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燃校园时代 > 第一章

林砚之在一片刺目的白光里睁开眼时,鼻腔里还萦绕着消毒水的涩味。她猛地坐起身,却发现自己正趴在高中教室的课桌上,胳膊下压着的数学试卷墨迹未干,右上角的分数红得刺眼——58分。
窗外的香樟树影婆娑,蝉鸣聒噪得像要把夏天煮沸。讲台上,数学老师唾沫横飞地讲着解析几何,粉笔灰簌簌落在他的蓝衬衫上。林砚之掐了自己一把,尖锐的痛感让她眼眶发热——她真的回来了,回到了十七岁,回到了改变一切的那个夏天。
上一世,她就是在这个夏天彻底垮掉的。父母离异的争吵像淬了毒的针,扎得她夜夜失眠;暗恋的学长周明宇被隔壁班的苏曼琪挽着手走过操场,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开始逃课、翻墙去网吧,成绩一落千丈,最终只考上一所三流大学,毕业后在拥挤的写字楼里做着重复的工作,三十岁那年因长期熬夜加班猝死在键盘前。
林砚之!这道题的辅助线怎么画数学老师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全班的目光齐刷刷投过来,其中夹杂着苏曼琪毫不掩饰的讥诮。上一世,她就是在这样的注视下红着脸站起,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字,从此成了班里公开的笑柄。
但此刻,林砚之深吸一口气,走到黑板前。那些曾经让她头痛欲裂的公式定理,此刻在脑海里清晰得像刻上去的一样。她握着粉笔的手稳定有力,辅助线一画而就,解题步骤行云流水,甚至连老师没讲到的简便算法都写了出来。
教室里鸦雀无声。数学老师推了推眼镜,语气缓和了些:思路很清晰,坐下吧。
林砚之回到座位时,瞥见苏曼琪错愕的表情,嘴角微微上扬。这一世,她不要再做那个活在别人阴影里的胆小鬼。
放学铃声响起,林砚之收拾书包时,周明宇抱着篮球从门口经过,阳光在他发梢镀上金边。上一世,她每次看到他都要低下头,心跳得像要撞碎肋骨。但现在,她只是平静地看了一眼,便转身走出教室。
砚之!等等我!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是她的同桌兼唯一的朋友陈曦。小姑娘扎着马尾,脸上带着婴儿肥,你今天好厉害啊,数学老师都对你刮目相看了!
林砚之笑着揉揉她的头发。上一世,陈曦是唯一一个在她落魄时还愿意跟她说话的人,可后来自己却因为自卑,渐渐疏远了她。
以后我们一起刷题吧。林砚之说。
陈曦眼睛一亮:真的吗太好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之像变了个人。她不再理会父母偶尔的争吵,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和陈曦一起泡在自习室,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大胆地向老师请教。她的成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从班级中下游一路冲进前十。
苏曼琪看着林砚之的变化,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一直觉得林砚之是个怯懦无趣的人,可现在的林砚之,眼神明亮,步履坚定,身上仿佛有光。尤其是周明宇,好几次她都看到他在自习室外望着林砚之的方向。
期中考试后,学校组织秋游。爬山的时候,苏曼琪故意走在林砚之后面,脚下一滑,伸手就想去推林砚之。林砚之早有防备,侧身避开,苏曼琪自己反倒摔在了地上。
你没事吧林砚之居高临下地看着她,语气平静无波。
苏曼琪又羞又气,眼眶红了:我不是故意的……
周明宇闻声赶来,看到摔倒的苏曼琪,皱了皱眉,却先问林砚之:你没事吧
苏曼琪的脸色更白了。
林砚之摇摇头:我没事,她好像扭到脚了。
那天之后,周明宇开始主动找林砚之说话,问她题目,约她一起去图书馆。陈曦在她耳边打趣:周学长是不是喜欢你啊
