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室桌面上切分出明暗交错的光带。林薇调整了一下麦克风位置,看着屏幕上最后的调试画面。十分钟后,她将通过视频会议向全球团队展示“拾遗”项目的阶段成果。
小雯紧张地检查着设备:“所有区域办公室都上线了,连欧洲那边都有人参加——虽然对他们来说是清晨。”
林薇点头,深呼吸平稳心跳。这不是她第一次做全球汇报,但却是第一次展示完全由自己理念主导的项目。
周锐的身影出现在主屏幕上:“各位早安,感谢跨时区参加。今天将由林薇分享‘拾遗’项目的创新实践,这对我们全球本土化策略有重要参考价值。”
汇报开始,林薇没有急于展示数据,而是先讲述那个金继盘子的故事——如何从母亲厨房里的日常器物,变成品牌哲学的象征。
“我们常常追求完美无瑕,却忽略了真实生活的质感。”她的声音在会议室里清晰稳定,“‘拾遗’项目的核心不是怀旧,而是重新发现那些经时间打磨依然存续的价值。”
数据图表随后出现:
engagement
rate
提升300%,品牌搜索量增长150%,最令人惊喜的是实际销量上升45%,远超预期。
提问环节,新加坡办公室首先发言:“创意很棒,但是否过于依赖文化特定性?在其他市场能否复制?”
林薇微笑:“不是复制模式,而是移植哲学。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珍视的手工艺和修复传统,关键是找到当地的情感共鸣点。”
后续问题接踵而至,林薇一一应对。最后周锐总结:“感谢林薇团队展示如何将文化深度转化为商业影响力。总部决定将‘拾遗’模式扩展为全球项目‘Living
Heritage’,由林薇牵头规划。”
会议室响起掌声,小雯激动地抓住林薇的手臂。李总的表情复杂,但仍勉强保持微笑。
散会后,祝贺信息纷至沓来。林薇最意外的是陈默的消息:【看到你的全球汇报了。很出色。】
她简单回复:【谢谢】,没有多余词句。
午休时,林薇独自走到办公楼天台。微风拂面,她望着远处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感受着一种奇异的平静——不是因为她成功了,而是因为她以自己的方式成功了。
手机震动,是母亲发来的照片:那个金继盘子盛着红烧肉,旁边文字:【修好后更好用了,不怕碰缺。周日再做红烧肉?】
林薇微笑着保存照片。破裂与修复,原本抽象的概念,如今在日常中有了实实在在的温度。
下午,周锐来电确认新项目细节,最后似乎不经意地问:“今晚有空聊聊具体规划吗?我知道有家不错的日料店。”
林薇停顿片刻:“抱歉,今晚有陶艺课。明天办公室谈可以吗?”
电话那头沉默一瞬,然后周锐轻笑:“当然。享受你的陶艺课。”
下班路上,林薇在花店买了一小束洋甘菊,简单用牛皮纸包裹。带着花走进陶艺工作室时,苏明玉挑眉:“庆祝?”
“算是吧。”林薇找出一个小陶瓶插花,摆在工作台边。
今晚的课程主题是“手感”。苏明玉让所有人蒙上眼睛揉土:“视觉关闭时,触觉会告诉你更多真相。”
林薇的指尖在泥土中感受到细微的颗粒变化、湿度差异和韧性程度。她想起小时候玩泥巴的纯粹快乐,想起那些不需要完美只要有趣的日子。
“手感是记忆,”苏明玉的声音在黑暗中引导,“你手中的泥土记得所有触摸过它的人。”
课程结束,林薇的作品是一个明显的手捏碗,保留着清晰的指痕。不像机器制作那么规整,却充满生命感。
“最有灵魂的一个。”苏明玉评价道,“终于不再试图‘做对’,而是让自己通过手流入泥土。”
回程时,林薇决定步行一段。路过周慕白的书店,发现灯还亮着,便推门而入。
周慕白正在整理书架,见到她略显惊讶:“这么晚还没回去?”
“刚下课。”林薇注意到他正在布置一个小展区,“这是?”
“准备做个小展览,‘修补的诗歌’,展示各种修复的物件和它们的故事。”周慕白拿起一个用不同木料修补的小提琴,“每个破损和修复都有故事,比完美新品更有叙述性。”
林薇心动:“‘拾遗’项目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正好!”周慕白眼睛一亮,“合作如何?实物展示加上背后的匠人故事?”
两人站在书架间畅谈起来,从展览构思谈到修复哲学,再到各自对“完美主义”的反叛。林薇发现周慕白曾是建筑师,因厌倦追求宏大完美而转向微观的书本修复。
“修复一本书和修复一栋建筑,本质上都是与时间和对话。”他说,手指轻抚过一本旧书的封皮,“只是尺度不同。”
离开书店时已是深夜,周慕白送她到路口:“很高兴看到有人也在乎真实胜过完美。”
林薇步行回家,手中的陶碗还带着微微湿气。她想起周慕白的话,想起苏明玉的指导,想起母亲那个修好的盘子突然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无瑕,而在于真实存在的温度——手作的温度,时光的温度,人际连接的温度。
公寓楼下,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站在门口。陈默穿着休闲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手中提着一个纸袋。
“抱歉没预约,”他语气少见地不确定,“正好路过,有你落在我那儿的东西。”
林薇惊讶地接过纸袋,里面是她大学时的素描本和几件旧物。“其实不必特意...”
“看了你的汇报,”陈默打断她,目光落在她手中的陶碗上,“做得很好,虽然我不完全理解为什么有效。”
林薇微笑:“因为真实比完美更有感染力。”
陈默沉默片刻,点头:“似乎如此。”他犹豫了一下,“咖啡厅项目进展顺利,但团队缺乏你那种...洞察力。”
林薇等待下文。
“如果你有兴趣回来,合伙人的位置...”陈默的声音逐渐变小,似乎自己也不相信这个提议会成功。
林薇轻轻摇头:“我喜欢现在的工作。谢谢好意。”
陈默似乎松了口气,又有些失落。“我猜也是。”他看向她手中的陶碗,“你做的?”
“嗯,今晚的课。”
他仔细观察那个不均匀的碗:“有进步空间,但...很有趣。”
对陈默而言,这已是极高的评价。林薇微笑:“要不要上去喝杯茶?用这个新碗。”
陈默明显惊讶,然后摇头:“不了,还有事。”他转身离去,又回头补充,“保重,林薇。”
“你也是。”
独自上楼时,林薇感到的不是遗憾而是释然。一段关系真正结束,不是以愤怒或悲伤,而是以平静的告别。
她泡了茶,倒入新做的碗中。茶水在不均匀的碗壁中呈现出有趣的色泽变化。喝一口,温度正好。
手机上周锐发来新消息:【明天会议提前到九点,方便吗?】
林薇回复确认,然后补充:【我想推荐几个本地手工艺人参与项目,虽然规模小但作品很有灵魂。】
周锐很快回复:【相信你的眼光。期待你的选择。】
放下手机,林薇捧着温暖的陶碗走到窗前。城市依旧灯火通明,但此刻她不再感到渺小或迷茫。
每一盏灯后都可能有人正在破碎与修复之间寻找平衡,就像她,就像母亲,就像那些手艺人。不完美但真实,有裂痕但完整。
她轻轻叩击碗边,发出沉厚而不完美却悦耳的声音。如同她自己,经历破碎后反而找到更真实的共鸣。
这一刻,林薇明白:她不再需要追求别人定义的完美,只需要尊重自己的真实——有裂痕的、修复过的、正在成长的真实。
而这种真实,恰是最有温度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