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深潭般的眸子平静地扫过群情激愤的同僚,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喧嚣:“诸公所言,皆老成谋国之论。陈明遇之能,或有可取。然河南、湖广,乃天下腹心,漕粮税赋所系,非比寻常。陈明遇新练之军,锐气或盛,然根基未稳。若授其全权,统辖两省之地,数十万兵马钱粮尽握其手诸公可曾想过,此子一旦功成,拥兵自重,挟平寇之威,其势若何?”
温体仁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每一个字都像冰冷的石子投入心湖:“前唐藩镇之祸,殷鉴不远。祖宗立法,以文驭武,分权制衡,防微杜渐,深意正在于此!今日若为剿一贼酋而坏此百年根基,纵得一时之利,恐遗百代之患!此非杞人忧天,乃不得不防!”
温体仁不再看圣旨,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天空,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仿佛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的疲惫:“再者,河南凋敝,湖广亦非富庶。骤然加封总督,节制两省,其所需兵饷粮秣,何止倍增?户部空虚,内帑如洗,陛下之忧,我等岂能不知?若为此虚名,再耗竭国库,激起地方民变,则剿寇未成,肘腋之祸已生!此乃舍本逐末,祸乱之源也!”
温体仁一番话,有理有据,有节有度,将祖宗成法、藩镇之祸、钱粮重负三座大山,稳稳地压在了那份圣旨之上!
他并未直接否定陈明遇的能力,却将加封的后果推演到了足以动摇国本的地步!字字句句,皆是老成谋国!
阁臣们脸上的激愤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索和凝重。
张至发捻着胡须,眉头紧锁。孔贞运、王应熊等人也默然不语。
温体仁的话,如同冰冷的铁索,捆住了他们最后一丝为平寇大计冒险的冲动。
“首辅大人高瞻远瞩,思虑深远!”
张至发最终长叹一声,拱手道:“是下官等虑事不周了。此旨确乎不妥!当拟封还?”
“附议!”
“附议!”
阁臣们纷纷表态。
温体仁微微颔首,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表情。他提笔,饱蘸浓墨,在那份明黄的圣旨背面,以端凝方正、力透纸背的馆阁体,写下了代表内阁最终裁决的两个大字:“封还!”
墨迹淋漓,如同两座沉重的大山,死死压住了圣旨上朱砂字迹。
王德化捧着这份被内阁封还的圣旨,失魂落魄地退出了文渊阁。
乾清宫,东暖阁。
崇祯枯坐在御座里,如同一尊正在风化的石像。他面前,摊开着那份被封还的圣旨。他枯瘦的手指,死死抠着御座冰冷的鎏金扶手,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呈现出骇人的青白色,指甲深深陷入木料之中。
“祖宗成法!”
崇祯干裂的嘴唇无声翕动,吐出这几个字:“好好一个老成谋国!好一个防微杜渐,你们你们是要眼睁睁看着看着朕的江山被流寇一寸寸撕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