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生眼中的“衡水模式”
1
学生对“衡水模式”的抗争与认同
在访谈中,访谈对象都表示衡中的制度确实十分严格,甚至可以用严苛来形容,也确实类似于军事化管理。但是与外界报道不同的是,他们内心其实都比较认同这种制度,有的甚至可以说非常认同。
“其实我内心还是蛮认同的。我觉得比较像认知失调理论,既然我在里面没有什么快乐的回忆,那我不如就认同这种痛苦的经历好了。可能也是因为我高考最后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所以我会比较认同这种制度。大部分同学都还是很认同的,我从来没有遇到人说衡中是一无所长的,是完全不可取的。其实衡中教给我们的东西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抗压能力。所以现在我遇到一些事都觉得没什么,但是我舍友就会觉得好多事情都扛不下来,我觉得这也是衡中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吧。”(王同学)
刘同学是沧州人,她在沧州的时候成绩很好,可以说是被衡中的招生老师“挖”过去的。但是刚到衡中的时候,她并不能适应衡中这种高强度和高密度的学习生活方式。于是她抓紧一切可以休息的时间来让自己过得放松一点。每次下课铃一响,她总是第一个从教室里出去,回宿舍享受生活。“最开始我还泡脚,我还换睡衣。后来我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冬天也不盖被子,就盖羽绒服睡觉,因为早上没有时间叠被子。我几乎三年睡觉都没有脱过衣服,在衡中这样的也不是少数。”(刘同学)
第一次的模考之后,刘同学的成绩排在全年级1
000多名,用她的话说,“见了招生老师都绕着走,开家长会都不见爸妈,太丢人了”。“其实我觉得衡中的好多制度学生也是很认可的。就说晚上9点50下晚自习吧,其实好多学生都会待到10点2分、3分才往宿舍跑。制度很严格,但是学生会比制度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就拿我们文科班来说吧,我们会比制度更苛刻自己。而且像中午有人12点半还不去吃饭,老师就会来催你让你去吃饭。其实我们文科班真的是比制度还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对于规则……我觉得因为我当时刚来的时候并不是处于上风的,所以我没有说不的权利。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我没得选,我只能好好学习。所以我也没有权利抱怨规则什么的,我还要比规则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刘同学)
马同学则从另一个角度去阐释了他对于这样一种制度的认同。
“严格这个事嘛,我觉得还是有好处的。严师出高徒,严格的纪律才有时间的保障。你没有时间,效率再高也是零。反正你都进来了,也回不了家,外面都有围墙、铁丝网、玻璃碴,门外还有门卫,你要是硬闯就打人,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你只能好好学,有朝一日出人头地。高中三年,每个月光接送就要一千多块钱,就算不回家,在衡水当地住的话,开销也不小。我们家里都是工薪阶级,都是靠工资过的,这负担说实话挺大的。所以说,你到了衡中,你不好意思也没脸不好好学习。我觉得如果考不好的话没脸,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父母。反正就是保送之后吧,我也是特别高兴,倒不是说觉得自己学习上有多高的造诣,就是觉得出了一口气,这两年半的罪没白受。你想当时赶上禽流感、奥运我们都不放假,因为要学数学。后来我保送了回家,就看那个衡中的视频,《相信自己》,看着看着我就哭了。以前都是想逃离学校这个牢笼,但是有一天突然告诉你保送了,你回家了,想起来可能再也回不去那个地方了,说实话,挺怀念的,觉得两年半的努力没白费。它没有折磨我,我觉得这是人生第一次,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达到了一个目标。”
不能否认,这种模式给马同学带来的成就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这样一种成就感让他可以从心底认同这个制度。虽然这其中确实有许多苦楚,也有许多外人看不明白的疯狂和艰辛,但是在他看来,他们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努力。他甚至表示,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仍然会送他去衡中学习。
但是在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之前,可能每个学生都会对这种制度存疑。它是否真的可以帮助我实现自己的目标?我这样“虐待”自己是否真的有用?我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王同学就曾经面临这样的困境。
“我有想过要去挑战它,但是代价太大了,我仔细权衡了一下,挑战它一时的快感,可能我要浪费时间写检查,回家反思,落下的课还是自己的。像轻一点的处罚就是写检查之类的,停一两节课。严重的就是回家反思,几天到几周不等,等你回来的时候,落下的课是很难补的。”
最终她还是放弃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来衡中的目的,她并不想因为挑战权威一时的快感而失去学习的时间。这也是大多数衡中学生的选择。在抗争与认同面前,他们选择了认同,因为他们无法去撼动整个体制,与其这样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倒不如认同“衡水模式”,至少它能给你一个还算不错的结果,因为高考不过是那三招两式。
何天白同学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说自己在衡中就读的时候,比较认同衡中制度,但是当自己走出衡中校门再反思自己度过的三年,发现自己反而不像以前那样认同了。其实我很担心衡中的未来,因为它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做了,它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从前的基础上再不断地加压,可能学生不能反抗些什么,因为已经进来了。但是老师的流动会非常大,许多年轻的老师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看到头了一样,他们所做的事就是不断地重复。因为我写了这么一本书,所以好多人也知道了我,在人人网上加我。但是我看到那些师弟师妹发的评论,觉得他们的许多看法我都不能理解,他们觉得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我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种“化”的过程,它需要教会你许多准则,也需要交给你不单一的价值判断,但是衡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2“衡水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安排
上文中已经提到,衡中对于学生的时间有着严格的安排,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是早已规定好的。那么学生是否还有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呢?这个问题又展现了文理科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自主性不算太大。因为文科的高考内容大多是以记忆为基础的,需要运算的部分占的比重比较小,大家还是主要跟着老师的大框架走。但是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有自主选择的。如果程度比较好,就可以多做一些题,在学科自习上做得快一点,多做一些总结。
对于理科生来讲,选择会稍微多样一些。因为理科生除了高考还有一条竞赛保送的路可以进入大学。杨同学和马同学都是通过竞赛获得了保送资格,随后通过保送生考试进入了北大清华。而竞赛和高考的学习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
“老师上课讲,我可以不听啊。(不是违纪吗?)违纪不被抓,就不叫违纪。我跟我们老师说了,他本来把我放在前角,我说你把我放在这儿,我影响你,我也影响别人。后来上了两周课他受不了了,就把我扔到后角了。我就用书把外面那一圈围满,这样他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他。我是特例。我觉得衡中我这样的人肯定不少。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学习方法。他们上课也不一定那么专心听讲。每天时间就是那么多,你中午不吃饭多出五六分钟,晚上不吃饭多出五六分钟,这跟12小时比起来就是杯水车薪。”(马同学)
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衡中还是少数,衡中的作业量是很大的,按照杨同学的说法,“我们的寒暑假作业是每天一套高考模拟题的量”。大多数学生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
衡中作为一所寄宿制高中,每两周可以放一次假。但是放假的时间非常短。高一、高二周六下午6点放假,要求周日下午返校;高三周六下午6点放假,周日早上7点就要返校。高一、高二每两周进行一次测验,高三则是进行周测。衡中里有许多外地生源,大部分是没有办法回家的。杨同学是邯郸人,一般只有寒暑假可以回家。所以周末短暂的假期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但是一般来说,学生还是倾向于在假期稍作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