林砚之笑了笑,没说话。上一世的执念,在重活一次后已经淡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要的不是懵懂的好感,而是一个能让自己掌控的未来。
高考如期而至。林砚之走进考场时,看到了苏曼琪复杂的眼神,也看到了周明宇鼓励的目光。她深吸一口气,提笔从容作答。
成绩出来那天,林砚之收到了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陈曦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两个女孩抱着彼此又哭又笑。
周明宇给她发来消息:恭喜你,林砚之。
林砚之回了句谢谢。
后来,在大学开学典礼上,林砚之再次遇到了周明宇。他站在人群里,看着台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林砚之,眼神里满是欣赏。而林砚之在发言结束后,目光扫过台下,最终落在了远方的天际线上。
阳光正好,未来可期。她知道,这一世,她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热烈而自由,再也不会重蹈覆辙。那些曾经的晦暗与遗憾,都已化作此刻脚下的基石,让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大学的生活像一幅摊开的长卷,铺展着无限可能。林砚之选了自己热爱的物理系,课堂上的公式推导、实验室里的精密测量,都让她觉得踏实又兴奋。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附他人目光才能确认自身价值的女孩,泡在图书馆的深夜、在实验室攻克难题的专注、和新结识的伙伴们讨论课题时的眉飞色舞,都在悄悄勾勒出更丰盈的轮廓。
陈曦在隔壁院系,两个女孩仍时常约着吃饭。一次食堂里,陈曦戳着餐盘里的米饭笑:你知道吗周明宇也考来了咱们学校,就在经管院。
林砚之正低头算一道题的草稿,闻言抬了抬眼:哦,挺好的。
他前几天还问我你的课表呢。陈曦挤眉弄眼,你就一点不动心
林砚之放下笔,认真道:我现在觉得,比起琢磨谁喜欢我,搞懂量子纠缠的原理更有意思。
陈曦被她逗笑:行吧,学霸的世界我不懂。
话虽如此,周明宇还是时常出现在林砚之的生活里。有时是在教学楼前偶遇,递上一杯热奶茶;有时是在图书馆里隔着几排书架坐下,安静地看她翻书。他不再像高中时那样直白,只是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像一道温和的影子。
林砚之并非毫无察觉,只是她心里清楚,这份好感里或许掺杂着对变化后的她的好奇,而非真正懂得她内核的重量。她礼貌回应,却始终保持着界限。
物理系的课程繁重,尤其对女生来说,挑战更甚。班里另一个女生叫孟瑶,总是坐在第一排,笔记记得一丝不苟,解题思路犀利得让男生都自愧不如。她和林砚之像是磁场的两极,一个沉静专注,一个锋芒毕露,却在一次次小组作业里渐渐生出默契。
这道题的变量分析,你用的拉格朗日方法比我的更简洁。一次课后,孟瑶主动走到林砚之桌前,递过自己的草稿纸。
林砚之看着纸上清晰的推导,眼睛一亮:你的边界条件设定更精准,我刚才卡在这里了。
两人就着一道难题讨论起来,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从那天起,她们成了实验室和自习室的固定搭档,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凑在一起啃面包赶报告。
孟瑶家境普通,靠着奖学金和兼职维持学业,身上总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她告诉林砚之:我想搞科研,想去看看粒子对撞机的真实模样。
林砚之望着她眼里的光,想起自己重生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这样自由追逐热爱的权利吗她用力点头:会的,我们都会看到的。
