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四、学生与家长对改革的态度

四、学生与家长对改革的态度
通过采访,笔者认为,与之前部分老师反映的学生自觉性不够、容易两级分化的观点相比,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楚客观的认识的。比如他们会自己承认感觉没有把自己的富余时间好好地利用起来,并努力改变,也有学生因为感觉自己自主安排学习的能力不强,即使将来准备出国,也要专门选择留在理科单元学习而不是去出国单元,因为出国单元的学生在课业安排上更加自主,恐难以胜任。事实上,对于改革的成效,绝大多数学生强调的重点也是自觉性的问题。虽然平时考试练习少了,但是课后时间多了,自觉的学生会主动利用这个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普遍反映的对学段制的不适应,也可以用课后自身的努力来弥补。因此,对于自觉的学生而言,改革实际上给予了他们锻炼独立学习能力的机会。
而对于改革本身,大多数受采访学生是喜欢的。虽然他们在入学的时候并未将改革考虑在报名因素之内,但在了解并经历改革后,学生们普遍认为现在的教学比较有个性和特色,高中生活更加精彩了,活动多了,知识面也广了。每天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除了作业需要花费的时间外,还可以抽空打球、打打游戏,然后再看看课外书。此外,在受采访的学生中有不少人表示和导师的关系相较于和从前班主任的关系要更加亲密,彼此了解更深入。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变得更加平等了,老师“更有人情味儿了”,像朋友一样。但笔者发现,学生和导师间的互动和该导师本身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譬如有的导师很愿意和学生多见面交流,经常约学生谈话,甚至还带学生踏青,但是有的导师就是只在有特别的事情需要谈的时候才和学生见面,特别是如果那个学段中这个老师还不教他们课的话。因此,导师制度究竟能不能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更深层次和更频繁的接触是不确定的。
最后,笔者还了解到由于打破了班级,实行走班制,原先的班级集体荣誉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单元的荣誉感,但并没有班级那么明显。学生们的交往范围更广了,认识的人多了,但是能够成天在一起活动的好朋友少了,这一点也是学生们提出的利弊参半的地方。
在调查中,笔者没有与学生家长进行直接联系,而是通过老师和学生来了解的,因此可能并不太深入。
从掌握的材料中,笔者发现,对于改革,家长的反应有比较明显的逐年变化的态势。第一年中,家长在家长会上的反应非常激烈,尤其是当时的高二学生的家长,直接表示“我不同意,请老师帮忙转达”。之所以有这种激烈的反抗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改革对正值高二关键时期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打断,家长担心学生一下子会“放羊了”。采访中有一位英语老师就说,家长普遍对学生的自觉性没有信心,希望老师能够抓紧一点。“能不能早晨要求他们7点30分到校,该听录音就听录音。我说那不可能,因为你这班级都打散了,你说谁来管这事啊?不可能我把我自己的学生拉过来,况且我还有七八个学生我不教。”二是当时改革尚未成熟,很多东西都还比较混乱,家长担心在新的体制下孩子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
在往后的两届新生中,家长对改革的反应要温和得多。有的学生说自己的家长认为改革混乱,不如老老实实备战高考来得踏实,另外也有学生说,家长认为社会的大环境难以改变,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提高,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受到认可。但除了这种面对高考态势的无奈,大多数家长还是认可改革的理念的。比如有的家长认为改革有利于学生提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比以前光学一些死的知识要更实用。而且,学生有了高考以外的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出国。
不过,笔者也发现很多家长对改革其实了解得并不深入,基本都是通过问孩子来了解情况,而学生有的时候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学校的事情,因此,绝大多数家长对改革的了解都是比较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