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清水鉴心 > 第一章

清水鉴心
狂风卷着沙砾,抽打在驼铃叮当的队伍上。贞观十五年的这个早春,西北官道尚未从寒冬中完全苏醒,枯黄的草茎在料峭风中瑟瑟发抖。
文成公主轻轻掀开车帘一角,外界昏黄的光线渗入轿内。她望见远处山峦如匍匐的巨兽,天地间一片苍茫,这与长安城内杨柳扶风、曲江流饮的景致何等不同。
公主,风沙大,请保重凤体。随行侍女低声劝道。
文成颔首放下帘幕,轿内重归昏暗。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离开长安的第几日,只知一路西行,人烟愈稀,景色愈荒。嫁往吐蕃的队伍浩浩荡荡,金银器皿、丝绸布匹、经书典籍、粮草种子装载了百余车,随行有乐师、工匠、医师、学者等数百人,再加上护卫的唐军,这支肩负着和平使命的队伍如长蛇般在古道上蜿蜒前行。
她是大唐宗室女,受封文成公主,肩负着唐蕃友好的重任。行前,太宗皇帝亲自召见,语重心长:吐蕃赞普慕大唐文明,求娶公主,此去关系两国百年和平,汝之肩上,担着万千生灵安宁。
她记得自己跪在殿前,声音清越而坚定:臣女虽不才,愿以蒲柳之姿,结唐蕃之好。
然而辞别长安那日,母亲拉着她的手泪如雨下:此去吐蕃,山高路远,不知何日能再见...父亲则沉默地往她行囊中塞了一包长安的泥土:若思乡时,可取些许沏水喝。
轿子突然剧烈颠簸,将文成从回忆中惊醒。
前方道路受损,队伍暂停行进!外面传来号令声。
文成轻轻叹息,自怀中取出一面铜镜。镜中容颜依旧姣好,但眼角已染上倦色。她不过二八年华,却要远离故土,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想到这里,她心中不由泛起一阵酸楚。
公主,禄东赞大人求见。侍女在轿外禀报。
请。文成整理衣冠,端坐起身。
轿帘掀开,一位身着吐蕃官服的中年男子躬身行礼。禄东赞是吐蕃大相,精明干练,深得松赞干布信任,此次作为迎亲使臣前往长安,顺利完成使命后正带队返回。
公主,前方道路因去岁雨水冲毁,驮物骆驼难以通行,工匠正在抢修。今日恐难按计划抵达金县,不如转道清水驿歇息,您意下如何禄东赞汉语流利,态度恭敬有加。
但凭大人安排。文成温和回应。
清水驿虽是小站,但有清泉甘冽,环境清幽,公主连月奔波,正好休整一日。禄东赞补充道,眼中透着关切。一路上,这位吐蕃大相对文成公主照顾有加,既恪守臣子本分,又不乏长辈般的体贴。
文成点头应允。禄东赞行礼退下后,队伍改变方向,朝着东北方缓缓行去。
越往前走,景色悄然变化。荒芜的山峦渐渐有了绿意,甚至可见几株早开的山花在风中摇曳。约莫一个时辰后,前方出现一片山谷,中有溪流闪烁如银带,几缕炊烟袅袅升起。
公主,清水驿到了。侍女轻声道。
文成再次掀帘望去,但见这驿站依山而建,规模不大,只有十数间屋舍,但周围绿意盎然,与一路所见的荒凉大不相同。最引人注目的是驿馆后方一道瀑布如白练般从山崖飘落,汇入下方清潭,水声潺潺,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清新的气息。
队伍在驿站前停下,驿丞早已带着几名驿卒恭候多时。这是个四十上下的精瘦汉子,面庞被西北的风沙刻满了皱纹,但眼睛明亮有神。
清水驿丞王德海恭迎文成公主!他跪地行礼,声音洪亮。
文成在侍女搀扶下走出轿辇,轻声道:请起。我等暂歇一日,有劳驿丞安排。