大二那年,学校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林砚之和孟瑶组队,研究课题是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微型传感器设计。她们泡在实验室整整两个月,推翻了三次方案,熬了无数个通宵。决赛那天,当她们站在台上展示成果时,台下掌声雷动。
data-fanqie-type=pay_tag>
评委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频频点头。赛后,他叫住她们:你们的思路很有潜力,有没有兴趣跟着我做项目
那是物理系最负盛名的张教授,他的课题组常年与中科院合作。林砚之和孟瑶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里的激动。
加入课题组后,生活变得更加忙碌。林砚之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究中,偶尔在校园里遇到周明宇,也只是匆匆打个招呼。
一次项目攻坚期,林砚之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天,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盖着一件陌生的外套,旁边放着一份温热的粥。孟瑶正对着电脑敲代码,头也不抬地说:周明宇刚才来过,看你睡着了没叫醒你。
林砚之拿起外套,上面有淡淡的雪松味。她沉默片刻,把外套叠好放在一边:谢了,回头还给他。
孟瑶停下手里的动作,看了她一眼:他等了你两个小时。
林砚之没说话,低头继续整理数据。有些心意,她不能回应,不是因为不好,只是因为她的世界里,已经有了更想奔赴的方向。
大三暑假,林砚之和孟瑶跟着张教授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在国家实验室里,她们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粒子对撞机,巨大的环形装置在幽暗的空间里泛着金属光泽,仿佛一头沉默的巨兽。
原来梦想真的会发光。孟瑶轻声说,眼里闪着泪光。
林砚之望着那束穿过真空管道的粒子束,突然想起十七岁那年趴在课桌上的自己。那时的她,连解析几何都觉得天难地难,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站在这里,触摸到宇宙的基本规律。
会议结束后,周明宇给她发了条消息:我要出国了,去英国读硕士。
林砚之怔了怔,回了句:恭喜你,前程似锦。
林砚之,他发来一条长消息,高中时我就注意到你了,那时你总低着头,像有心事。后来看你一点点变亮,觉得你像一颗慢慢发光的星。我追了很久,好像还是没追上你的脚步。
林砚之看着屏幕,心里泛起一丝怅然,却更多的是释然。她回:我们都在往前走,只是方向不同。祝你一切都好。
放下手机,她走到窗边,北京的夜空虽然看不到太多星星,但远处科研楼的灯光亮得坚定。她知道,这一世,她没有辜负重来的机会。
研究生阶段,林砚之选择了继续跟着张教授深造。孟瑶则去了国外顶尖学府,两人时常邮件往来,分享彼此的研究进展。曾经的苏曼琪,后来听说考上了本地的师范学院,成了一名中学老师,偶尔会在同学群里看到她晒出的学生照片,笑容平和。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几年。林砚之博士毕业,留在了中科院工作,成了一名真正的科研人员。她每天打交道的,是冰冷的仪器、复杂的数据,和宇宙间最本质的规律。
一个深秋的午后,她在实验室调试设备,窗外的银杏叶落了满地金黄。助理递进来一份学术期刊,封面人物是孟瑶,标题是首位解开XX粒子之谜的华人科学家。
林砚之拿起期刊,笑了。她们都做到了。
傍晚走出研究所,手机响了,是陈曦打来的,她刚生了宝宝,语气里满是初为人母的喜悦:砚之,有空来看看宝宝呀,他长得可像他爸爸了!
