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三、学生与老师的对弈

三、学生与老师的对弈
1
冷漠期(9月到次年3月下旬)
初三刚开学不久,林宛雪就开始感受到班主任对她异乎寻常的冷漠。从初一入学起,林宛雪的成绩就始终保持在班级前三,又是班里的班长,一直是老师们格外关注的对象,而她私下和班主任的沟通也非常频繁,因此“这种冷漠是很容易感觉到的”[27]。宛雪提到了一些细节,“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印象非常深的是我去问数学题的时候。以前他(指班主任)给我讲题的时候非常细致,也很和蔼,老师毕竟还是喜欢好学的学生。但初三开始,我每次去办公室的时候,他总会说自己现在很忙,让我改天再去;或者就随便敷衍我几句,什么‘这种题不用看,反正肯定不会考’之类的;要不就板着脸,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题都还不会……”另一个明显变化,是班主任不再对她有任何形式的关心,“以前上晚自习,或者课间休息的时候,他经常来问问我们最近的情况,比如其他科目的成绩怎么样,学习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到了初三之后,我觉得我在他眼里完全像个陌生人,任何关心或者鼓励都没有了。而且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特别严厉地指责我,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老师这种态度转变所带来的困惑和委屈中挣扎了许久,宛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这种冷漠背后的“天机”,“有天晚上在家,接到了我们学校高中部的一位语文老师的电话,她是我以前坐校车时认识的,初三我开始住校所以很久没见了。她打电话来问我初三的学习是不是顺利,嘱咐我课程很忙要注意身体。我当时就忍不住哭了……那个老师听我讲完,叹了口气跟我说,‘你要理解,这是他们的一种策略。刚开学的时候校长就会告诫初三的班主任,不要对自己班里那些很优秀的学生太好了,不要让他们太过自信,以免中考的时候考出去’……”谜团地解开反而让宛雪更加难以接受,“我完全不敢相信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喜欢和感激的老师居然会为了这样的目的而故意刁难我、打压我,我觉得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个学校的……”
老师对学生的冷漠期从刚开学的9月一直持续到初三下半年的3月,但这个漫长的冷漠期还只是老师与学生“对弈”的第一阶段,随着中考的日渐临近,这场关于择校的对弈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2
热情期(3月下旬到4月)
各地的中考时间通常会安排在高考(6月7日到6月8日)之后,而中考填报志愿的时间则会被安排在考试前的1个月左右。根据林宛雪的讲述,她那一年的中考时间是6月26日和27日,填报志愿的时间是5月3日到9日。因此,在3月底至4月这段时间当中,班主任对她的态度再一次发生了转变,“那个时候老师突然又对我热情起来,开始关心我最近短跑和跳绳练得怎么样(我们的体育成绩要记入中考总成绩里),政治和历史背得怎么样(这两个科目要提前考)。”宛雪特别提到,这种态度转变并非是针对她一个人,“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买了一整箱牛奶放在办公室,让我们班另外一个成绩很好但家庭条件很差的男生每天自己去拿一盒。班主任一直都知道他的家庭比较贫困,但在这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类似的举动的。”让宛雪尤为敏感的是,在这段时间里,班主任开始时不时旁敲侧击地问她有没有考虑过“择校”的事,“比如月考之后,他让每个人带着修改过的卷子去办公室找他,简单地说一下这次的成绩之后,他就会很自然地问,‘考虑过选择哪个学校吗?’我肯定不能说我没有考虑,都已经4月了,要说没考虑肯定是假话。所以我说,‘还是留在我们学校吧,各方面都熟悉一些……’于是老师也就很满意地点头,‘对,对,还是留下来,这样稳定一些……’”宛雪说,这种试探性的提问出现了很多次,但她每一次都表示她会留在原来的学校,“这完全是无奈之举,因为我如果表现出丝毫的动摇或者犹豫,马上就会面对铺天盖地的思想教育,所以只能这样用谎话拖着;但我知道,我现在越是顺从,到最后填志愿的时候,我面临的压力也必然会越大。”正像宛雪所预料的那样,填志愿的时间就是她必须对老师“摊牌”的时刻,而一场暴风雨般的“攻击”正在等着她。
3
逼迫期(5月3日到5月9日)
