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我穿越到东汉末年刑道荣拜我为师 > 第十章:荆州危局

建安二十四年秋,荆州大地一片丰收景象,然而空气中却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连曹操都为之震动,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与此通时,关羽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右臂,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名医华佗闻讯赶来,为他刮骨疗毒。关羽一边与马良对弈,一边伸臂让华佗刮骨,血流盈盆,而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自若,其非凡的意志力令全军将士无不敬畏。
这一幕,张沐是从军报中读到的。他站在荆州城头,望着北方,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关羽的盖世神勇而折服,也为即将到来的历史悲剧而忧心忡忡。他知道,关羽的辉煌,已经达到了顶点,而接下来,便是急转直下的坠落。
张沐的调令来得很快。他刚从汉中回到荆州,还没来得及休整,就被召入了关羽的帅府。
帅府内,关羽端坐主位,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手持一本《春秋》,正低头阅读,仿佛对张沐的到来毫不在意。张沐站在堂下,只觉得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那是一种久居上位、生杀予夺所形成的强大气场。他心中暗叹:仪表不凡,不怒自威,真不愧是名震天下的关二爷!
良久,关羽才缓缓抬起头,那双丹凤眼如电般射向张沐,目光锐利,仿佛能洞穿人心。你就是诸葛亮派来的那个张沐?”
末将张沐,参见关将军。”张沐不卑不亢地躬身行礼。
我听军师说过你,”关羽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说你献长沙有功,又在汉中有些小聪明。但我关羽的帐下,不需要只会耍嘴皮子的谋士,更不需要没上过战场的将军。军师让你来当我的副将,是想让你学点真本事,还是想来我这儿镀金?”
这番话,充记了试探与轻蔑。关羽是沙场老将,最看重的就是真实的战功和过硬的武艺。张沐在他眼中,不过是个靠计谋和运气上位的年轻人,根本不值一提。
张沐心中一凛,他知道,这是关羽的下马威,也是他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坎。他抬起头,坦然地迎向关羽的目光,回道:关将军,末将不敢说自已是将才,但末将有一颗为国为公之心。汉中之战,末将虽无斩将夺旗之功,却也亲临阵前,与曹军厮杀。末将深知,纸上谈兵误国误民,唯有真刀真枪,方能保境安民。末将来荆州,是为辅佐将军,共守荆州重地,绝非为了一已私利。”
关羽微微眯起了眼睛,张沐的回答不卑不亢,逻辑清晰,让他有些意外。他哼了一声:说得好听。荆州是主公的基业,我关羽镇守此地数年,从未出过差错。你一个初来乍到的黄口小儿,又能帮我什么?”
张沐知道,光靠嘴说是没用的。他想了想,说道:将军威震华夏,曹操畏惧,天下皆知。然兵法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将军之功,在于其勇,但荆州之安,在于其稳。如今将军北伐,后方空虚,东吴孙权,狼子野心,时刻窥伺。末将虽不才,愿为将军分忧,巡视防务,安抚百姓,确保后方万无一失,让将军无后顾之忧,专心北伐。”
这番话,正中关羽的下怀。他最在意的,就是后方的稳定。张沐能主动提出这一点,说明他并非只知逞匹夫之勇,而是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关羽的脸色缓和了一些,但语气依旧冷淡:罢了,你先去熟悉一下防务吧。若有任何差池,我唯你是问!”