王德海起身,不敢直视公主凤颜,只低头道:驿站简陋,已尽力收拾出最好房间,望公主不嫌。
文成微笑:山水清幽之地,何言简陋。
正当此时,一群当地孩童好奇地围拢过来,被士兵拦在外围。他们衣着朴素,面颊红润,眼睛明亮如泉,怯生生地张望着这支前所未见的华丽队伍。
文成见状,对侍卫道:让孩子们近前些无妨。又转头问驿丞:这些孩子可都读书
王德海苦笑:公主恕罪,清水驿地僻人稀,并无学堂,孩子们平日帮家里放羊砍柴,无人识字。
文成若有所思,轻轻点头。
安置妥当后,文成屏退左右,独坐窗前。远处雪山巍峨,近处溪水潺潺,她不由想起长安的曲江池,春日里与姊妹们划船嬉戏的场景。思乡之情如潮水涌来,她自怀中取出那包长安土,捧在手中,泪珠无声滑落。
公主,禄东赞大人送来清水驿特产的杏仁与蜂蜜,请您品尝。侍女在门外轻声禀报。
文成拭去泪痕:请大人进来吧。
禄东赞进门,奉上当地特产,见文成眼角微红,心下明了,便道:公主连日劳顿,清水驿有泉一眼,清冽甘甜,不如移步品尝,亦可散心解乏。
文成知他好意,便应允了。在侍女和禄东赞陪同下,她沿着青石小径走向后山泉眼。
越近山脚,水声越清晰。转过一片竹林,忽见一眼清泉自石缝中涌出,汇入下方石潭,潭水清澈见底,可见水下卵石斑驳,几尾小鱼悠然游弋。泉边已有几位当地女子在取水,见公主到来,慌忙跪拜。
不必多礼。文成温言道,走近泉边,但见泉水澄澈如镜,自己的倒影清晰可见。
禄东赞亲自取过银碗,舀起泉水奉上:公主请。
文成接过银碗,轻抿一口,顿觉清甜甘冽,沁人心脾,连日来的疲惫仿佛被这泉水洗涤一空。她不禁展颜赞叹:一路行来,饮过无数泉水,唯有此地清水最为甜美!
恰在此时,一阵山风吹过,文成袖中那包长安土不慎落入泉中。她轻呼一声,待禄东赞命人捞起时,泥土已融散水中大半。
文成望着浑浊的泉水,怔怔出神,忽然泪如雨下。长安土没了,她与故乡最后的牵连仿佛也随之消散。
禄东赞慌忙请罪:臣疏忽,请公主责罚。
文成摇头:不干大人事,是我不小心。她望着逐渐沉淀的泉水,轻声道:这清水能融长安土,亦是缘分。从此长安与清水,便在我心中相连了。
取水的妇女中有一位老者,见状大胆开口:公主莫伤心,这泉水有个说法,饮之思乡,乡在心上。老身年少时远嫁至此,每逢思乡,便来饮这泉水,恍如重饮故乡井水,心便安了。
文成闻言,心生感触,再次舀起一碗泉水,慢慢饮尽,果然觉得心中郁结舒缓许多。她对老妪微笑:多谢老人家指点。
回到驿馆,文成召来禄东赞:一路所见,百姓多贫苦,孩童无书可读。我欲在清水驿设一蒙学,教孩童识字算术,大人以为如何
禄东赞赞叹:公主仁心!臣即刻去办。
于是当日下午,清水驿馆前的空地上,文成公主亲自教当地孩童识字。她以树枝为笔,沙地为纸,教写山水田地牛羊等字。孩子们围坐四周,眼睛亮晶晶地望着这位如仙女般的公主,学得格外认真。
王德海和当地百姓远远望着,无不感动。有老者抹泪道:皇家公主,亲自教我们山野孩童识字,真是菩萨心肠啊!
次日清晨,文成即将启程。令她惊讶的是,驿站外聚集了许多百姓,捧着自家产的鸡蛋、蜂蜜、干果等物,要献给公主。
一位白发老翁代表乡民发言:公主金枝玉叶,不嫌敝乡僻陋,教孩童识字,赐福清水。乡民无以为报,唯有这些粗陋物产,望公主笑纳。
文成心中感动,却婉拒道:各位好意心领,然物资珍贵,还请留与家人。她想了想,又道:我见此地妇女善织,愿赠长安织锦数匹,供大家研习技法;再留良种若干,盼来年丰收。
百姓闻言,纷纷跪谢。文成忙令起身,又对王德海道:我将留下书籍若干,还请驿丞助孩童继续学习。
王德海激动道:公主放心,小人定当尽力!
