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八、思考和讨论

八、思考和讨论
在本次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逐渐确定,之前有所耳闻的“幼儿园超前教育”现象,至少在北京市平谷区的幼儿园里确定发生着。超前教育带给孩子的压力并非只发生在少数在学习表现不佳的孩子身上,事实上,在这种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标准下,很少有孩子能得心应手。过重的学习任务和过高的要求意味着,幼儿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注定失败,他们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自己不够好。而对于自我意象(self–ia)正在形成中的孩子来说,一旦他们被贴上某些不恰当的标签,在当下和之后的身心发展历程中就要面临很多问题。与此同时,在教学评比的压力下,幼儿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尽管他们知道这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许多经过幼儿园不恰当超前教育的孩童就这样带着厌倦、畏惧的情绪和备受打击的自信心进入小学,我们不难想象,他们提前学习知识的相对优势会在二年级到来之后很快消失,而这种短期效应的代价是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长久丧失。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说某些地方因为幼升小竞争激烈,家长被迫让孩子多学东西以通过升学考试的话,那么,在平谷这样一个几乎不存在升学竞争的地方,幼儿园超前教育的推动力又源于何处呢?我认为,这牵涉到很多复杂问题,在此我只想提出几种可能。从美国和中国幼儿园里的情况来推测,幼儿教育超前化可能本身就是现代性的表现之一,不过德国和日本的情况不支持这一推测。具体到中国尤其是从我所调查的幼儿园来看,认知类学习内容的比重之大和现行的幼儿园教育体制中不断的评比、排名有关,幼儿园为了赢得教育排名、成绩和家长的满意,不会顾及部分一线教师的意见。更实际的解释是,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幼儿“学习成果”的优劣都直接与幼儿园能得到的资金挂钩。好的评比结果和比赛成绩对私立幼儿园来说意味着生源和财源,对公立幼儿园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财政拨款和教师福利。最后,对幼儿有着直接控制力的还是他们的家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入园选择和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作出的改变。
[59]这位教师是本次调查的主要访谈对象,为大班班主任。女,29岁,迄今为止在幼儿园工作已有5年。
[60]李颖:《德国幼儿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教育导刊》,2008年12月号下半月。
[61]作者不详:《德国的幼儿教育》,原载于《台湾教育》,转引自《山东教育》,2003年3月。
[62]张燕:《日本幼儿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