一定去。林砚之笑着答应。
挂了电话,她抬头望向天空,夕阳正缓缓沉入地平线,把云彩染成温暖的橘红色。重活一世,她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走好了每一步,抓住了那些曾经被她忽略的机会,珍惜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人。
原来最好的重生,不是颠覆过去,而是带着清醒的认知,认真地、热烈地活在当下,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晚风拂过,带着秋的凉意,林砚之深吸一口气,脚步轻快地走向地铁站。前方的路还长,但她知道,每一步都算数。
三十岁这年,林砚之带队完成了一项关于新型量子通信材料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消息传来那天,研究所的同事们涌进她的办公室道贺,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博士,这下该好好歇歇了。团队里最年轻的研究员小王递过来一杯咖啡,眼里满是敬佩。
林砚之笑着接过:歇什么,下一个课题还等着咱们呢。话虽如此,她指尖划过期刊上自己的名字时,还是掠过一丝恍惚。上一世的三十岁,她正对着电脑屏幕里密密麻麻的报表发愁,颈椎的刺痛让她直不起身。而现在,她站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脚下是坚实的土地。
晚上庆功宴结束,林砚之独自走在回公寓的路上。深秋的北京,晚风带着寒意,路边的银杏叶早已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夜空。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孟瑶发来的视频请求。
屏幕亮起,孟瑶出现在另一端,背景是她在日内瓦实验室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世界地图。恭喜你啊,砚之!她笑着举杯,我刚看到论文,你们的材料稳定性数据太漂亮了。
还是你的粒子模型给了我灵感。林砚之靠在路灯杆上,语气轻松,什么时候回来我请你吃涮羊肉。
快了,下个月有个学术交流,正好回北京。孟瑶的声音顿了顿,对了,周明宇也会去,他现在在伦敦的一家风投公司做合伙人,这次是跟着考察团回来的。
林砚之哦了一声,没再多问。这些年,她偶尔会从陈曦那里听到周明宇的消息,知道他事业做得不错,身边也有了稳定的伴侣,日子过得体面安稳。
孟瑶回来那天,北京下了入冬的第一场雪。林砚之去机场接她,远远就看到那个穿着驼色大衣的身影,比几年前清瘦了些,眼神却依旧锐利明亮。
好久不见。孟瑶张开双臂,给了她一个结实的拥抱。
好久不见。林砚之拍着她的背,鼻尖有些发酸。
两人去了常去的那家涮肉店,铜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肥美的羊肉卷在清汤里一涮,裹上麻酱,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还记得大学时我们凑钱吃涮肉吗那时候总觉得,要是能顿顿吃得起这玩意儿,就算是成功了。孟瑶夹起一片肉,笑着感慨。
林砚之点头:那时候你总抢我碗里的糖蒜。
谁让你每次都只拿两颗。
说笑间,话题自然落到了周明宇身上。他昨天给我发消息,说想约你见一面。孟瑶看着她,你要是不想去,我帮你推了。
林砚之搅动着碗里的麻酱,沉默片刻:见见吧,毕竟老同学了。
见面的地点约在一家安静的茶馆。周明宇到的时候,林砚之正临窗坐着,看窗外的雪落得纷纷扬扬。他穿着深灰色西装,比高中时成熟了许多,举手投足间带着商场历练出的从容。
好久不见,林砚之。他在对面坐下,语气温和。
好久不见,周明宇。
最初的拘谨过后,两人聊起高中时的趣事。他说起那次秋游苏曼琪摔倒的事,笑自己当时太迟钝,没看出其中的弯弯绕绕。那时候只觉得,你突然就不一样了,像挣脱了什么束缚,眼里有光。
林砚之抬眸看他:人总是要往前走的。
是啊,往前走。周明宇看着她,可我有时候会想,如果那时候我再勇敢一点,是不是……
没有如果。林砚之轻轻打断他,语气平静,周明宇,谢谢你曾经的关注,但我现在的生活,很好。
周明宇愣了愣,随即笑了,眼里的怅然散去不少:我知道。看你的论文时,我就想,你果然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那天的见面没有尴尬,没有拉扯,只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坦然。走出茶馆时,雪已经停了,阳光穿透云层,在地上的积雪上反射出晶莹的光。
保重。周明宇说。
你也是。林砚之点头。
看着他转身离开的背影,林砚之忽然觉得,上一世那个趴在课桌上偷偷看周明宇的自己,终于可以彻底放下了。那些年少时的悸动,早已化作成长的养分,让她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开春的时候,陈曦带着宝宝来研究所看她。小家伙刚会走路,摇摇晃晃地扑向林砚之,抓着她的衣角不放。
