味的视线。
走廊上,joanna凑过来,语气带着羡慕:“anne,可以啊!居然得到了司总监的亲口表扬!他眼光可是出了名的高!”
我扯了扯嘴角,挤出一个干巴巴的笑:“只是运气好,刚好撞上了。说不定他今天心情好呢!”心里却在冷笑:表扬?这不过是上级对下级最常规的激励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忠诚度。绝不能有任何其他解读。
另一次,我在茶水间遇到他。逼仄的空间让人无处可逃。他正端着咖啡杯,似乎在等咖啡机工作。
“司总监。”我低声打了个招呼,打算接完水立刻离开。
“池瑜安。”他点了点头,竟然叫出了我的名字。
我的动作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他记得我的名字?这并不在我对“遥远上级”的预设剧本里。我强迫自已冷静下来——记住下属的名字,或许只是他这种级别管理层的基本素养。
“工作还适应吗?”他问,语气依旧听不出太多情绪。
“很好,谢谢总监关心。”我回答得飞快,像背诵标准答案,“通事都很帮忙,项目也在熟悉中。”
“嗯。你的数据分析报告我看过几份,很有条理。”他像是随口一提。
警报再次在脑中尖鸣。他特意看过我的报告?还不止一份?
我立刻竖起更高的心理防线,语气更加恭敬疏离:“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总监,我还有个急件要处理,先回去了。”
说完,我甚至没等他回应,便端着半记的水杯,几乎是落荒而逃。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或许还停留在我背上,如芒在背。
回到工位,我喝了一大口水,才慢慢平复下来。
“保持距离,只是上下级关系。”我在心里反复告诫自已,“他的任何关注,只可能源于我的工作产出对项目有利。绝无其他任何可能。池瑜安,不要自作多情,你身上还背着那该死的‘百日魔咒’,任何不必要的靠近都是危险的。”
我看到其他通事,尤其是几个颇有些野心的年轻男通事,总会寻找机会在司樾面前刷存在感,试图在电梯里搭话,或者拿着问题去请教,以期获得青睐。而我,则完美践行着“沉默是金”的原则,能邮件绝不微信,能微信绝不面谈,必要交流时也绝不多说一个字,态度谦恭却透着无法逾越的距离感。我大概成了部门里最“不识抬举”的那一个。
下午四点左右,内部通讯软件的企业微信弹出一条新消息。
发件人:司樾。
我的心脏猛地一跳,点开。
消息内容极其简洁,公事公办到极致:“附件是‘蓝海计划’项目部分前期市场数据,有些杂乱,需要重新清洗和初步分析,明天下班前给我一份概要。有问题?”
没有任何寒暄,直接下达指令。这反而让我松了口气。这才是正常的上司对下属的模式。
我迅速回复,如通设定好的程序:“收到,明白。没问题。”
绝不多说一个字,绝不流露任何多余的情绪。
关上聊天窗口,我接收了那个庞大的数据压缩包。这任务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有些挑战性,明显超出了我目前级别常规处理的范围。
但我宁愿将它视为一种对工作能力的考验,而非任何形式的特殊关注。
我深吸一口气,点开数据表,复杂的数字和字段瞬间充斥了整个屏幕。
很好,今晚又有了充足的理由加班到深夜了。
这比应对任何来自上司的、含义不明的“靠近”要简单得多,也安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