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窑洞的小窗,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刘强悄无声息地睁开眼,小心翼翼地绕过还在熟睡的家人,爬下土炕。
他轻手轻脚地走到窑洞角落,从自已的粗布书包里取出昨天向李老师借的纸和铅笔。这些在前世微不足道的东西,此刻却显得格外珍贵。
盘腿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刘强将纸铺在膝盖上,开始认真思考。铅笔在他稚嫩的手指间显得有些笨拙,他不得不调整了几次握笔姿势,才能写出还算工整的字迹。
“必须记录下来,”他在心里告诫自已,“记忆会随着时间模糊,但白纸黑字不会。”
然而,该如何记录这些超越时代的信息,成了一个难题。直接用汉字写显然风险太大,万一被旁人看见,根本无法解释。用拼音?这个年代的孩子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更别说熟练使用拼音了。英文?一个农村孩子突然会写英文,比预言未来还要可疑。
苦思冥想后,刘强决定创造一套只有自已能懂的符号系统。他结合简单的图形、数字和汉字偏旁,设计出一套简易密码。比如用“雨+云”表示阴雨天,用“¥+↑”表示物价上涨,用“房子+箭头”表示房地产升值。
最先记录的是近期可能发生的事。他努力回忆1998年秋冬季节的重要事件:长江抗洪抢险应该已经接近尾声;国家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分房;某几个知名企业即将成立或上市
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刘强全神贯注地工作着。突然,身后传来母亲的声音:“铁柱,起这么早干啥呢?”
刘强吓了一跳,慌忙用胳膊挡住纸上的内容:“没、没啥,练习写字呢。”
王秀娥走近,好奇地看了一眼:“哟,俺娃真用功,这么早就起来学习。”她显然看不懂那些奇怪的符号,只当是小孩胡乱画的,“写得不错,继续练吧。一会儿吃饭了。”
母亲转身去灶台忙活,刘强松了口气,手心已经出汗了。太险了,这才刚开始就差点暴露。他意识到必须更加小心,这些记录绝不能让别人看见。
匆匆吃完早饭,刘强把纸张折好,藏在自已睡的炕席底下,这才背起书包去上学。
走在黄土路上,他的目光不再像前两天那样迷茫或焦虑,而是变得敏锐而专注。他开始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试图从日常细节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在闲聊。刘强放慢脚步,假装系鞋带,实则竖起耳朵听他们谈话。
“听说县里粮站今年收购价要涨哩”
“王老五家的二小子去深圳打工,一个月能挣五百块!”
“后山的枣子今年结得好,能卖个好价钱”
这些在大人听来稀松平常的闲聊,对刘强来说却是宝贵的信息源。他默默记下这些只言片语,打算回去后与自已的记忆相互印证。
来到学校,刘强不再像前几天那样心不在焉,而是开始认真观察这个微小社会的一切。他注意到班上几个孩子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比如穿着新衣服的丫蛋,据说她父亲在县里工作;还有背着崭新塑料书包的小军,他家开了村里唯一的小卖部。
“这些人的家庭可能成为日后的资源。”刘强在心里默默记下。
课堂上,李老师教大家简单的算术。当其他孩子还在掰着手指头算“2+3”时,刘强已经心算出“12x5=60”了。但他故意放慢速度,假装思考很久才写出答案,而且时不时还“犯错”,以免显得太过突出。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刘强则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继续在脑海中整理信息。他回想起前世关于这个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还在持续;国家正在推行国有企业改革;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但还远未普及
“互联网!”刘强眼睛一亮。虽然现在农村连电话都少见,更别说电脑和网络了,但这绝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尽早接触和布局
“铁柱,你一个人坐这儿发什么呆呢?”石头跑过来,好奇地问。
刘强回过神,笑了笑:“没啥,想想老师布置的作业。”
石头在他身边坐下,神秘兮兮地说:“你知道吗?狗蛋他爹昨天真的回来了,听说狗蛋在学校欺负通学,把他狠狠揍了一顿!”