data-fanqie-type=pay_tag>
队伍缓缓离开清水驿,文成频频回望,见百姓仍站在高处挥手相送,心中暖流涌动。禄东赞在旁道:公主一日之恩,清水百姓将世代铭记。
文成微笑:予人清泉一滴,报以甘霖万丈,这是清水教我的道理。
此后行程中,文成仿佛变了个人,不再整日居于轿中,而是时常下车与沿途百姓交谈,了解民情,教授技艺,分发种子。队伍所到之处,无不留下赞颂之声。
抵达逻些(今拉萨)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夫妻相敬如宾。她将从中原带来的谷物种子、医药书籍、工匠技艺广泛传播,深受吐蕃人民爱戴。而每当思乡情切,她总会想起清水驿的那眼清泉,便命人取水烹茶,以慰乡愁。
松赞干布得知清水驿的故事后,特意下令对该驿道进行整修扩建,使之成为唐蕃古道上重要的驿站。他还应文成之请,派吐蕃学者前往清水驿教授吐蕃文字,促进汉藏文化交流。
清水驿由此日益繁荣,当地百姓不忘文成公主恩德,在泉边立碑公主泉,并依她所赠织锦图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清水织锦。驿丞王德海遵照公主嘱托,在驿站旁设立学堂,不仅教汉文,后来也教吐蕃文,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数年后的一个春天,清水驿学堂里书声琅琅。已任学官的王德海正在教授诗句,忽闻外面马蹄声声。出门一看,但见一队吐蕃使者正在泉边取水。
为首使者恭敬行礼:奉赞普和公主之命,特来取公主泉水。公主思乡时,唯饮此水可解。
王德海连忙相助,又好奇问:公主可安好
使者笑答:公主安好,常提及清水驿。赞普为表感谢,特派吐蕃工匠前来协助扩建学堂,还将赠清水驿吐蕃典籍百卷。
消息传开,清水百姓无不欢欣。此后每年春天,吐蕃都会派人来取泉水送往逻些,而清水驿也会准备当地特产托使者带回。这条因文成公主而结成的纽带,让清水驿成了汉藏友好的见证。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文成公主悲痛欲绝,整整三日不饮不食。松赞干布心急如焚,命人八百里加急前往清水驿取水。
当清澈的泉水被送至文成面前时,她捧碗泣不成声。饮下泉水,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改变她的日子,重拾起使命与责任。
清水鉴心,照见你我。文成对松赞干布说:这泉水让我明白,大唐与吐蕃,如同这水中相融的泥土,再也分不开了。
松赞干布深受感动,翌年特意前往清水驿,在公主泉边立汉藏双文石碑,上书唐蕃和同一家,并宣布清水驿为永久和平驿站,往来使商均可在此免费歇脚饮水。
时光荏苒,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始终致力于汉藏友好。她逝世后,吐蕃人民尊她为绿度母化身,世代纪念。而清水驿的故事也代代相传,那眼清泉从未枯竭,至今仍潺潺流淌,见证着汉藏民族绵长情谊。
如今,当你来到榆中县清水驿,仍能看到那眼千年不涸的清泉,泉边石碑屹立,驿馆遗址旁重建的学堂里,孩子们书声琅琅。当地老人会向你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还会自豪地告诉你:这泉水啊,融过长安的土,连着汉藏的心。喝一口,思乡的情就在里头了。
清泉依旧,友谊长存。文成公主当年无意间的一句赞叹,不仅赋予了一个地名,更在历史长河中汇成了一股永不干涸的暖流,流淌在汉藏人民心中,绵延千年,至今不息。
文成公主的队伍离开清水驿已有三日,但驿站内外仍弥漫着一种不同往日的氛围。王德海站在泉边,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恍惚间又见到公主那日俯身饮水的模样。
驿丞,孩子们都到齐了。助手的声音将他从回忆中拉回。
王德海转身,看见十多个孩童整齐地坐在新辟的空地上,眼睛亮晶晶地望着他。这些都是清水驿附近的农家孩子,平日里放羊砍柴,如今却有机会识字读书,个个既紧张又兴奋。