按照当地教委的规定,中考志愿的填报表是机读卡(现在该地已经改为网上填报志愿)。机读卡的缺陷在于,要求考生必须把所有相关信息全部转换为用数字表示,再用铅笔填涂到机读卡上,而这种转换所需要的查询表(比如每个学校的规定代号),每个班只有班主任手中有一份。因此,志愿的填报是每个同学分别到办公室填写自己那一份,这在无形之中就给了班主任老师监控并操纵学生的填报过程的机会。并且,由于机读卡填报的效率较慢、出错率高,因而每个学校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志愿的填报。而就在这看似短暂的一周时间中,林宛雪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大阻力。
在林宛雪向班主任老师表明,她要填报当地一所市级直属重点中学之后,班主任跟她进行了三次长谈,并且三次都是直接占用她的上课时间。其中最长的那次谈话持续了4个小时,“从晚自习开始,一直到整个教学楼都没人了,一副不答应留下来就不放你走的架势”。
消磨斗志。成绩优秀是学生最重要的资本,也是优等生想要去往更好的高中的心理基础。并且,成绩和排名是学生和其他学校谈判时的重要筹码,所以学校一直没有公开学生们的具体排名,全市的竞赛成绩也被校方扣压下来。因此,班主任选择了将林宛雪的成绩作为这场说服工作的突破口,打击她的自信心、消磨她考出去的斗志,“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虽然你一直排在我们班前三,但你要知道,我们班并不是重点班,你的成绩拿到年级上,也就是几十名的样子……’‘就拿竞赛成绩来看吧,你看你的数学物理竞赛什么奖都没有拿过,你觉得自己又能有多优秀呢?上学期的物理竞赛,我们班一个得奖的人都没有,我们年级拿一等奖的是七班的xx,人家也是要留下来的。’‘就你现在这个成绩看,你到了那些学校,最多也就排到年级几百名了,那可是没有人会管你的哦……’‘我以前有一个学生,也是坚持要考出去,最后高考考得很差,都没有脸回来见我们……’”宛雪当时并没有马上表示异议,“虽然我知道这些话很多都是假的,至少也是夸张的,但心里多少也会有点犯嘀咕,毕竟还是会有点担心,万一去了别的学校,真的成绩不好又没有老师的关注,那个时候要怎么办呢……”
物质利诱。在动摇了学生的斗志和信心之后,班主任开始利用初中学生比较单纯的心理,以各种物质条件诱使学生选择留下来。班主任给宛雪描绘了一幅留下来之后的大好前景,“他跟我大谈特谈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这几年你也看见了,我们学校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区政府在财政上、人力上都是非常支持我们学校发展的。你看我们学校要拓展校区面积,向周围村民征地,有些村民不愿意搬走的,区政府立马就派人来了……’这个潜台词当然是说,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不比你想去的那些学校要差。然后又说‘校长今天刚跟我说过,今年你们中考成绩出来之后,要免费组织你们去旅游,排名年级前五十的还可以减免学费’,接着就拿出了一叠填好的志愿表给我看,说你看谁谁谁都是要留下来的。之后又马上给我许愿‘只要你留下来,我保证你一定上清华北大’之类的……”
情感威逼。最后的情感威逼是杀伤力最大的一步棋,班主任利用学生(尤其是女生)对于老师敬畏、尊敬的感情,给学生施加情感上的压力,使学生觉得离开母校这种行为是应该被斥责的,是没有合法性的。班主任那番话让宛雪至今仍旧难以释怀,“他说,‘人不能一心只想着自己,人活着还是要有点感恩之心的。你想一想你初中刚进校的时候成绩排在多少名,现在你的成绩又排在多少名?你觉得这完全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吗?’‘那天你跟我说你准备考出去,我这几天就一直没有睡好……’‘你看我们也相处了快三年了,你也知道我一直都是很喜欢你、觉得你很优秀的。作为老师,当然是愿意看到你以后的路也很顺利。我也希望你能很圆满地走完初中这三年,希望我们之间有一个很美好的师生感情吧,毕竟,人的一生中有多少个三年呢?……’
我不知道他和别人谈的时候是不是也说过同样的话,但对我来讲,听完他最后那些话,我的情绪的确是处于崩溃边缘了。”
在班主任老师持续的“攻击”之下,宛雪完全失去了招架之力,只能求助于母亲。宛雪的母亲提起往事仍然余怒未消,“我觉得简直莫名其妙!怎么会有这种事!我的女儿很优秀,那当然应该到最好的学校去,接受最好的教育。这种权利怎么是校方可以干涉的!于是我给她的班主任打电话,我已经很生气了,但他还是说这是学校的规定,所有学生必须留在本校。我就说,如果你们不放人,我就准备到市教委去告状……”最后,是在林宛雪母亲的强硬态度之下,她的班主任老师才不得不妥协,让她填报了她想去的学校。至此,这场由“择校”所引起的师生间的对弈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