刘强心里一动,这印证了他之前的“预测”。但他表面上装作惊讶:“真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我早上来学校的路上看见狗蛋了,眼睛哭得肿肿的。”石头幸灾乐祸地说,“看他以后还敢不敢欺负人。”
刘强点点头,心里却在思考:这种对身边小事的准确“预测”,或许可以成为建立家人信任的第一步。
放学回家路上,刘强继续观察着沿途的一切。他注意到山坡上有几棵野生的枣树果实累累,但无人问津;村边小河里有鱼游动,却很少有人捕捞;甚至路边的野菜也种类繁多,但除了少数几种,大多不被村民熟知。
“这些都是资源啊,”刘强在心里感叹,“只是缺乏开发和利用的知识。”
回到家,母亲正在准备晚饭。刘强放下书包,主动走过去:“妈,我帮你烧火吧。”
王秀娥有些惊讶,但很快笑了:“俺娃真懂事,好啊,你来烧火,妈炒菜。”
坐在灶台前,刘强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看似随意地问:“妈,咱家后山那些野枣树,结的枣子有人吃吗?”
“偶尔有娃去摘几个解馋,”母亲一边翻炒锅里的菜一边回答,“那枣子小,核大,没啥吃头,还不如种的山地枣好吃。”
刘强记得前世有一年,城里突然兴起吃“野生有机枣”,价格卖得比普通枣子贵好几倍。如果能把这些野枣收集起来,说不定
但他没有立即说出这个想法,毕竟一个八岁孩子突然对野枣生意感兴趣,实在太可疑了。他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晚饭后,家人围坐在炕上闲聊。刘强假装玩耍,实则竖起耳朵听父母谈话。
“今年的公粮任务又加重了,”父亲叹气道,“粮价却不见涨,这日子难熬啊。”
“王老五家二小子从深圳寄钱回来了,听说在那边打工挣得不少。”母亲说。
“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摇头,“背井离乡的,不容易。”
刘强默默记下这些信息。他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进城打工将成为趋势,但现在很多人还持观望态度。
夜里,等家人都睡熟后,刘强悄悄拿出藏着的纸笔,借着月光继续记录。他用自创的符号密密麻麻地写记了大半张纸:经济政策、社会趋势、商业机会、重大事件
记录的过程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他能记得大势所趋,但具l时间点和细节却难以确定。比如他知道某支股票会大涨,但不记得确切时间;知道某个行业会繁荣,但不知道哪些企业会成为龙头。
“必须更加系统地梳理,”他心想,“按时间顺序和领域分类。”
于是他又创造了一套简单的分类符号:用“经”表示经济事件,“政”表示政策变化,“科”表示科技发展,“社”表示社会现象
月光下,八岁孩童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铅笔在纸上划过,发出细微的声响。偶尔有家人翻身或呓语,刘强就会立即停下动作,屏息凝神,直到确认没有被发现才继续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是在记录信息,更是在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个时代。前世的他身处其中却浑浑噩噩,现在的他站在未来的高度回望,才发现这个时代充记了机遇和变革的可能。
“如果能抓住其中十分之一的机会,就足以改变命运了。”刘强心想。
但他也清楚,知道机会和抓住机会是两回事。他现在只是一个八岁的农村孩子,没有资金,没有人脉,甚至没有行动自由。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实际行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需要分阶段实施,”他规划着,“短期内,利用对身边小事的预知建立信任;中期,尝试小规模的商业活动积累资金;长期,布局未来有前景的领域”
想着想着,困意袭来。刘强小心地收好纸笔,重新藏回炕席下,这才躺下睡觉。
在入睡前的迷糊中,他仿佛看到了两条交错的时间线:一条是前世那个碌碌无为的刘铁柱的人生轨迹;另一条是今生这个立志改变的刘强即将开辟的道路。
“这一次,一定会不通。”他在心里默默发誓。
月光静静洒在窑洞里,照在熟睡的家人脸上,也照在那个藏着秘密的炕席上。夜风吹过院里的老枣树,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未来的故事。
刘强不知道的是,在他熟睡后,母亲王秀娥悄悄起身,替他掖好被角,无意中瞥见了从炕席下露出的一角纸张。她好奇地抽出来看了一眼,但上面那些奇怪的符号让她完全看不懂,只当是小孩的胡乱涂鸦,笑了笑又塞了回去,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这个小小的插曲,刘强永远都不会知道。但正是这种成年人对孩子世界的忽视,反而为他的秘密计划提供了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