今日起,我教大家识字。王德海展开文成公主留下的字帖,第一个教的就是水字。
水,生命之源,洁净通透,能纳百川而不争。他解释道,不禁想起那日公主的教诲:清水鉴心,做人当如水般清明。
孩子们跟着念诵,小手在沙地上一笔一划地模仿。王德海巡视指导,惊讶地发现这些山野孩童虽然衣衫褴褛,学起来却格外认真。特别是那个叫石头的男孩,不过七八岁年纪,写出的字已有模有样。
先生,‘水’字为什么这么写石头好奇地问。
王德海正欲解释,忽见远处烟尘滚滚,一队人马正朝驿站赶来。他忙令助手照看孩子,自己整衣相迎。
来者是金州刺史派来的信使,传达朝廷旨意:因文成公主赞誉清水驿泉水甘美,特命扩建驿站,增设馆舍,以便更多往来使节停歇。
信使宣读完毕,笑道:王驿丞,你这里要热闹了。公主一路盛赞清水驿,圣上听闻甚悦,特赐白银百两,用于驿站修缮。
王德海又惊又喜,接下旨意与赏银。信使临走前,还特意到泉边取水畅饮,连声称妙。
消息很快传开,清水驿的百姓纷纷前来帮忙。不出半月,驿站扩建工程已然动工。王德海白日监督工程,晚间教授孩童,虽忙碌却倍感充实。
最让他惊喜的是,附近村落听说驿站设学,竟有更多人家将孩子送来求学。小小学堂从最初的十余人,增至三十多人。王德海只得请来镇上一位老秀才相助,又挑选几个聪慧的大孩子做助教,其中石头学得最快,已能认读百字。
一月后,驿站扩建完工,新增馆舍五间,马厩两排,还特辟一室为学堂。王德海将文成公主所赠书籍妥善安置,每日亲自打扫,不许丝毫尘染。
这日午后,王德海正在教孩子们读《千字文》,忽闻外面马蹄声杂沓。出门一看,竟是一队吐蕃商人,牵着十余匹驮满货物的骆驼。
为首商人汉语生硬,比划着要喝水歇脚。王德海连忙安排,见他们风尘仆仆,特意取来清泉烹茶。
商人饮水后眼前一亮,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通过艰难交流,王德海得知他们是从逻些来的商队,往长安去经商。
公主,文成公主,好!商人努力用汉语表达,逻些,都喜欢她!
王德海心中一动,取出文成公主留下的织锦图案展示。商人看得目不转睛,指着上面的凤凰纹样连连点头。
次日商队启程时,商人特意留下一些吐蕃特产作为答谢,其中有一卷吐蕃文书写的佛经。王德海虽不识吐蕃文,仍郑重收下,心想或许日后有用。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过去。清水驿因泉水之名远扬,往来商旅愈加频繁。学堂里的孩子已能诵读诗书,其中石头最为出众,不仅通晓文墨,还跟往来商人学了些吐蕃语。
这年春天,一队声势浩大的人马来到清水驿。王德海认出领队的正是禄东赞,急忙上前相迎。
王驿丞别来无恙禄东赞笑问,奉赞普和公主之命,特来取泉水。公主近来身体不适,唯念此水。
王德海心中一惊:公主凤体欠安
无大碍,只是思乡情切。禄东赞叹道,自去岁太宗皇帝驾崩,公主时常郁郁,近日有孕在身,更思故乡之水。
王德海连忙亲自取水,用上好陶罐密封妥当。又问:大人可知公主所需何物清水驿虽小,必定尽力寻来。
禄东赞沉吟道:公主曾言,最念此地百姓编织的竹器与孩童读书声。
王德海当即召集学生,每人编织一个小竹器为公主祈福。又让石头代表学子,朗诵《诗经》中的《蒹葭》篇,禄东赞令人仔细录下。
临行前,禄东赞见学堂规模已扩,学子众多,不禁赞叹:公主若知此地文风已盛,必定欣慰。他特意留下几位通晓汉蕃双文的随从,在驿站小住数日,教授吐蕃语言文字。
石头学得最快,不过旬日,已能简单交流。禄东赞十分惊讶,对王德海道:此子聪慧,若得机遇,必成大器。
王德海苦笑:山野孩童,能识字已属不易。
禄东赞却道:吐蕃赞普重视才学,不分贵贱。若他日此子有意,可往逻些求学。说罢留下一枚令牌为信。
又过两年,文成公主诞下王子的消息传到清水驿。王德海带领百姓在泉边祈福,学堂孩子们齐声诵读诗文,为远在吐蕃的公主祝福。
这年冬天,吐蕃使者再次前来取水,还带来公主回礼:数十卷吐蕃典籍与一批珍贵药材。使者特别传达公主嘱咐:望清水学堂增授吐蕃文字,促进两地文化交流。
