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改动一个名额动辄就要十几两银子,再加上寻人帮忙顶兵役又至少需十几两银子。
也就是说。
想要操作一次,没个三十两银子是不可能的。
柳溪村又不是什么太富裕的村子。
大多都是锄地汉子,哪来的三十两银钱去改动户籍?
这也是村长顾苍不曾当众宣告可以改动户籍的原因。
不患寡而患不均。
你家有银钱能改动户籍,我家就不行?
到时候相互之间因此生怨没必要。
这样一家家地通知,虽麻烦了些,但至少安全性提升了不少。
当夜。
三婶王氏就回了一趟娘家。
次日下午归来时。
三婶王氏虽然脸上满是倦容,但嘴角至少是上扬的。
“事情解决了。”
“在我娘家那边,寻了个穷苦人家的汉子,也姓王,今年四十二岁。”
“下面有两个孩子。”
“左右是养不活了。”
“议定好了银钱,回头就将他的户籍改到我家来。”
“此事就算是解决了。”
“孩子他爹!”
“你就放心吧!”
“你是咱家的靠山,可不能有事!”
三婶王氏说了许多。
方叔信虎目中含着泪。
三十多岁的汉子,此刻确实被感动到了。
“娘子。”
“多给些银钱给那王家大哥。”
“他是替我去送死的。”
方叔信叹了口气,目光倏然间显得有些空洞。
“放心吧。”
“议好了,十八两银子!”
“我娘家村子穷,有不少大户人家都在村子里找人替兵役,他们最高也只愿意给十五两。”
“我们给十八两,他们很满意了。”
“拿了这十八两,他那两个孩子就有活路了。”
三婶王氏低着头,轻声道。
十八两银子。
一条人命
现在的粮价,这粗粮都涨到十多文钱一斤了,要知道在山岱省大旱之前,粗粮不过才三四文钱一斤,硬生生地涨了三四倍了。
十八两银子,就是一万八千文钱
按照当前的粗粮价格,也就一千多斤粗粮
一千多斤粗粮,就能换一条人命。
方子期在一旁听着,更加坚定了要逃荒之念头。
这叛军还没来,百姓们就已水深火热了。
真要是来了。
哪里还有什么活路?
但凡有一点办法,都得走!
“老二家的!”
“老三家的!”
“将家当能卖的都卖了。”
“都换成银钱。”
“再带些粮食。”
“到时候等兵役的事情结束了,我们马上就去省城!”
“之前听子期说,我感触还没那么大。”
“经历了这兵役的事情。”
“我总觉得。”
“大乱怕是要来了!”
老爷子方守义双手背负在身后,眉头皱紧,额头上的皱纹能够夹死一只苍蝇。
“知道了爹。”
方仲礼和方叔信跟着吭声道。
“还有”
“通知一下玉茹和秀云吧”
“能走就走”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