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 11.15. 任寰之母王月朋:把爱种在女儿心中

1115
任寰之母王月朋:把爱种在女儿心中
任寰的童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是,有母亲的爱在身边,再冷的冬天也不会感到孤单。特殊的经历给了任寰不一样的视角和心情,在母亲的辛勤教导之下,童年的病痛渐渐化作了爱意和关怀,为她的诗歌创作抹上了一笔特殊的色彩。
王月朋,1947
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家庭教育专家。1965年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先后任职于吉林省京剧团、河北省京剧团、北京京剧院,曾主演过《王宝钏》、《玉堂春》等传统戏、《红灯记》等现代戏及古装戏,1987
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优秀家长”称号。
任寰,
1975年生。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小诗人任寰》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放,曾有20多个国家报道过她的事迹。
“模式教育”的作用
日本著名教育家井深大先生写的一本书《怎样教育婴幼儿——从0岁开始的教育》,
给了王月朋很多的启示。
多年来,井深大先生从培育人才的角度出发,十分关心幼儿教育,在他的倡议下,日本成立了“幼儿开发协会”。他特别强调对3岁以下幼儿认真进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从0岁起到3岁之前,这个最为重要的时期,井深大先生把它称为“模式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不同。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时,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
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妈妈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
婴儿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
王月朋意识到,婴儿依靠动物的直觉,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大人远远所不能及的。因为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大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
王月朋说,如果父母不把认为正确的模式,机械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实际上,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的一些基本性格和素质。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几乎能从所有的成年人身上看到他3岁以前的环境模式对他性格形成及素质的影响因素。
今天,对大部分母亲来说,她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到婴儿两岁前母亲专心育儿是困难的。但母亲尽量地多和孩子在一起,并给他从出生后开始的“模式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王月朋是由于患病的不幸,才获得了专心育儿的条件,这正是坏事变成了好事。由于女儿0岁至3岁这一重要时期,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她便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女儿,进行了“模式教育”。她的儿子,由于在这一时期没有在身边,便失去了母亲教育的最好时机,所以才出现了两个孩子智力上明显的差距。这也证明了早期“模式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王月朋说,大致是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人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即幼儿的品德教育。
对于怀抱中的婴儿,母亲不但要供给她身体发育的乳汁,而且要想到作为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精神和智力方面的发育。可这一点,常常被很多母亲忽视了。
模式教育的方法是“重复”。谁能随时随地不厌其烦地反复把同一事物灌输给孩子呢?只有和幼儿经常在一起生活密切的母亲!只有母亲有着这样深厚的、伟大的母爱。母亲的教育,特别是在3岁以前对幼儿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母亲自己的想象。“孩子是反映母亲形象的一面镜子”,母亲也会从3岁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此,王月朋主张:母亲在孩子两岁之前应专心于育儿。对妇女来说,有什么工作比育儿更为重要呢?动物一出生可以独立地活下去,而婴儿离开母亲的双手就活不下去。从未成熟的婴儿发育到成熟,母亲只有认真地进行培养,才能称为生了孩子。
经过一番痛苦之后生出来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培育,那也就失去了痛苦的价值。三岁以前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子点睛:
教育专家建议,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开始,越早越好。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代生活的节奏很快,很多父母为了忙工作把孩子托付给了奶奶或者保姆。孩子过早地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对他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大的损失。虽然父母不能时刻和孩子在一起,也要对他多一些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