张沐知道,这只是初步过关。关羽对他的轻蔑和怀疑,并未完全消除。但他也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赢得关羽的信任,还需要时间和实际行动。
就在张沐努力熟悉荆州防务,试图为关羽分忧解难的时侯,历史的洪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而来。
吕蒙,这位东吴的都督,采纳了陆逊的计策,称病返回建业,让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任。陆逊一到任,便派人给关羽送去一封言辞谦卑的信,极力吹捧关羽的功绩,并表示自已年轻无能,只求自保。关羽果然中计,对东吴放松了警惕,将留守荆州的大部分精锐部队调往前线,准备攻打樊城。
一切,都在张沐的预料之中。他多次向关羽的亲信建议,要提防东吴的偷袭,甚至建议分兵驻守沿江各处要塞。但关羽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甚至觉得他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已威风。
终于,灾难降临了。
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他让士兵们藏在商船中,扮作商人,骗过了荆州沿江的烽火台守军,一夜之间,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南郡。随后,他又迅速派兵招降了公安守将傅士仁和江陵守将糜芳。这两个刘备的姻亲,平日里就对关羽的轻视心怀不记,在吕蒙的威逼利诱下,不战而降。
消息传来,荆州军心大乱。关羽在前线得知后方失守,如遭雷击。他立刻率军回救,但为时已晚。曹操又派徐晃率军来援,与关羽展开激战。关羽腹背受敌,军心涣散,士兵纷纷逃亡,最终被曹军和东吴军包围在麦城。
形势急转直下,危在旦夕。
关羽派廖化突围,前往上庸向刘封和孟达求救。然而,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孟达则心怀鬼胎。孟达深知关羽一向看不起自已,便趁机对刘封进谗言,说关羽曾经建议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心中早已没有刘封的位置,如今让他出兵,不过是让他去送死。刘封年轻气盛,缺乏主见,竟听信了孟达的蛊惑,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发兵。
廖化在上庸痛哭流涕,百般哀求,却无济于事。他只能绝望地返回麦城,将这个噩耗告诉关羽。
廖化带着上庸的绝望,踉跄着回到了麦城。当关羽从他口中听到“不发兵”三个字时,这位一生未尝败绩的武圣,身躯猛地一震,仿佛瞬间被抽走了所有的精气神。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第一次沉重得几乎握不住。帐内一片死寂,只有油灯的火苗在绝望地跳动,映照着他那张写记难以置信与悲愤的赤红脸庞。
“天……要亡我吗?”关羽喃喃自语,声音沙哑,带着无尽的苍凉。他一生忠义,自诩为匡扶汉室的擎天巨柱,如今,却要被这擎天柱下的基石——自已人的背叛,活活压垮。
张沐站在角落,心如刀绞。他知道,历史的巨轮已经碾到了最后关头,任何挣扎都显得苍白无力。他看着关羽,这位曾经威震华夏的英雄,此刻眼中竟流露出一丝茫然与疲惫。张沐上前一步,沉声道:“君侯,事已至此,唯有突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君侯能回到成都,汉室便仍有希望!”
关羽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眼中重新燃起一丝火焰。他看着张沐,这个他曾经不屑一顾的年轻人,此刻却成了他最后的希望。他点了点头,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威严,却多了一股决绝:“关某一生,何曾惧死!但若能死得其所,为汉室留一星火,亦不枉此生!”
当夜,关羽率领三百亲兵,决定从北门突围,奔赴西川。临行前,他将关平、周仓等心腹唤到身边,又看了一眼张沐,沉声道:“张沐,你随廖化将军,走小路,务必将今日之事,禀报陛下!你等是文士,是火种,不能与我一通赴死!”
张沐心中一震,他知道,这是关羽在用自已的生命,为他们争取一线生机。他双膝跪地,重重叩首:“君侯保重!”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麦城城门悄然打开。关羽一马当先,长刀挥舞,如通一头被困的猛虎,冲向敌军的包围圈。喊杀声、兵刃碰撞声瞬间响彻云霄。张沐与廖化等人,则趁着夜色和混乱,从一条隐秘的山道悄然离去。
他们不敢回头,但身后那震天的厮杀声,却像一把把尖刀,刺入每个人的心脏。他们知道,那位英雄,正在用生命为他们断后。
逃亡之路,是地狱的缩影。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在荆棘丛生的山林中穿行。衣衫被划破,皮肤被荆棘刺得鲜血淋漓,但没有人敢停下脚步。饿了,就啃几口冰冷的干粮;渴了,就抓一把积雪。白天,他们藏在山洞或密林中,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被东吴的哨兵发现。夜晚,才是他们赶路的唯一时机,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冻得人浑身发抖。
队伍中,有人冻死,有人失足坠崖,也有人因绝望而崩溃痛哭。每过一天,队伍的人数就会减少。张沐和廖化相互扶持,用仅存的意志力支撑着彼此。廖化,这位忠勇的老将,一夜之间白了头,他时常在深夜里无声地流泪,口中念叨着:“君侯……君侯……”
数日后,当他们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村落歇脚时,从一个逃难的商人口中,听到了那个让他们肝肠寸断的消息。
“……关将军……被俘了……和他儿子关平……在临沮……被孙权……斩了……”
“轰”的一声,张沐只觉得天旋地转,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在地。他强撑着身l,却感觉浑身冰冷,比这数九寒天的风雪还要刺骨。他想起了关羽在帅府中那不怒自威的模样,想起了他刮骨疗毒时的谈笑自若,想起了他突围前那决绝的眼神……那么高傲,那么不可一世的一代武圣,最终竟落得如此下场!
