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综合探讨
教育公正与富人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在对5位对象访谈时,受访者一致的地方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非正常手段,对教育资源和受教育资格进行了占有。当然这其中并没有发现对重要资格的占有,如市优干、市三好、特长生、党员等。从受访者的情况来看,他们对教育资源的非法占有是有限的,不止一个受访者还提到,纳税大户和重要投资商、发展商,地方政策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有照顾的。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明文政策?而这样的政策又应该怎样理解呢?除此之外,5名受访者还都有家教的经历,而且与通常不同的是,大多是一对一教学,而且有的是自己在学校的任课教师。从高考来看,即使受访者有很多其他出路,如出国、费用昂贵的商学院等,但大多对国内高考的公平公正无法影响,高考制度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筛选制度之一,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促进,即使是最富有的阶层也不能直接左右它。
私校、国际学校、精英公校与富人阶层。与abcd不同的是,90后的e一出生基本就有良好的环境,对家庭由穷到富的过程没有过多认识。而在e回国上初中之前,没有具体接触过中国社会其他阶层的成员,私校的同学们大多家庭环境不错。上初中后,与几个普通人家和贫困人家的同学结为好友后,才深刻体会到不同阶层生活方式的不同、思维角度的不同、欲望需求的不同等,不再停留在对他人片面的认识上了。西方的私校的模式是招收大量贵族学生与顶尖的平民学生,主要是昂贵的学费将普通家庭拒之门外,除非孩子天赋异禀,学校会给全额奖学金。而私立校与公立校的教育水平不在一个等量级上。中国是否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中国尚未成熟的富人阶层是否会因为私校的模式而完成阶层的固化?总之,从受访者的经历不难看出,父母在为其选择教育环境时,十分注重同学资源,但比起家庭背景更重视同学的成绩与操守,加之中国私校在适于高考的教育资源上与重点公校对比劣势,使得西方私校模式对于中国富人难以成为主流。教育环境中社会阶层的不封闭与多样,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财富继承者是积极的,像e这样生而富有、未经历家庭致富过程的子弟以后会越来越多,是选择同学家庭背景相近的私校和国际学校,还是精英集中的重点公校,对于社会资源的结合都是影响深远的,前者影响的是富人阶层的阶层固化,后者则是精英社会的资源互补、财智结合。部分受访者也表示,与生活环境差异较大的同学很少保持联络,而还有联系的大多是生活事业比较成功的。
移民与教育。大部分受访者都有移民倾向或已经采取了移民举措。但主要原因都是出于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生活,因为教育制度的差别而决定移民的没有。一是因为,现在出国留学的渠道已经很通畅,没有因此移民的必要性。二是大部分受访者都希望子女先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再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有点中体西用的意味。而大部分受访者都将出国定在了大学,也显现出在他们心中中国大学与英美大学的差异。
家庭环境教育。部分受访者表现出优于常人的一些才能,在性格上也大多早熟,其中有些人认为这与家庭环境有关。不夸张地说,受访者从小到大的信息量和锻炼要比普通人家的孩子强。他们经常看到几十万上百万的现金;嬉戏在几百人的工厂、工地;饭桌上与局级、处级干部交谈;听闻暗箱运作;见识商场、酒店、工厂、矿场的运作;假期经常到世界各地旅游等等,这有点类似传统意义上世家的传承概念,政治世家、史学世家等都是以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传承的,而这种家庭环境熏陶在受访者身上就有所表现。
富裕环境下的自然状态。在富裕的条件下,受访者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选择,如出国留学、商学院、去父母的公司工作,无论是升学还是找工作都不存在普通人的压力。在物质基础的保障下,受访者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一种自然状态。除了d以外,大部分父母都不要求受访者的学习成绩,任其顺其自然地发展,但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利用手段将他们置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这无疑比普通人少了来自父母的学习压力。甚至在某些升学时期,父母更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会明示父母可以做到的升学后路,为孩子解压。一般的父母的教育观念和孩子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这种以资源破坏市场规律的条件下,不再具有普遍性,而是呈现出个性的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受访者的学习生活较普通人更自由放松,来自学习方面的心理成长也是健康的,对于课外的生活会表现得更为强势,兴趣得到发掘与发展,独立思维能力发展更快,与父母不存在从属的关系,父母的话不是命令,而是建议。当然,接班和父母的名誉、面子带来的压力,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自然状态,但那是这一群体内部的差异,在这不细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的受访者都是这一群体中较为优秀的,是经过笔者筛选的。他们的父母虽不要求成绩,但都极重视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在教育上是有原则的宽容,而不是放纵。诚然,如果在富裕的环境下,教育是放纵的,那么他的成长是不乐观的,也许就是公众认识中的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