你看你,连小孩子都喜欢你。陈曦笑着逗他,快叫林阿姨。
林砚之蹲下身,轻轻捏了捏宝宝软乎乎的脸蛋,心里一片柔软。等他长大了,说不定也会喜欢物理呢。
可别,太费脑子了。陈曦嗔怪道,随即又叹了口气,说真的,砚之,你一个人这么拼,有时候会不会觉得累
林砚之站起身,望向窗外抽新芽的柳树:累是肯定的,但心里踏实。你看,我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选的,每一步都走得明明白白。
陈曦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就懂了。有些人的幸福是柴米油盐的安稳,有些人的幸福是追逐星辰大海的自由,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
那年夏天,林砚之的团队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参与国家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发。这意味着更繁重的工作,更长的实验室加班时间,但她眼里的光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亮。
孟瑶也回来了,加入了合作团队。两个曾经在大学自习室里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的女孩,如今并肩站在国家最顶尖的科研项目里,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深夜的实验室,仪器的嗡鸣声成了背景音。林砚之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粒子轨迹图,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数学试卷上那个刺眼的58分。那时候的她,一定不会想到,多年后的自己,会与这些微观世界的粒子打交道,会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而彻夜不眠。
在想什么孟瑶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过来,递给她一杯。
林砚之接过,指尖传来暖意:在想,幸好我回来了。
孟瑶没问她回哪里,只是笑了笑:是啊,幸好。
窗外的夜色浓得化不开,远处的城市灯火璀璨。林砚之知道,重生不是为了弥补遗憾,不是为了抓住某个人,而是为了给自己一次机会,去成为那个本可以成为的人。
她做到了。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会有新的挑战,新的难题,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思考,每一次为了真理而迈出的脚步,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
晨光熹微时,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林砚之专注的侧脸上。她笔下的公式流畅而坚定,仿佛在书写一个关于重生,关于热爱,关于永不放弃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发进入了攻坚期,林砚之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一次调试核心芯片时,连续三天的失败让团队成员都有些沮丧,连最有活力的小王都耷拉着脑袋:林博士,我们是不是走错方向了
林砚之盯着屏幕上紊乱的量子态图谱,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良久,她抬眼看向众人:把过去三个月的参数报告都调出来,我们从最基础的量子相干时间查起。
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团队成员重新振作起来,分头梳理数据。孟瑶端来一杯热咖啡,放在她手边:还记得大学时做传感器吗我们卡了整整一个月,最后发现是恒温箱的温度差了0.5度。
林砚之笑了,接过咖啡抿了一口:那次你气得把草稿纸都撕了。
谁让你非说我的误差分析有问题。孟瑶挑眉,结果证明,还是我对了。
两人相视一笑,连日来的疲惫仿佛消散了不少。
第七天深夜,林砚之在对比二十组数据时,突然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当环境磁场强度稳定在某个特定值时,量子退相干的速度会出现微小的延缓。她立刻叫醒团队成员,重新设定参数进行测试。
当屏幕上终于出现稳定的量子叠加态波形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声。小王激动得差点打翻仪器,被孟瑶一把拉住:小心点,弄坏了让你赔!