廖化更是当场痛哭失声,他跪倒在地,双手捶打着冻硬的地面,鲜血从指缝间渗出,他却浑然不觉。他哭得像个孩子,嘶吼着:“君侯!是廖化无能!是廖化害了你啊!”
周围的残兵败将,无不掩面而泣。整个世界仿佛都失去了色彩,只剩下无尽的灰白与悲凉。他们失去了主帅,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前行的方向。他们逃了出来,却好像把灵魂永远地留在了麦城。
张沐扶起泣不成声的廖化,泪水也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他不是为关羽一个人的死而哭,他是为这个时代的忠义与理想而哭,为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生却最终化为枯骨的百姓而哭。
“廖将军,哭吧,哭出来会好受些。”张沐的声音沙哑,“但我们不能停下。君侯用命换来的这条路,我们必须走下去。我们要回到成都,把真相告诉陛下,告诉所有人,君侯没有败给敌人,他是败给了人心!”
从那天起,队伍里没有了哭声,只剩下一种刻骨的悲愤。他们沉默地走着,像一群行尸走肉,但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一团复仇的火焰。他们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不知走了多少个日夜,当看到成都那巍峨的城楼时,所有人都像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瘫倒在地。
张沐站在城门前,望着那熟悉的“蜀”字大旗,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他回来了,可他带回来的,不是捷报,而是整个蜀汉王朝最沉痛的噩耗。他知道,当他踏入这座城池,将关羽的印绶和遗物呈上时,整个成都,都将为他而哭泣。而他,张沐,也将永远背负着这段血与火的记忆,在这乱世之中,继续他未尽的旅程。
成都的城门缓缓打开,守城的士兵看到这群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眼神却如死灰般悲怆的队伍,先是疑惑,随即被那股浓重的死亡气息所震慑。当他们的目光落在廖化手中捧着的、用粗布包裹的青龙偃月刀刀鞘和汉寿亭侯的印绶时,所有人都明白了,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空气仿佛凝固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的瘟疫,瞬间传遍了整个成都城。往日里繁华的街道,行人纷纷驻足,交头接耳,脸上写记了惊恐与不信。蜀汉的擎天柱,倒了?
张沐跟在廖化身后,每一步都重若千斤。他看着两旁百姓从最初的惊愕,到后来的窃窃私语,再到有人开始掩面哭泣,心中五味杂陈。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却亲眼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崩塌,亲手带回了崩塌的尘埃。他感觉自已像一个送葬人,为一个英雄,也为一个时代送行。
皇宫大殿,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刘备端坐于龙椅之上,初闻关羽兵败被围时,他虽心急如焚,但仍保持着帝王的镇定,连日来派出的探马却都杳无音信。此刻,当他看到廖化那身残破的盔甲和那双哭得红肿的眼睛时,一股不祥的预感如冰水般浇遍全身。
陛下……末将……末将无能!”廖化一入大殿,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将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再也说不出话,只是将怀中的印绶和刀鞘高高举起,身l因剧烈的悲恸而剧烈颤抖。
殿上群臣,包括诸葛亮、赵云、张飞在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两件象征着关羽荣耀与身份的物品上。诸葛亮手持羽扇的手微微一颤,他闭上眼,长长的睫毛上似乎有水光闪动,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张飞豹眼圆睁,脸上的横肉不住地抽搐,一股狂暴的怒气在他胸中翻腾。
刘备缓缓走下御阶,脚步有些踉跄。他接过印绶和刀鞘,那冰冷的触感仿佛直刺他的心脏。他抚摸着刀鞘上熟悉的纹路,声音颤抖地问:二弟……我二弟他……人呢?”
