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就是方子期方公子吧?”
“我是布政使司左参议谢临渊谢大人家的管家,我家小姐今年年方十岁,不知方公子可有意”
“方解元,我是省城莫家”
“方小公子,我是都指挥使司”
“方小公子,我楚家一门三翰林,有意与方小公子结亲”
方子期的解元身份曝光之后。
场面就乱了。
各个官宦人家的管家一拥而上,全都是替自家小姐结亲的。
好家伙。
榜下捉婿,恐怖如斯!
此刻。
方仲礼也被骚扰了
甚至就连周夫子都不能幸免于难。
“周兄,我家中有一长姐,年方二十一,长得国色天香”
“周举人,小女年方十七”
“周举人,我愿以万两白银为陪嫁,为我家孀居女”
场面一度十分火爆。
甚至于。
花允谦和方砚秋这两个中了副榜的副举人亦受到了多方关注。
毕竟花允谦和方砚秋才十几岁,十几岁的副举人同三四十岁的副举人含金量自然大不一样。
此刻除了这榜下捉婿乱相之外
不少不曾中举的考生见解元居然是一个十岁孩子。
顿时心态炸了
“舞弊!定是科举舞弊!”
“我汉江省文风鼎盛!一省之解元怎么可能被一孩子夺去?”
“我听说本次主考官柳承嗣常与这方子期交往!此中定有猫腻!”
“科举舞弊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我汉江省了吗?”
“我听说这方子期就是那柳承嗣的学生!”
“学生考乡试,老师就眼巴巴地来当主考官?若说没有猫腻,诸位仁兄信否?”
“我还听说第一场考试的时候,有一胥吏在方子期的考场中发现了作弊小抄!但是最后却是这个胥吏被关入大牢,然后不明不白地就死了!”
“呵呵!我看这柳承嗣柳大人之所以来汉江省当主考官,就是为了给方子期科举舞弊大开方便之门!”
“吾辈学子!呕心沥血苦读数十年,竟被此等舞弊之畜生巧夺了解元之位!”
“这位仁兄,你是亚元?”
“不是啊”
“那你是多少名”
“没中榜”
“那你说个锤子啊,就算方子期不是解元,你也当不了解元啊”
“我…我是在替汉江省三千学子鸣不平!”
场面一度十分热闹。
梦回院试、府试和县试场景
大同小异罢了。
只是这次的场面更大了些
然后一群没有功名的人或是一群童生换成了一帮秀才
但人性都一样,都是妒忌成性。
对于此,方子期也懒得惯着。
直接逮住几个叫唤地最凶的学子,然后当场谈经论道。
某秀才:“孔子既言‘克己复礼为仁’,又言‘人而不仁,如礼何’,那究竟是‘礼’为先,还是‘仁’为先?若说‘礼’是根基,为何又说无‘仁’则‘礼’无用?此非自相矛盾?”
方子期:“非矛盾,是你愚蠢!‘仁’心需用‘礼’去约束,此乃‘礼为仁之具’!至于‘人而不仁,如礼何’,言之‘礼’若无‘仁’,便是虚礼!此才是真正的‘仁为礼之本’!”
某秀才:“汉儒注经重在‘训诂’,而宋儒解经重在‘义理’,为何同是解《五经》,相差甚多?是汉儒太愚?还是宋儒太狂?你知之否?”
方子期:“不是汉儒太愚,亦非宋儒太狂,而是你太蠢!”
“汉儒与宋儒解经之思路之所以相驳,皆因‘时势’而非‘智愚’!”
“汉初之时,经籍散佚,口口相传,方得《尚书》!若不重‘训诂’,经文何以传颂千年?宋时,经典完备,不愁‘字句不识’,且宋时佛道昌盛,儒学遭受冲击,遂宋重‘义理’!此乃‘立经之威’!”
“你胸无点墨,随意听来几句,就信口污蔑先儒,大梁文坛之耻也!”
“你问了我这么多,我也考教你几个问题”
“性本善,恶从何来?性本恶,善又何依?”
“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算
‘知’
吗?”
“秦以法治亡,汉以儒治兴,法果不可用?”
“《中庸》‘致中和’,中何以
‘致’?”
“忠臣不事二主,殷微子投周,非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