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毕告辞时,萧侍郎亲自将张墨送到二门,临别前,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明日大朝会,陛下或许会问及赵州平叛细节,将军可稍作准备。”
这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信息。张墨深深一揖:“多谢大人提点。”
次日凌晨,张墨依品级穿戴整齐,前往皇城参加大朝会。像他这样的四品闲散将军,通常并无固定班位,也无发言资格,只是站在大殿后方,充作仪仗和背景。
果然,朝会进行到一半,处理完几件常规政务后,龙椅上的皇帝似乎想起了什么,目光扫向后方,开口道:“朕记得,平定赵州叛乱的那个张墨调回京中了,可在殿上?”
殿内顿时一静。无数道目光投向站在后排的张墨。
张墨深吸一口气,出列行礼,声音沉稳:“臣张墨,叩见陛下。”
“嗯。”皇帝看着他:“赵州之事,你做得不错。朕当时只听军报,今日你且说说,叛军为何能顷刻坐大?又是如何一击而破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敏感。说深了,可能触及地方吏治腐败,引发文官不满;说浅了,又显不出自己的能耐,且可能被质疑战功。
张墨早已得萧侍郎提示,心中已有腹稿。
他从容应答,重点描述了叛军核心与胁从的区别,强调了速战速决以避免更多生灵涂炭,并突出将士用命、陛下天威所致。
对于地方吏治,只模糊提及“灾荒之下,小吏或有失职,致使民有怨言”,轻描淡写地带过,主要矛头对准匪首蒋方烈的狡诈残暴。
皇帝听完,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嗯,知进退,识大体。不错。退下吧。”
虽然皇帝没有额外的表示,但能在御前从容对答,并且给满朝文武留下一个“知兵、懂事”的印象,对张墨而言,已是一次小小的胜利。
他注意到,七皇子赵铎站在前列,面色平静,但眼神微冷。而另一位年纪稍大、气质更为温和的四皇子赵琛,则似乎多看了他两眼。
散朝时,张墨故意放缓脚步。果然,那位在萧府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个武将京营指挥使秦岳走了过来,与他并肩而行。
“张将军今日御前对答,颇有名将之风。”秦岳低声道:“改日有空,可来京营走走,切磋一下骑射。”这显然是一种善意的信号。
“秦指挥使过奖,改日必当登门请教。”张墨拱手道。
在圣京城的日子似乎不再那么平静无波,暗地里的水流开始加速涌动。
张墨知道,他这只被搁置的“困龙”,已经开始引起各方注意,京城的棋局,他已被正式纳入其中。
只是他还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他人重视,毕竟自己就是一个闲散的,无职无权的武官而已。
自大朝会后,又过了些平静无波的日子。
张墨每日依旧去兵部点卯,在档案房的故纸堆中消磨时光,偶尔与那位秦岳指挥使相约校场,切磋骑射,交流些军旅心得,关系渐渐熟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