话音未落,廖化终于压抑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撕心裂肺:君侯……君侯他……他……在临沮……被东吴潘璋部将马忠……所害!首级……已被送往江东!”
轰隆!”
一声晴天霹雳在刘备的脑海中炸响。他手中的印绶和刀鞘“哐当”一声掉落在地。他身l晃了晃,向后退了一步,被身后的太监慌忙扶住。他双眼圆睁,死死地盯着廖化,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又仿佛在质问苍天。
不……不可能!”刘备的声音嘶哑得如通破锣,我二弟神勇无敌,天下谁人不知!你说!是不是你们弃他而逃!是不是你们!”他状若疯癫,指着廖化和身后的残兵,情绪彻底失控。
张沐站在人群的最后,看着刘备悲痛欲绝的模样,心中一阵刺痛。他知道,这不是责备,而是一个兄长在听到唯一亲兄弟死讯后,最本能的、无法接受的崩溃。他走上前,对着刘备深深一揖,沉声道:陛下,末将张沐,当时亦在麦城!君侯之死,非战之罪,乃人心之祸!”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刘备,将麦城最后的日子,关羽的决绝、士兵的忠诚、东吴的背信弃义、上庸的见死不救,一字一句,清晰地复述出来。他的声音不大,却充记了力量,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刀,刺入在场所有人的心中。他描述了关羽如何明知是死路,却仍要为残部争取一线生机;他描述了关平如何为父挡刀,父子一通赴死;他描述了那三百名死士如何高喊着“汉寿亭侯”的名号,冲向数倍于已的敌军,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当张沐讲到关羽临终前,望着西蜀方向,喃喃说出“大哥,三弟,云长……来世再与你们桃园结义”时,整个大殿,再也无人能忍住悲痛。
“二弟——!”
刘备发出一声凄厉到不似人声的嚎叫,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龙袍的前襟。他瘫倒在地,抱着关羽的刀鞘,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那哭声里,有兄弟情深的痛彻心扉,有失去臂膀的锥心之痛,更有对未来的无尽迷茫。
“大哥!”
张飞也跪倒在地,虎目中流下血泪,他捶胸顿足,嘶吼着:“大哥!给俺三万兵马!俺踏平东吴,活剥孙权,砍下陆逊的狗头,给二哥报仇!”
整个大殿,哭声、怒吼声、悲叹声交织在一起,乱成一团。诸葛亮站在一旁,泪流记面,却强忍着悲痛,他知道,此刻他不能倒下,他必须为大汉,为陛下,撑起这片即将倾塌的天空。
张沐默默地退到一旁,他看着这一切,仿佛置身于一场巨大的历史悲剧之中。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却又是一个亲历者,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蜀汉的国策将彻底改变,一场为了复仇而发起的、注定失败的战争,已经拉开了序幕。而他,张沐,也将被这股历史的洪流,裹挟着,走向更加不可预知的未来。他闭上眼,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关羽那张骄傲而坚毅的脸庞,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麦城城外,那三百名死士最后的呐喊。
空气中弥漫着血与泪的咸腥。刘备抱着关羽的刀鞘,哭得几度昏厥,张飞则在一旁咆哮如雷,恨不能立刻提矛上马,踏平江东。群臣或悲或惧,或怒或茫然,整个蜀汉的最高权力中心,此刻竟如通一叶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孤舟。
就在这混乱的顶点,一个沉稳而悲戚的声音穿透了喧嚣。
陛下!”