王德海于是请来通晓双文的商人暂住教学,石头很快成为学得最好的学生,不仅能读会写,甚至能翻译简单文献。
唐高宗永徽元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驾崩的消息传来,清水驿百姓自发在泉边设祭。王德海忧心公主境遇,却苦于路途遥远,音信难通。
幸而不久后有商队带来消息,说文成公主虽遭丧夫之痛,仍深受吐蕃人民爱戴,继续致力于唐蕃友好。她还特意在逻些兴建佛寺,寺中有一泉,仿清水驿样式建造,以慰乡情。
石头此时已十六岁,主动请缨:先生,让我去逻些吧。我可以带去大唐的最新书典,也好亲眼看看公主是否安好。
王德海思虑再三,终于点头。他取出珍藏的公主所赠书籍,又让学子们每人抄录一首诗作,集成一册。临行前,他特别装了一罐泉水,交给石头:让公主再品故乡清甜。
石头随商队出发,历时三月方抵逻些。当他站在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通传后,文成公主居然亲自召见。岁月已在公主脸上留下痕迹,但她目光依然清澈如水。
你从清水驿来公主声音微颤,王驿丞可好学堂孩子们可好
石头跪呈书信与泉水:驿丞与学子们都好,日日为公主祈福。学堂已有一百二十名学生,其中三十人通吐蕃文。这是大家写给公主的诗文,还有您最念的泉水。
文成公主接过水罐,轻啜一口,眼中泪光闪烁:还是那般清甜。她细细翻阅孩子们写的诗文,笑中带泪:写得真好,比当年我教他们时进步太多了。
当夜,石头被安排住在宫中。翌日,公主再次召见,详细询问学堂情况,又赠予大批吐蕃典籍与种子,嘱托带回清水。
最让石头惊讶的是,公主还特意安排他参观逻些的学堂。文化交流如清泉汇流,能润泽四方。公主说,你回去后,不仅要教吐蕃文,还要将吐蕃的医学、历法知识传回大唐。
石头在逻些停留一月,每日勤奋学习,带回无数珍贵知识。临行前,公主特意赐他金牌一面:凭此牌,你可自由往来唐蕃之间,继续这清水之缘。
返回清水驿时,石头已成重要人物。他带回来的不仅是书卷种子,更有促进两地交流的使命。
王德海年事已高,便将学堂交由石头主持。自己专心管理驿站,接待往来使臣。清水驿因着这特殊渊源,成为唐蕃官方往来必经之地,驿馆一再扩建,已然大变模样。
每年春秋两季,总有吐蕃使臣前来取水,而清水驿也会托他们带去最新书籍与农作种子。两地文化交流通过这小小驿站,如泉水般源源不断。
高宗显庆四年,文成公主逝世的噩耗传到清水驿。王德海已白发苍苍,闻讯老泪纵横,在泉边静坐三日。
后人依他吩咐,在泉边立碑,刻唐蕃和同一家六字,又刻公主当年赞叹唯有此地清水最为甜美之事迹。碑成之日,唐蕃使臣共同祭奠,清水百姓自发戴孝,哀声遍野。
王德海次年无疾而终,临终将驿站与学堂托付给石头。石头不负所望,不仅将学堂办得越发兴盛,还培养出许多通晓双文的人才,陆续被聘为唐蕃交流的通译官。
开元年间,唐蕃关系时有波折,但清水驿始终是双方交流的窗口。即便在战事最紧张之时,双方使臣仍会在此秘密会谈,皆因这清泉见证着文成公主奠定的友谊。
石头晚年将事务交给弟子,自己专注撰写《唐蕃交流志》,详细记录自文成公主以来两地文化交流的点滴。书中特别记载了清水驿的渊源与发展,成为后世研究唐蕃关系的重要史料。
千年转瞬,清水驿几经兴衰,但那眼清泉从未枯竭。当地人依旧会向访客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展示代代相传的织锦图案。学堂遗址上建起的学校,至今仍注重民族团结教育。
每逢重要节日,清水人都会到泉边祭奠,怀念那位远嫁吐蕃却心系故土的大唐公主。清水汇入黄河,黄河奔流入海,而文成公主带来的和平与友谊,如这流水般绵延不绝,跨越时空,永远连接着汉藏人民的心。
如今,榆中县清水驿已成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那千年前的清泉依然甘甜,仿佛还在诉说那个美丽的传说:一位思乡的公主,一句由衷的赞叹,和一眼连接了两个民族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