林砚之看着那道清晰的波形,眼眶微微发热。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最好回馈。
项目成功的消息公布后,林砚之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记者问她: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她想了想,回答:是打破‘应该’的偏见。有人说女性不适合做硬核科研,有人说三十岁就该考虑家庭,但我觉得,每个人都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无关性别,只关热爱。
采访播出后,她收到了许多年轻女孩的来信,说从她的故事里看到了勇气。林砚之认真地给每封信回信,告诉她们:不要害怕走难走的路,因为那里有更美的风景。
那年冬天,研究所组织了一场联谊活动,同事们都劝林砚之去看看,连孟瑶都打趣她:总跟粒子打交道,小心忘了怎么跟人聊天。
林砚之拗不过,只好去了。活动现场很热闹,有人端着酒杯过来搭讪,她礼貌应对,心里却惦记着实验室里的新课题。正准备提前离场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林博士,您的那篇关于量子通信材料的论文,我反复读了三遍,其中关于拓扑保护的思路非常启发我。
林砚之回头,看到一个穿着浅灰色毛衣的男人,戴着细框眼镜,眼神清澈。他是隔壁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员,叫沈亦舟,专注于量子生物学研究。
两人就着学术问题聊了起来,从量子纠缠到生命系统的有序性,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沈亦舟知识渊博却不张扬,说起自己的研究时眼里有光,听她讲话时又格外专注。
下次有时间,能去您的实验室看看吗我对量子计算在生物模拟中的应用很感兴趣。分别时,沈亦舟问道。
当然,随时欢迎。林砚之笑着点头。
那之后,沈亦舟常来实验室找她,有时是讨论学术问题,有时只是带来一份刚出炉的面包。他从不过问她的过去,也不催促她的未来,只是像春日细雨般,温和地走进她的生活。
一次林砚之感冒发烧,趴在桌上昏昏沉沉,沈亦舟打来电话,听出她声音不对,立刻买了药和粥赶过来。他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帮她整理好散落的文件,坐在旁边看书,直到她醒来。
谢谢你。林砚之看着他,心里有些异样的感觉。
应该的。他推了推眼镜,科研重要,身体更重要。
陈曦知道后,在电话里兴奋地喊:砚之,这可是好兆头啊!沈研究员看着就靠谱!
林砚之笑了笑,没否认。她发现,自己开始期待和沈亦舟一起去食堂吃饭,期待听他讲那些关于生命与量子的奇妙联系。这种感觉很轻,很暖,不像年少时的悸动那样轰轰烈烈,却像实验室里稳定的磁场,让人安心。
春暖花开时,沈亦舟约林砚之去颐和园散步。湖边的柳树抽出新绿,桃花开得正好。走到玉带桥时,他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林砚之,我知道你对科研有多执着,也知道你的世界里有更宏大的追求。但我还是想问问,你愿意……让我的人生轨迹,和你的重合一部分吗
林砚之看着他眼里的真诚,想起这些年独自走过的路,想起那些深夜里的灯光,想起重生以来所有的努力与坚持。她一直以为,自己要的只是事业上的成就,却在这一刻发现,原来温暖的陪伴,也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光。
她轻轻点头:我愿意。
沈亦舟笑了,伸手牵住她的手。他的手掌宽厚温暖,让她想起实验室里恒温箱的温度,稳定而安心。
那年秋天,林砚之和沈亦舟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盛大的排场,来的都是最亲近的人。陈曦抱着孩子,笑得合不拢嘴:我就说你会幸福的!孟瑶特意从国外赶回来,作为伴娘,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恭喜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
周明宇也发来了祝福,附了一张他和妻子在伦敦街头的照片,照片里两人笑得灿烂。林砚之回了句谢谢,祝你安好,心里是全然的平和。
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改变林砚之对科研的热爱。她依旧常常泡在实验室,沈亦舟总会等她到深夜,给她留一盏灯,一碗热汤。有时两人会一起窝在书房看书,他看他的生命科学,她看她的量子物理,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便是最好的时光。
几年后,林砚之的团队成功研发出新一代量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较之前提升了百倍。在庆功宴上,她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看着身边温柔注视着她的沈亦舟,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的夏天。
那时的她,趴在课桌上,以为人生只剩下灰暗。却没想到,重来一次,她不仅抓住了梦想,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幸福。
女儿咿咿呀呀地伸出小手,想去抓她胸前的工作证。林砚之低头,在女儿柔软的额头上亲了一下。她知道,自己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一次,身边有了同行的人。
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研究所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璀璨的光。就像她的人生,历经重生的淬炼,终于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光芒里,有对科学的执着,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每一次选择的坚定——无论是年少时的奋起直追,还是后来的坚守初心,亦或是勇敢拥抱爱情,都让她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而最好的重生,从来不是回到过去改写结局,而是带着清醒与勇气,在每一个当下,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