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外物,不奢恋
【原文】去无用之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子·节用上》)
【大意】除去无用的东西,实行圣王之道,天下的大利呀。
墨子在《节用》中一再强调,要强本节用,有用就可以,不要浪费。我们引申一下,人若活得简单点,知足,无贪欲,那么也会更轻松,更快乐。
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但一天也只能吃三餐,这是人生思悟后的一种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以前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
冬穿绫罗夏穿衫,堂前缺少笑貌妻。
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
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打油诗将那些贪心不足者的恶性发展写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使灵魂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人越贪婪,越易致祸。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计数。
托尔斯泰还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其实,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卡耐基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认为,哲学的精华就是: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古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慧,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胸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