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要简朴
董建华13岁在香港进入中学,19岁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
在利物浦大学学习时,正赶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董浩云的船队得到了迅猛的扩张,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世界级船王,此时的董建华也随之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富家子弟。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常常互相攀比,比如,比高级轿车,比出手阔绰,比穿着时髦,而董浩云则要求董建华过简朴的生活,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董建华记住并遵守了父亲的教导——自律、自尊、自强,饮食起居没有一样因为自己是船王的儿子而与众不同。他与普通的留学生一样,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往返于校园和住所之间,一门心思钻研自己的学业。
董浩云虽然是亿万富翁,但他意识到,对孩子来说,让他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他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他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惟恐孩子走上“贵族化”的歧途。他认为,作为饱经风霜的长辈,应该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再富也要“穷”孩子,特别是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雏形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经受一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逐步增强自力更生的意识,这样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才是真正给予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董浩云对董建华的生活要求是多么的严格!并且在董建华大学毕业后,董浩云让他到美国去打工,从而让董建华明白,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富门寒教”,让人佩服。
在今天,这种“简朴教育”也应该大力提倡,这是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但是,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富裕家庭,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好得让人惊叹,难以想象,那种“艰苦朴素”的精神在这些孩子的眼里已经成了“老古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把“简朴”的
“本”忘记了。
很多年轻的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绝不能让孩子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苦了,人家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人家的孩子没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
现在的孩子普遍过着这样一种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豪华大餐,穿高档名牌,上学车送,放学车接,同学之间请客送礼那叫一个气派……不可否认,这是在蜜糖罐里泡大的一代。很多父母认为,这是今天这个富裕时代孩子应该享有的,殊不知,让孩子过这种生活,不但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有句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是永远的真理。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度,要分清什么是真爱,什么是错爱,与其给孩子堆砌金银,任其消费而使他变成纨绔子弟,当然不如为他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让他成才。
在让孩子理解父辈的金钱与资产同自己成长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上,董浩云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现代父母借鉴的。
所以,为了孩子阳光灿烂的明天,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在物质上掌握适当的分寸;应该让他经历人生的风雨,走过生活的磨难,从而激发孩子刻苦进取、奋发有为的自强精神;应该逐步让他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增强他独立生活的能力。那样,孩子的心态才会更加成熟,面对人生的选择才会更加理智。
今天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一个任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所以,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
教子点睛
其实,让孩子生活简朴也好,吃苦也好,作为父母,都要明白这样做的最终意义。实际上,生活简朴不是目的,吃苦也不是目的,而是培养孩子的一种责任心,培养他适应社会的一种潜力。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没有吃一点苦,没有遇到一点挫折的话,就会为他未来的成长埋下一个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