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二、前期准备:时间和金钱的消耗

二、前期准备:时间和金钱的消耗
这一部分的调查集中在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前期的准备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很多时候需要加班,补助十分可怜;而通过对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准备过程中学校投入了令人惊讶的财力,并且很多投入的意义并不大(在第四部分有所论述)。此外让人产生兴趣的是,学校领导看待检查的态度与其他几类人都不一样,他们比较矛盾:一方面希望能借此机会为学校争取较多的经费,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对“经费无法自主使用”、“学校倒贴费用”现象的担忧。
1
时间成本:“用时间耗出来的”
我们对教师调查的过程中,他们提到最多的内容就是检查过程中任务比起平时要重很多,并且补贴也很少,用一位教师的话来说:“迎接检查的各项准备都是我们用时间耗出来的。”
“很多工作平时都没有做,大多只是象征性地表示表示而已,有一部分工作压根儿就没有。所以在迎接检查的准备阶段十分辛苦,要按照上面的标准一项一项完成。”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为了能够保证在检查之前把所有的工作完成,将所有任务逐一进行了分配。他们首先将总体的工作分成了几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十几个教师负责,并且每一部分都有专门的‘工作组组长’,一般是由学校的中层干部来担任。
这一方式简单而言就是“包干”,将每一份责任都分到具体每位教师的身上,“化整为零”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没有头绪的缺点,保证了最终目标的按时完成。这一方法和当前国家采取的“问责制”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这一工作方式无疑会大大增加普通教师的任务。
“我们普通教师平时都是按照正常的时间上班,一天8小时,每周休息两天,值班的时候晚上在学校住,但是有加班费啊,如果家里有事情还是可以请假的,总体来说挺轻松的。但是在迎接检查的这段时间里,任务重了很多,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没了,晚上要加班,并且周末也要到学校准备,家里的很多事情都顾不上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教师的这种生活足足持续了将近半年,从5月份的动员大会开始到10月底的正式检查,我们简单计算了一下,每位教师每天平均需要加班两个小时,学校有将近200位教师,6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学校的教师足足多工作了72
000个小时,相当于9
000个工作日的劳动量。
那教师们在这段加班的时间里都在参与什么样的工作呢?这些工作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未来发展究竟有多少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下面的调查。
“我们参与的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档案材料的整理和汇总,因为这些工作在平时根本就没有做过,所以要重新整理每位教师的简介,很多时候只能造假,很多证明都是现在重新整的。第二部分是学校专室的建设,按照上级的要求,学校需要建造十几个专室呢,每个专室都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比如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之类的,最麻烦的莫过于图书室,每一本图书都需要进行编号。第三部分是学校的基础建设,硬件、绿化、粉刷等,虽然不需要我们自己做,但是要时刻监督工程队。”
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检查的很多要求都是要求学校平时做的,但是因为与现实的教学工作、升学率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都处于空白状态,所以一旦需要迎接检查的时候就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弥补平时工作的不足。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工作为什么不放在平时开展?岂不是很容易减轻检查之前的压力?对此学校的领导有着自己的解释:“学校只看升学率,根本不会关注那些所谓的素质教育之类的话题,家长和社会上都是以升学人数的多少来判断一个学校的好与坏,我们只能这样做才能保证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并且平时的经费也无法保障这些工作的开展啊。”
2
金钱成本:“拿钱砸出来的”
我们在采访学校领导的过程中发现,迎接检查的准备不仅仅是依靠时间“耗出来的”,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经费的大量投入,校长形象地说是“拿钱砸出来的”。我们对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66]的采访更加证明了这一结论,他年近五十,十分健谈,尤其喜欢和年轻人聊天,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经费问题有了一个较为明了的把握。
“其实只要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整个检查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经费够不够,如果有足够的经费的话,检查不仅十分容易通过,并且还很容易拿一个较好的成绩。我在教育圈儿里工作了近30年,负责教育局里的财务也已经10年了,中间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检查,每次检查之前局长都在苦恼一件事,钱从哪里来,局长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有钱,一切好办’,确实历届局长在迎接检查的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了。所以检查说白了就一句话,看你的钱花够了没,花够了就万事大吉,没花够的话就凡事遭殃。”
正如这位负责人所说,迎接检查最为关键的确实是经费问题,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更何况是一个经历了很多次的检查呢。我们对于经费的开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调查中主要是了解整个检查过程中经费的来龙去脉。
“检查中经费的开支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大部分开支主要集中在了学校的基础建设和硬件设施的配置,稍大些的学校都要投入近百万的经费,其他的也要几十万,全县十几所学校,算下来这部分的开支将近千万,相当于我们一年正常开支的总额;第二项的开支主要是招待费用,包括车费、住宿费、餐费之类的,一般开支在十几万元左右;最后一项则是送礼的费用了,送礼的对象有几类,一类是省教育厅的,一类是省教育督导组的,一类是市教育局的,最后一类是县政府的领导,这几项送礼的费用大概在20万左右[67]。”
如果不是听到这位负责人的介绍,我们很难相信为了迎接一个仅仅持续一天的检查居然要花费如此多的金钱。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资金的投入呢?这些投入的资金会发挥多大的作用?
“省督导小组当天的检查我们并不担心,只要前期的工作做扎实了,一般不会出问题。他们主要关注两个事情,第一个是你的账目,就是你在这检查之前对县里的教育事业投入了多少经费,购置了多少要求的硬件设施;第二个就是你把关系处理得怎么样,也就是检查之前你是不是把关键的人物都打点好了,只要把握住这两条,检查就相当于过了。”
不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关系“搞得如何”,哪一个因素都少不了用金钱做铺垫,所以得出检查的准备是“拿金钱砸出来的”这一结论并不夸张。总之,学校在迎接检查的前期准备中,依靠的是教师的无偿劳动力(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成本)、县政府大量金钱的投入。