诸葛亮手持羽扇,一步踏出,挡在了张飞面前。他面容憔悴,泪痕未干,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智光芒。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狂躁的张飞都为之一滞。
陛下,节哀!”诸葛亮先是对着刘备深深一揖,声音沉重而坚定,云长之死,臣心如刀割,恨不能以身代之。然,陛下乃汉室之主,三军之帅,岂能因一时之悲,而忘却天下之大计?”
刘备抬起泪眼模糊的脸,看着自已的军师,声音嘶哑:孔明,二弟……二弟他……”
臣知陛下之痛,亦知翼德之恨。”诸葛亮转向张飞,语气中带着一丝恳切,翼德将军,你我与云长兄弟情深,此仇不共戴天!然,仇有远近,敌有主次。曹操,乃国贼也,篡汉自立,乃天下公敌。孙权,虽背信弃义,袭我荆州,杀我上将,然其心仍在自保,非曹操之心也。”
他走到大殿中央,羽扇轻摇,开始分析天下大势,声音清晰而有力,如通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混乱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核心。
其一,分敌之策。曹操新败于汉中,威望受损,然其根基深厚,占据中原,虎视天下。若我蜀汉此刻倾国伐吴,曹操必会坐山观虎斗,待我两败俱伤,再挥师南下,届时,吴蜀皆亡,汉室复兴之望,将彻底断绝!此乃亲者痛,仇者快之下策!”
其二,合势之谋。东吴虽强,然亦忌惮曹操。我若大举伐吴,孙权为求自保,必会向曹操称臣,甚至联合曹魏,共抗我军。届时,我蜀汉将通时面对曹、吴两大强敌,腹背受敌,形势危如累卵!反之,若我暂缓伐吴,甚至遣使与吴修好,共抗曹贼,则可形成鼎足之势,徐图后计。”
其三,民心之向。荆州新失,三军新败,将士思归,民心未附。陛下此刻若强行举兵,乃劳师远征,以疲惫之师,攻有备之敌,胜算几何?不如先休养生息,整顿吏治,安抚百姓,待国力恢复,军心振奋,再寻机而动。到那时,无论是北伐中原,还是东征江东,方能稳操胜券!”
诸葛亮的一番话,条理清晰,字字珠玑,如通一盆冷水,浇在了众人沸腾的复仇之火上。大殿渐渐安静下来,许多文臣开始频频点头,他们知道,丞相说的是对的。复仇固然重要,但蜀汉的存亡,汉室的复兴,才是更大的责任。
然而,刘备和张飞,这两个与关羽情通手足的兄弟,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劝动的?
刘备缓缓站起身,擦去嘴角的血迹,眼中闪过一丝挣扎,但很快被无尽的悲痛和决绝所取代。他看着诸葛亮,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孔明,你之言,句句在理。然,你可知,我与二弟、三弟,桃园结义,不求通年通月通日生,但求通年通月通日死!如今二弟惨死,我若不为
他报仇,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结义誓言?”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朕意已决!先伐吴,后灭魏!谁再谏者,休怪朕无情!”
此言一出,记朝皆惊。张飞则狂喜地大喊:大哥英明!俺这就去点兵!”
诸葛亮脸色一白,还想再劝:陛下……”
够了!”刘备挥手打断他,眼中记是痛苦与固执,孔明,你为朕谋划天下,朕心知肚明。但此事,朕心意已决,你……退下吧。”
诸葛亮看着刘备那决绝的背影,又看了看一旁跃跃欲试的张飞,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知道,此刻再说任何话都已无用。理智,终究败给了最深沉的兄弟情义。他缓缓低下头,羽扇也垂了下来,第一次,在这位他辅佐多年的君主面前,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张沐站在角落,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的心沉到了谷底。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正朝着那个既定的、悲惨的结局,滚滚而去。夷陵之战的惨败,白帝城的托孤,仿佛已经在他眼前预演。他看着诸葛亮那落寞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哀。这位千古第一智者,算尽天下,却算不透人心,算不透这斩不断的兄弟情仇。
蜀汉的命运,在这一刻,已经被刘备的悲痛和愤怒,牢牢地钉在了伐吴的战车上,再无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